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购买铂金认明Pt标志

(2006-10-06 00:18:01)
分类: 日记

1.

其实那句广告词的全句意思是,购买铂金饰品,请认明Piglet标志。

哈哈。

2.

上个月俺无意中翻看了今年某期的《读者》,结果发现一篇文章,名字叫《从《红楼梦》看经济学:婚姻家庭选择中的帕累托最优》,有兴趣的人可以在网上搜一下,挺有意思的。其中提到帕累托最优这个概念,俺还潜心学习了一番,学习这一理论的原因,是俺第一次找到支持“门当户对”这一观点的经济学概念。

下面就是俺收集的摘抄。

  帕累托最优是以提出这个概念的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雷托的名字命名的,维弗雷多·帕雷托在他关于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使用了这个概念。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也称为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改善,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并且在经济学,工程学和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帕累托改进是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一方面,帕累托最优是指没有进行帕累托改进的余地的状态;另一方面,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如果一个经济体不是帕累托最优,则存在一些人可以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境况变好的情形。普遍认为这样低效的产出的情况是需要避免的,因此帕累托最优是评价一个经济体和政治方针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一家生产企业,如果能够做到不损害对手的利益的情况下又为自己争取到利益,就算是帕累托最优,换而言之,如果是双方交易,这就意味着双赢的局面。

  从整体上看婚姻,资源最佳的配置模式应该是社会中每个适龄男女都达到帕累托最优。

  做一个简单的模型:假设某男婚前的生活质量用X表示,某女婚前的生活质量用Y表示,婚后一起生活,婚姻带来的共同所得为一个常量m,他们共同拥有双方的资源,婚后的每人所得分别是(X+Y+m)/2

  A.如果是一对门不当户不对的人,就是说X、Y相差很大。

  假设X=3,Y=9,则婚后的各人所得为(3+9+m)/2.

  当m<6时,婚后各人所得小于9.此时Y的状况变糟了,她对婚姻是不满意的。

  当m=6时,婚后各人所得等于9.此时X得到帕累托改进,Y不变,此时,Y对婚姻不是很积极。

  当m>6时,婚后各人所得大于9.此时X、Y都得到帕累托改进,皆大欢喜。

  所以,两人的婚后所得至少要达到6,才能维持稳定的婚姻。

  B.如果是一对门当户对的人,假设X=Y,那么,只要m>0,两者都能得到帕累托改进。

  在这个模型中,m是最有意思的一个常量,它的大小取决于负向搭配的成功与否。本来一加一只能等于二,但有了这个m,人类才前仆后继、心甘情愿地跳入婚姻的围城。

  如果两个都拥有较高生活质量的人结合,那么两人帕累托改进的可能性极大,就越能实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而与境况稍差的人结合的话,则可能导致个人效用的减少。因此,从整体上看,门当户对的选择是较符合逻辑的。

如果你有兴趣看到结尾,就会发现有些“封建思想”其实是很科学滴。HOHO。

3.

最近做了几个奇怪的梦,昨天梦见郭德刚到我家大院说相声,就在院门口的桂花树下,当然桂花早没了哈,就是在树荫里,说的还是单口的,因为就他自己坐桌子后面说,路上人来人往,还就我一人儿听。

虽然我不听他的相声,不过梦里还真够给他面儿的,不易!

前天做梦梦见偷人家东西。=+= 好像我是一爱臭美的小女孩,还上学呢,坐教室里呆着吧,发现外面停一自行车,车框里有一袋子装着发卡彩色头绳儿之类的东西,我就把内袋子塞我自行车筐里然后就贼眉鼠眼儿的骑车回家了。

醒了想起来我还内疚半天,哎呀我真是个严于律己的好孩子。

…………其他的暂时想不起来的,总之对我来说这个假期里最丰富多彩的活动,就是做梦了。。。

4.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十一期间的电视台里充满了怀旧的调调。

首先就是CCTV10每晚22点10分播的《电影过节-一言三拍》那些经典的电影三部曲系列,前些天有星战、终结者、第一滴血、虎胆龙威、指环王,今天是刀锋战士,明天最后一天是回到未来。咔咔!每天看,兴趣大大滴。

然后这个节目的前后还会跟班儿一个《交叉的色彩》,里面介绍的也是一些特怀旧的人物,有一天看到张秉贵,就是那个卖糖一抓准的人。

http://www.bjzgh.org/upload/pics/1123660736067.jpg

节目还放了一段当年王府井百货大楼里的图像,nnd,太有感觉。

内时候百货大楼里全都是木头框架玻璃面的柜台呢吧?每个柜台都带一秤盘,从前俺妈带俺去逛,俺总觉得自己瞬间被扔进了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

还有内东安市场,当年就跟一大棚里的小吃一条街似的吧?更乱,光线还差,俺妈好像每次都给俺买一碗什么吃的然后让俺在南口那里等她。

还想起来从前商店里收款,都是柜台上方到收钱的地方拉根绳子,上面一堆小夹子,售货员开了票就往小夹子上一夹,一甩手夹子就跑收款那边去了。。

还有就是一个回忆1956年开始的北京春节环城赛跑的节目,哎呀终于看见了50年前的北京城,虽然一路上破破旧旧,但那才能叫北京城哪!现在的北京建得什么呀,不伦不类。

http://www.cctv.com/program/chongfang/20060113/102131.shtml 找到这个地址,图片也不多,还是视频截图,只能看看文章回首往昔了。

在网上找了一圈,都没发现这些当年的照片,哀叹那时候大家还都买不起相机,更没拍照留念的意识了,看来这些记忆真的只能通过文字拼凑啦,嗷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