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cult youth2序言!

(2007-12-19 20:29:34)
标签:

卡通/动漫

分类: 瞎扯谈

 

http://photo14.yupoo.com/20071219/230139_1274461526.jpgyouth2序言!" />

 

热血版(手写真迹,极其潇洒!)

http://photo15.yupoo.com/20071219/204445_1856633007_xzquioui.jpgyouth2序言!" />

http://photo15.yupoo.com/20071219/204444_1325029501_auqlqvuy.jpgyouth2序言!" />

http://photo14.yupoo.com/20071219/204446_1068646777_jravvjmr.jpgyouth2序言!" />

 

 

抒情版

 

Cult青年2序

在一段并不短暂的滑行,以及刺耳的刹车音之后,这架波音747平稳地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我发觉自己的耳朵有点闷,咽了口水,终于清晰地听见了,天花板的扩音器中传来的音乐,我长舒了一口气,在空中小姐甜美的“欢迎再次搭乘日航JL781”客套话中,走出了机舱。北京的天空,难得蓝得那么清醇。

 

想起几小时前,同一天空下,东京依旧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成田机场的咖啡馆里,我与前来送别的恩师,角门书店社长角门秋叶畅谈着。如果当年不是先生将我推荐给朝日Sonorama,恐怕就不会有《少年坏牙》的诞生。在这一点上,我是一直心存感激的。于是,我从包中掏出《cult青年的选择》赠予先生,先生一看竟笑了:“哦,看过。”我心中一惊:“先生是从哪里所得?”追问之下,方才道出原委:有一位在日留学的中国学生,购得此书并赠予其早稻田大学的导师,后来该导师又转赠于先生。

 

此时,我急切想知道先生对《cult青年》的评价,没想到先生的回答更是令我大吃一惊:“中国居然有此类漫画书籍,真是没有想到!”纵横出版业数十年的角门先生,从他手中策划出版的漫画书不计其数,难得让他老人家说出一句夸奖的话。与过去相比,因网络等各因素的冲击,日本漫画的出版也终究不得不说是在萎缩,像此类个性的漫画合辑,更是在书店中难得一见。即便是村田莲尔编辑的《ROBOT》,也仅仅是一小群漫画家自娱自乐的玩物,并依托他们既有的名气苟延残喘着,大概是因日本的读者终究习惯“少年跳跃”,对此类合辑并不买账。

 

中国能够出现如此单纯的漫画集,让我想起了90年代初期,独自一人编辑《少年坏牙》时激动情景,能够让我从当年收入颇丰的卤煮店,如此义无反顾投身其中的,除了漫画,想必再没其它能够如此吸引我了!哪怕前妻与我离婚也无所谓,而今我认识了这么一群充满激情的年轻一代中国漫画家们,更是觉得先前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他们的执着,他们的才华,他们不拘泥于传统,锐意开拓新鲜风格的精神,犹如站在风口浪尖的弄潮儿,使我欣慰不已,尽管谈笑间他们称呼我为“cult青年的明灯”,对于诸如此类,实在是受之有愧,事实上,他们早就找到了方向。

 

有意思的是,围绕第一本《cult青年》本身便发生了许多特别“cult”的事件。其中反应最激烈的,便是“豆豉风波”,对于事件的来龙去脉,我不愿再提,过去的终究让它过去罢。但我想说的是,该事件的背后反映了《cult青年》所处的微妙地位。此书因为本身内容定位就标志了最终评价会呈两极化,喜欢的人自然极其喜欢,反之亦然。由此,策划者提出了“cult or out”的口号。于是,在不了解的大众严重,《cult青年》似乎是一群“画画儿”的人哗众取宠的东西。可是,他们的确是在踏实地画好画,做好书,既然如此,吆喝一下有何不可?

 

幸好,许多媒体看到了他们的闪光点,《周末画报》看到了、《新京报》看到了……《城市画报》甚至前所未有地动用了19页大篇幅报道《cult青年》及其作者们,对于他们无私的支持以及关爱,我表示由衷的感谢!

 

更加令人难忘的是,从MIDI音乐节到摩登天空音乐节,从创意市集到疯果集市,那些前来捧场的读者们,看得出来,他们是热爱漫画,对于关于《cult青年》的所有意见,以及批评,作者们都虚心接受,并力图在第二本中进行大幅改进,毕竟,读者才是《cult青年》真正能够依靠的,他们是作者们心中最可爱的人!

 

《cult青年》的作者们,并不满足于现有取得的成绩,在第二本中,作者的阵容大幅扩充,风格则更为多变,力求拓宽读者群。第一本或许因为是初次尝试,带有实验色彩,有不少读者对故事惊诧之余,也有此起彼伏“看不懂”、“太晦涩”诸如此类的抱怨。因此第二本,作者们更加注重故事本身,毕竟对于漫画这种艺术形式来讲,和电影一样,叙述故事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毕竟技巧能够通过后天的勤奋和努力来日益精湛。

 

如今,在《cult2》正式付诸印刷之前,我只看到了部分作品。让我印象极其深刻的,恐怕就是犬丸君的短篇《欢迎来到春城》。单单因为那纯手绘的手稿,细腻得让人怀疑犬丸君在作画过程中手是否会抽筋。再加上犬丸君将春城昆明特有的意境夸张放大,用“糜烂、敏感、阴柔、暧昧“的花朵,制成充满”汗水、粘稠、激情、性欲”的完美香水。

 

恐怕现下最让我期待的,便是这本《cult2》了,我似乎真正地看到了中国漫画的光明未来近在眼前,经过漫长的摸索,以及一代又一代漫画家的传承,中国漫画也终究到了睡狮将醒的时刻。我希望自己能是《cult2》第一个读者,上下两本书,40多位作者,内容多达四百多页,这都是前所未有的。或许《cult2》对我的吸引力,能让我回到昭和时代,夕阳西下时,良久驻足于武藏野街角的漫画书店看谋图一雄的作品,老板轰也不离的日子,不为别的,单单只为那书香。v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