http://s6/mw690/53e74541td3e0eaf2b5c5&690
http://s3/mw690/53e74541td3e0ebd7f452&690
▲
21“如如”玺 清乾隆
白玉质,螭纽长方形玺。篆书。面宽1.3cm,长1.9cm,通高1.2cm,纽高0.5cm。
如如,佛家语,指真如常住,圆满而不凝滞之境界。《金刚经》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乾隆三十三年(1768)御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即钤此玺。
http://s8/mw690/53e74541td3e0e605a8f7&690
http://s6/mw690/53e74541td3e0e6d2ceb5&690
▲
22“千潭月印”玺 清乾隆
青玉质,兽纽长方形玺。篆书。面宽1.4cm,长1.6cm,通高1.3cm,纽高0.6cm。
http://s6/mw690/53e74541td3e0ff90aff5&690
http://s13/mw690/53e74541td3e100bfb02c&690
▲
23“落花满地皆文章”玺 清乾隆
白玉质,螭纽长方形玺。篆书。面宽1.7cm,长1.9cm,通高1.4cm,纽高0.8cm。
http://s12/mw690/53e74541td3e101615f7b&690
http://s8/mw690/53e74541td3e10246f337&690
▲
24“半榻琴书”玺 清乾隆
玛瑙质,螭纽方形玺。篆书。印面1.7cm见方,通高1.7cm,纽高1.2cm。
http://s9/mw690/53e74541td3e1045c4a38&690
▲
25“心清闻妙香”玺 清乾隆
碧玉质,盘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4cm见方,通高6.7cm,纽高3.4cm。
“心清闻妙香”语出杜甫诗《大云寺赞公房四首》之三。原诗为:“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夜深殿突兀,风动金琅珰。天黑闭春院,地清栖暗芳。玉绳迥断绝,铁凤森翱翔。梵放时出寺,钟残仍殷床。明朝在沃野,若见尘沙黄。”乾隆帝择此句刻入宝玺,与杜甫当时之心境不同,而是以心清自比,以妙香喻外,盖言身处太平之世,身心俱佳,得无限清幽之乐。
http://s2/mw690/53e74541td3e105482541&690
http://s1/mw690/53e74541td3e105d34510&690
http://s13/mw690/53e74541td3e10672b47c&690
▲
26“三希堂精鉴玺”组玺 清乾隆
二方一组,其中“三希堂精鉴玺”,青玉质,螭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印面宽2.2cm,长4cm,通高1.9cm,纽高1cm;“宜子孙”,汉玉质,瓦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2.5cm见方,通高1.5cm,纽高0.8cm。此二玺是乾隆帝著名的鉴赏类印章,二玺相互配套使用,共贮于紫檀木圭璧式匣内。匣盖两端错金圆双龙捧乾卦和方双龙捧“隆”字玺,四周浅浮雕“天保九如”图案,底错银“乾隆御用”四字。同匣装有青玉圆形印泥盒。三希堂,在紫禁城内养心殿西暖阁,因这里藏有稀世之珍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而得名。从艺术鉴赏角度看,“三希堂”便成为了著名艺术品的典藏地而闻名于世,与之相对应的“三希堂精鉴玺”和“宜子孙”玺便当然成为鉴定性标志。二玺主要钤盖于《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初、续编著录过的书画作品之上,具体使用情况在《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初编、续编的“凡例”中有明确说明。如《石渠宝笈》初编,凡书画分贮乾清宫、养心殿、重华宫、御书房四处,各用鉴藏玺以别之,又“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二玺,册、卷、轴皆同。上等者则盖以“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三玺。而《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续编的入选者,则钤用“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秘殿珠林”或“石渠宝笈”“秘殿新编”或“珠林重定”“石渠宝鉴”或“宝笈重编”。而这两方玺在钤盖时的位置也基本固定,一般都在作品右下方,且“三希堂精鉴玺”在上,“宜子孙”玺在下。
http://s12/mw690/53e74541td3e1075e164b&690
http://s10/mw690/53e74541td3e108cffa89&690
▲
27“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玺 清乾隆
白玉质,狮纽方形玺,汉文篆书。印面3.4cm见方,高6.1cm,纽高3.7cm。该玺置于紫檀木宝匣内,为《石渠宝笈》续编著录之部分书画作品上所钤盖的八玺之一,刻制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正月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五月《石渠宝笈》续编编纂期间。在《石渠宝笈》续编“凡例”规定,凡收入《石渠宝笈》续编的古今臣工书画,除照例钤盖“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秘殿珠林”或“石渠宝笈”“秘殿新编”或“珠林重定”“石渠宝鉴”或“宝笈重编”各玺外,其分贮乾清宫、养心殿、重华宫、御书房、宁寿宫五处的书画作品,还要分别加盖五处的鉴藏宝。因此,凡宁寿宫所藏被收入《石渠宝笈》续编者,都加盖此方“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玺,是鉴别清宫书画收藏的重要标志。
http://s15/mw690/53e74541td3e10b1ebc2e&690
▲ 28“文华殿宝”
清乾隆
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2.8cm见方,通高10.6cm,纽高5cm,附系黄色绶带。文华殿是紫禁城内位于太和殿东面的一组建筑,自成体系,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最早为皇太子的东宫,嘉靖帝时改为皇帝斋戒时的居所和接见大臣的地方。这里也是皇帝举行御经筵的宫殿。经筵,即御前讲席,讲官先讲解《四书》《五经》中的某些议题,皇帝再阐发义理。明朝早期无定月,亦无定日。正统初年始为常仪,每月初二日,御定文华殿进讲,每月三次。万历时分春讲和秋讲。清承明制,仍以文华殿为经筵之地,康熙二十四年(1685)定每年二月八日举行,以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学士、詹事充任经筵讲官,满汉各八人,以后虽经筵细节稍有变化,但其制不改。
http://s12/mw690/53e74541t046cac26768b&690
http://s13/mw690/53e74541td3e1147b0e5c&690
▲ 29“文渊阁宝”
清乾隆
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篆书。印面12.7cm见方,通高9.5cm,纽高4.9cm,附系黄色绶带。
文渊阁位于文华殿后,是著名的宫廷藏书之处。清代《四库全书》正本和《古今图书集成》两部大百科全书,就藏在这里。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库全书》第一部告成。乾隆帝谕:自四月四日始,每册用御宝二。前者曰“文渊阁宝”,后者曰“乾隆御览之宝”。说明此宝是专门钤盖在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的宝玺。
http://s13/mw690/53e74541td3e115e8bd6c&690
http://s12/mw690/53e74541td3e1172951ab&690
▲ 30“乾清宫宝”
清乾隆
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1.6cm见方,通高8.5cm,纽高4.4cm,附系黄色绶带。
乾清宫为紫禁城内廷等级最高的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代是皇帝的寝宫和日常活动的场所,内部有暖阁九间,每间分上下两层,各有楼梯相通,皇帝可以随意居住。明朝震撼宫廷的宫女绳勒嘉靖帝的“壬寅宫变”以及晚明三大宫廷奇案中的“红丸案”和“移宫案”均发生在这里。清代顺治帝、康熙帝仍住于此,自雍正帝移居养心殿后,这里便成为皇帝读书、批阅奏章、召见大臣、引见官员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之地。殿中“正大光明”匾为顺治帝御笔,雍正帝定秘密建储制,建储匣即高置于此匾之后。
(资料源于故宫博物院,撰稿:郭福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