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坐车上班的时候发现路上都静得出奇,经过学校的时候尤其如此。看到车站旁的书报亭挂着印有“高考三十年”的纪念刊。突然意识到:原来今天是六月七高考第一天,而从第一届高考开始,一晃已是三十年。
但我对于高考的记忆永远停留在了七月七,因为我那一批参加高考的是在七月考试的最后一拨,那会我们总管七月叫黑色七月。有时候我觉得生于八三年末八四年初确实有些冥冥中有天意,什么改革都赶上了尾巴,而人们也总喜欢在84年尾划一条线,和后来出生的人泾渭分明地区分开来,其中缘由,是不晓得的。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十二年仿佛就是为了高考而活着,高一那会有个长得非常洋气的英语老师,硕大的胸部和眼睛,对于大部分正处于青春萌动期的男生来说,这两个特征无论如何都足够吸引眼球,她上课的时候总喜欢来一段特殊的开场白,让人感觉非常“OPEN”,在那段时间里,我的英语是学得最好的,每次布置的背诵课文总是非常用功,在和她一对一的背书考试中完满通过。
她在课上勾画了大学的美好图景,说大学有多么多么自由,整天都是舞会大PAR,好像考上了大学就进入了天堂,于是更加坚定了考大学的决心。可是这样的人肯定不会永远当老师的,没多久她就离开了。在看到长得像小猪一样的新老师时,我的英语成绩必然受到了影响。
我似乎天生就注定要学习文科,事实胜於雄辩,我总是喜欢在物理习题和化学实验中想入非非,为什么非要按公式走呢,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为什么1加1为什么就非要等于2呢?于是当我高一第一学期化学考了12分,第二学期考了14分,年级排名始终在全年级倒数50名以内时。不仅仅是我自己,连老师都认为我无可救药了,数学老师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你数学成绩还可以,但还是得让你补考。班主任甚至当着我的面对我妈说:你这孩子智商是不是有问题。这想法太棒了,因此我无论如何都要分到文科班去。于是在高一的暑假,我神圣而庄重地填下了去文科班的志愿。
到了文科班,班主任竟然让我当他妈的化学课代表,这真是太他妈可笑了。我这个高一整个学年加起来化学成绩30分都没到的化学白痴,当化学课代表简直是匪夷所思,我立刻请辞,宁可做一只闲云野鹤,也不愿做一个无脑傀儡。虽然依旧要学化学物力生物,但这一切都仅仅是为了参加会考而已。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我的理科突然变好了,尤其是数学,居然时常被老师要求去前面给同学讲解习题,世事无常,当我一不留神数学考到全文科班第一的时候,我不仅怀疑自己过去的生活是否真实,因为在这之前,我历任数学老师都是对我摇头丧气的啊?至于物理化学生物,虽然也称得上是小有起色,可是一样拉我总分的后腿。不过此时我已经告别了全年级倒数的行列,跻身于前200的行列……(整个年级450人)
高三,语文老师换了,英语老师从小猪脸变成了欧巴桑,班主任从政治年级组长换成了历史文弱书生,我的命运也因此而改变。追本溯源,我学习成绩的优劣和教课的老师有很大的关系,前面应该有所体现,如果老师重视我,我就会好好学,反之亦然。
家长会上,那个文弱的班主任告诉我妈,说我是整个文科班最聪明的四个人之一,回到家把我妈激动得要死,说我上学那么十几年来,头一次听到班主任那么夸奖我,这是不是真的?我有些不以为然。
对我后来报考大学影响最大的要数语文老师,他的的确确是个才子,上课的时候喜欢在黑板上写一首诗,然后吟诵,这让我们班很多女生对他锺情不已,尽管他的相貌乏善可陈,并且已近中年。受他的影响,我写周记的次数非常频繁,作文飞速提高,有时候对于自认为写得不错的文章,而没有被他在全班诵读而失望不已。
高三那一年上课时间是从早7点到晚7点,晚上最后一节课假如是语文,那自然是全天中最快乐的时候,在别的班正在反复讲解习题的时候,这位老师却喜欢放上一部电影,每次下课的时候都有很多外班的学生趴在窗口看。有一次,我们把投影仪投射到窗外的实验楼墙壁上,成了一个露天电影院,整个年纪都沸腾了,事后自然没少挨年纪主任那个老处女的批评。王家卫的《东邪西毒》、杨凡的《游园惊梦》、人艺的《鸟人》、孟京辉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这些唤起了我童年时对于电影话剧的记忆,因为求学的这些年,已压抑得我太过沉重。此刻,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学中文,学电影。
高三总是在频繁的考试中度过,虽然大家表面上都对自己的年纪排名非常避讳,但由于考场是按照上一次考试的年级排名划分的,于是这“第X考场”自然对于你所处的地位一目了然。文科班有4个考场,第一考场自然是尖子的行列,第二考场是中等生的。后面两个考场自然不言自明。我一般在第二考场,但高三下半学期的时候却有几次入驻第一考场,深感那里竞争激烈的压力,还是回到第二考场去吧。
每天放学,总是喜欢和同学慢慢骑车聊天,自然与学习无关,有时候买上几个烤串,吹着凉风,好不惬意。一般坚持八九点才会回家,大概回家自然是看书,与其这样不如在外聊得尽可能长一些。可我高三从来没敖过夜,即便是每次我发誓要学个通宵,但一到十一点就趴在桌子上昏昏睡去,每次都被我妈无奈得叫醒,有时候还会发现书上留着一摊口水。
到报志愿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报了X师大,因为那的戏文专业无需面试。老师在看我填的专业后什么都没说,有的同学却被训斥了一顿:你考北大?万一考不上怎么办?高考当然不像买彩票那么简单,一旦落榜就又要付出一年,自然是谨慎再谨慎,看清自己的实力。
那一年,是3+1的题型,文科综合我自然是不矗,不过是个“背”字,那会在学习上的攀比就是比谁背得牛逼,有的甚至连书上的小字(非重点部分)都背了,比如我之今还记得“中国第一所教会学校是澳门的马礼迅学校”这样完全无用的文字。剩下的语数外三大山,说弱点全是弱点,说没弱点也全没弱点,总之已经如此,一切只能看天意了。
高考前7天统一在家休息,我看了7天的《书剑恩仇录》,到香香公主死的那段还掉了几滴眼泪,但我妈见我这样着实吓出了一身冷汗。责问我都这么关键了还不抓紧看书,我美其名曰说是在酝酿写作感情。
7月6号晚上,我早早地睡下,做了一个甜美的梦,早上被喜鹊吵醒。不知这是不是一个好的开始。坐在考场一回头,旁边居然坐的是我邻居,虽然不在同一个学校。丫考北广导演系,真是够巧的。
第一门语文,感觉不妙,一看作文题目居然是以前写过的,有点慌,觉得写得不如自己以前的那篇好。
第二门数学,彻底歇菜,我总是喜欢先从大题做起,选择题,大部分都是猜的。我妈说考完数学出来我整个脸苍白,我说,今年咱甭指望了,混个大专吧。
第三门英语,不过不失,至今都记得阅读题里讲的是BIG
BEN。
第四门文综,已经想不起来了。
一切都过去了,我甚至连考试顺序都不确定了。
没看答案瞎猜了一遍分数,感觉整个天都是灰的。出分那天,我还打算早起偷偷打电话先知道分数,结果一睁眼睡过了头,我爸已经把分数写在桌子上了,一看,大喜,比我猜的高出了一百多分,上一类本绰绰有余。
回学校,看到求学12年唯一一次自己的名字被写在宣传栏里:考上一类本的名单。那些曾经在年级里叱诧风云的尖子们滑到了二本甚至专科,而我从被老师认为是弱智到考上第一志愿,是现实还是幻觉,我已经分不清楚了。
高考,是一场博弈,但凡输赢自然就会有运气的成分,当然这前提也在乎于自己的实力,关键是看是否相信自己,做到了,即便实力不够,老天也会帮你一把。至于上大学是否有用,可以肯定地说,在课堂上学到的远远不如在社会学到的多,但是大学的生活必然是人生中需要体会的,否则无法称得上完满,在大学接触的事和人,也要比高中开阔得多,在完全没有准备好投身社会大染缸之前,大学四年作为过渡阶段,的确是个完满的选择。
至今,我依然觉得高三是我目前为止人生中最有意义,最值得怀念的一个阶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