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旅游 |
周六在网上看到北京天文馆旧馆即将翻建的消息,心里一惊:11月6日闭馆翻建,老的光学天象仪就要退役了!!已经念叨去天文馆念叨了好久,这次马上决定再去看看。
北京天文馆老馆将暂时关闭待维修改造后开放
2006-10-27 08:49:10
随着新馆的落成,北京天文馆日益受到观众的欢迎。明年将迎来50年馆庆的老馆,也面临更新改造的任务。
北京天文馆老馆建于1957年,建筑亟待维修改造,设备也已老化需要更新换代。2006年11月6日,北京天文馆老馆将暂时关闭,待维修改造后重新开放。改造后的老馆将维持现有的风貌,天象厅的天幕和座椅,天象仪和相关设备全部更新,展览厅将重新装修。届时,北京天文馆老馆将与新馆各有侧重,成为天文教育领域最强大的阵地。
老馆闭馆改造期间,新馆照常开放。观众可以在新馆欣赏数字化宇宙剧场、3D动感天文演示剧场、4D动感影院的节目,参观"快乐探索宇宙"展览和太阳展厅等。
北京天文馆老馆的关闭,意味着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20世纪70年代安装的国产大型天象仪将寿终正寝,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11月6日,大幕即将落下,在一年后再次开启时,我们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星空。
坐落在北京动物园对面的天文馆,在很多同龄人的记忆里都是曾经的圣地,而那台76年投入使用的天象仪,更是几代人走近科学的标志之一。
重新走在天文馆的院子里,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在2004年底开放的天文馆新馆面前,旧馆显得那么渺小和落后。
http://trinitylau.castpost.com/P10290091.jpg
旧馆南面
http://trinitylau.castpost.com/P10290611.jpg
旧馆东面(当年左侧都是树林,一条小路通到右边那个立着牌子的门口,从那里进去看节目。)
http://trinitylau.castpost.com/P10290011.jpg
新馆(象征时空扭曲的大门)
http://trinitylau.castpost.com/P10290631.jpg
新馆
想当年,我们还很小的时候,在天文馆里看到圆形的巨大拱顶,有密密麻麻星星的星空,各种各样的星座,看到美丽的星球,那种对心灵的震撼是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比拟的。还有担心自己会从后面掉下去的硬木自动折叠座椅,能制造满天星斗的奇妙的黑乎乎的大机器,还有圆形走廊里挂的各种科普图片,现在看来仍然让人感慨万千~~~~~
旧馆南侧陈列着有名的广西南丹铁陨石,它在明代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随一场流星雨落至地面,地点就在广西南丹县里湖乡甲木村西南山坡,其体积巨大,重量达六百八十公斤,类型属于粗粒八面体铁陨石(含铁91%,含镍7%),1992年8月进京。
http://trinitylau.castpost.com/P10290081.jpg
这块陨石,没有栏杆,没有铁索,没有“请勿动手”的标志,所有来到这里的人都可以用手摸摸它——这个来自外太空的神秘访客。
为了多保留一些童年记忆,俺一口气儿买下了当天最后两场节目的门票。
http://trinitylau.castpost.com/P102900131.jpg
门票正面
http://trinitylau.castpost.com/P102900141.jpg
门票背面
虽然现在的门票早已经实现电脑出票,不过这两张门票上,也算是记录着即将翻过的历史吧。
进到旧馆,又见到熟悉的走廊,熟悉的科普挂图,又坐上已经觉得有些硌PP的坐椅,又看到黑乎乎的天象仪,那种感觉,就像回家……
在小学上自然课的时候,老师曾教大家学习观看四季的星空,那时候北京的夜空里能看到数不清的星星,而现在,那令人窒息的满天繁星,真的只有通过这台30年的天象仪创造了。
http://trinitylau.castpost.com/P10290401.jpg
圆圆的拱顶,把我们从平常的白天带入一个神奇的夜晚,星空在我们眼前转动,四季在顷刻间交错……年幼时的我们惊喜地发现,从此我们眼中的世界,又多了一片新的天地。
http://trinitylau.castpost.com/P10290391.jpg
据说天象厅四十多年来共上演了近80个天象节目。这天看的是《恐龙灭绝和天体碰撞》以及《孙悟空遨游太阳系》。
http://trinitylau.castpost.com/P10290241.jpg
节目画面——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恐龙灭绝
http://trinitylau.castpost.com/P10290251.jpg
节目画面——美丽又斑驳的月球
http://trinitylau.castpost.com/P10290321.jpg
节目画面——展翅的翼龙
节目结束后我拿着相机去拍中控台,这里还真是我第一次看,小时候从来没有想过看看这里究竟是什么样子。
http://trinitylau.castpost.com/P10290531.jpg
负责播放节目的人开始还对我有些戒备,于是我想她确认是不是一星期后停馆,她马上明白了我的用意,眼光顿时温柔起来,我说我是看了网上的报道赶紧跑来的,想照点相片。虽然放映厅墙上就贴着禁止拍照的牌子,可是她没有阻拦我。
http://trinitylau.castpost.com/P10290541.jpg
http://trinitylau.castpost.com/P10290551.jpg
环放映厅一周的灯具和放映头。
http://trinitylau.castpost.com/P10290561.jpg
http://trinitylau.castpost.com/P10290571.jpg
旧馆一进门处著名的傅科摆。
一根长约几十米的细钢丝,从房顶直垂下来,钢丝末端吊着一只重重的大球,球连续而有节奏地前后移动着,宛若我们小时候乘坐的秋千,地面上有一个刻有方位的圆盘,这便是闻名世界的傅科摆了,原来傅科摆是最早用来证实地球自转的仪器,是由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1851年发明的。因为大球在任何方向都能够经久不停地摆动,而下面的刻盘,则由于地球的自转而随着旋转,我们就能看到摆动平面对于方位盘在不停地改变方向,而且摆的旋转方向,在北半球是顺时针的,而在位于北纬40°附近的北京,每小时旋转10°弱,也就是说37小时内旋转一周。这不但能证明地球的自转,还对于解释诸多自然现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们不能不为科学家思维之巧妙、缜密所折服。
http://trinitylau.castpost.com/P10290351.jpg
特地询问了展馆工作人员,这个傅科摆下面垂着的金属球重达400斤,由三股拧在一起的钢缆吊着悬于大厅中央。也许大家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它是一直摆动的吗?难道不会停吗?工作人员回答说,因为有空气阻力当然会停,如果它停了就要用一个杆子顶一下,让它继续摆,每天差不多要顶三次。
http://trinitylau.castpost.com/P102900361.jpg
傅科摆的大厅两侧还保留着这样的椅子,是不是很怀念啊!!!闭馆之后,再也不可能看到它们了。
从天文馆出来,看着远处的夕阳,心里竟冒出些许苍凉的味道,我们只能用这种方式祭奠我们的年少时光吗?曾经熟悉的一切,就这样无奈地消失了吗?将来我再也不可能拉着孩子的手,告诉他这是妈妈当年到过的天文馆。一切一切,在我们的眼前一去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