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动人偶大史记(三)】星球大战:进入幻想世界

标签:
玩具可动人偶历史星球大战断头台恐怖玩具杂谈 |
分类: 瞎扯谈 |

1964年,从事怪物模型制造的奥罗拉塑料公司推出了一款可以切人偶脑袋的“断头台”玩具,引发家长的巨大抗议,被迫在上市7个月后下架。而奥罗拉未不放弃,在1971年制作了《恐怖房间》(The Chamber of Horrors)系列玩具,包含了一系列恐怖刑具以及几乎什么都没有穿的女人偶,又招致美国的全国妇女组织进行抗议和妇女罢工,最终奥罗拉转型为销售玩具赛车。
幻想世界的恐怖怪物出现后紧接着是超级英雄的登场。创造了蜘蛛侠、钢铁侠等经典漫画超级英雄的漫威公司(Marvel Comic)虽然早在1946年就开始授权玩具商制作旗下角色的可动人偶,但直到60年代中期这些角色才在孩子们的玩具箱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1971年Mego得到漫威和DC的授权,开始制作超级英雄人偶,结果大获成功,至今仍被认为至尊藏品。但是Mego却在1976年拒绝生产《星球大战》玩具,并最终丢掉市场。《星球大战》于1977年5月上映获得巨大成功,其衍生品也成为一个成功的营销案例。
当那些刚看完电影的儿童们冲到玩具店时,却发现并没有多少与《星球大战》的玩具摆在货架上。因为其玩具制造商肯尔(Kenner)只在电影上映一个月前才与二十世纪福克斯签订合约,谁知道这个综合了西部片、武士道与二次世界大战式的太空科幻片会称霸票房,当时肯尔根本没有时间生产足够的玩具来应付市场。而为了解决77年圣诞期间市场的饥渴,肯尔推出了名为“早起鸟儿有虫吃”的星战礼盒套装(Early Bird Ceritificate Package),这个礼盒中没有任何玩具,仅有一张陈列用纸板、几张贴纸和一张用来寄回肯尔交换四个首批星战人偶单据的组合。即便如此,唱着空城计的礼盒套装仍然销售出了60万套,这是历史上首次试图将媒体创造的幻想人物与玩具业联系到一起,《星球大战》玩具创造的20亿美元收入使玩具业意识到以后应该为每一部热门的电影开发一条生产线,从而奠定了“电影衍生品”这一概念。
《星球大战》玩具系列另一个贡献在于其将3.75英寸定为可动人偶的标准尺寸之一,这个尺寸不但方便儿童把玩,且易于收藏,同时也能让电影中的所有角色和飞船都能在玩具世界中出现,我们所熟悉的《特种部队》人偶也沿用了这一尺寸。肯尔在《星球大战》三部曲上映期间的八年完全占据了男孩的玩具市场,成为历史少数能与芭比娃娃抗衡的玩具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