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 |
分类: 瞎扯谈 |
http://img.verycd.com/posts/0803/post-354980-1204479589.jpg
http://img.verycd.com/posts/0803/post-354980-1204479671.jpg
http://img.verycd.com/posts/0803/post-354980-1204479688.jpg
http://img.verycd.com/posts/0803/post-354980-1204479723.jpg
《涨潮小屋》(亦有翻译为《河屋》)与Fritz·Lang其它作品,诸如《大都会》、《M》等如雷贯耳的名作相比,知道的人可能并不多,在Fritz·Lang履历中或许也仅属小品,但这并不影响《涨潮小屋》的价值。
本片延续Fritz·Lang一贯“哥特黑暗”式风格,摄影一如既往地优秀,作为叙事手法的构成,对气氛乃至角色性格的烘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片中那个由Louis·Hayward扮演作家Stephen·Byrne,是一个极其冷血的极端型角色。从最初的误杀,到将谋杀纳入自己小说情节,一如他自己在片中所说:“我之前从来没发现杀人如此具有快感!”Stephen·Byrne意图在写作方面获得成就,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为了表现Stephen·Byrne起色心,运用了侧光,镜头前强烈的明暗对比,创造了类似“双面人”般的正邪两极化效果。
与剧中几个深陷谋杀疑云的主角相比,片中哥哥John·Byrne的女管家,我相当喜欢,她以卡通化的表演,增添了稍许喜剧元素,淡化全片有内而外散发的阴郁气质。
最恐怖的场面发生在Stephen·Byrne在河面捞女佣的尸体未果,反而割破裹尸袋,女佣头发在水面上散开的段落,镜头不断在女佣尸体和Stephen·Byrne大汗淋漓的面部特写中连续切换,将紧张的气氛推向顶点,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反而希望Stephen·Byrne成功,赶紧断了这个噩梦。
结局非常大团圆,非常好莱坞,且不说有逻辑问题,强行自圆其说,单是为了票房顾及观众,赋予一个光明的尾巴,却使震撼性大减,由此损失了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