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公平”与“分层教学”怎么成为了反义词?

(2015-07-03 21:09:56)
标签:

杂谈

近日来被“教育公平”和“分层教学”这两个词萦绕,为此我作为理论探索了一番:

一、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从历史上看,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通过历史分析,这样界定教育公平: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我们所说的教育公平体现在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我们的教育工作,应该摈弃偏见,不管什么人,都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对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这就出现了很多人认为的教育公平就是均衡分班,保证每个班级都有合理的学生群分布,这是最自然的生态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满足了他们渴望得到尊重、信任和关爱的深层次需要,保护了大家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与同龄人在全新的起跑线上竞争拼搏;对于教师来讲,则是赋予了公平与尊重,选择与自主,为每一位教师施展才能提供了统一的平台,有利于形成一种自由竞争的良好机制。

二、分层教学:

20世纪初分层教学被引入学校教学以来,将班级进行分层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从1916年开始,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也大量展开。分层教学在教育理论研究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它经历了一个"马鞍型"的发展过程。据美国一项调查中显示,86%的公立中学仍在实施分层教学,只不过方法上有所调整.根据现有的研究,至今对于分层教学是好是坏的问题仍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结论。不同教学目的价值观使得人们对分层教学的评价有赞有贬。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引进了分层教学的概念,国内各省市都有学校进行分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例子。各地在实施英语分层教学的过程中,都总结出了不少值得推广和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像北京十一中英语学科分层教学的教育实验取得显著的效果,在当时造成很大的影响。90年代初上海率先提出实验。1993年福州八中英语学科的教育实验,平行分班,分层授课,大面积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东莞塘夏理工学校1999年实施以升学和就业进行分层的教学实践,连续两年都有170多名毕业生通过高职和普高高考。青岛经济职业学校2001年在英语,数学两学科实施"走班制"的分层教学管理,效果显著.(摘自《中国教育报》)

许多教育网页中刊登有关"分层教学"方面的文章,如刘树仁的《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蒋国平的《职业学校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探析》,程桂勤的《关于分层英语教学的报告》,刘少娟等的《突出主体地位 尝试分层推进——英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探索和实践》等.虽然分层教学的研究并不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有很多专家曾经对此课题进行了比较深刻的研究,提出分层教学的概念,并对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提出了一定的方案。

三、教育公平和分层教学成为反义词的根源

1、经常某些校长或教育行政官员用来要求或批评教师常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一句话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这是他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反映的是学生观——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任何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首先要承认他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通过教育使他成长进步的,不是朽木不可雕的。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教好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学生千差万别,让他们思想学习各个方面都齐步走,是不可能的。就短期说,只要每个学生都在他们原来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就长期说,教的学生部分成为优秀人才,多数成为合格公民,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对教师的激励——教师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教师。但适合做教师的人中,不会教的老师、教不好的老师,肯定也是有的。话说回来,那些会教的、教好的老师,也不是一上讲台时就会教、就能教好的,更不是天生的。他们也是逐步成长起来的。很多优秀教师写的教育日记、建立的学生成长档案,就是这样不断探索的轨迹。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可以而且应该用这句话不断激励自己,并把教好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的职责和理想。但是作为国家省市县校各级教育管理人员或社会其他部门人员却不应用这句话来要求所有教师,把教育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归罪于教师不会教上。

2、现如今,学校都不能开除学生,是为了维护所有学生的受教育权。其实这样做,有时候会侵犯更多学生的受教育权。例如:原来带过的一个班里转学进来了两个学生——张某和焦某某,他们来到后,简直就是个天大的灾难:上课时除了困了趴在桌上安静一会儿外,根本都不能让班级正常进行教学活动;不断地和周围所有同学惹是生非,与人殴斗称凶。各种教育手段都试过,家长也束手无策。这样的学生不能开除,是因为要尊重他的受教育的权利;可是,更多人的受教育的权利却因此正在受到更大的侵犯啊!这才是教育更严重的不公平!

      四、透析

我国教育界有一些学者多年来热衷于“分层教学”,并且将其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以倡导,令人啼笑皆非。原本应当予以遏制的“分层教学”,却大力倡导,这分明是一种误导。“分化教育”的类型五花八门:分轨、分科、分群、分层、择校等等。“分化教育”在欧美各国已被视为落后于时代的教育,但在东亚国家和地区却被奉为圭臬,尤其在我国,第四种分化教育——“分层教学”已经泛滥成灾。

基于“分层教学”的学生之间的学力落差进一步加剧。相关研究得出了两个重大启示:第一,“分层教学”学力落差的扩大并不是“能力”差异造成,而是由“上位”、“中位”、“下位”各组的教学内容与学习的质的差异所导致。第二,包括“分层教学”在内的分化教育发挥着排斥的功能,这在欧美教育界已是常识。正因为如此,欧美国家在上世纪6070年代推进了以废除分化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任何班级总会有几名优等生,同时也总会有几名学习困难的学生。这种“上位”与“下位”几名学生的存在,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的存在,容易导致实施“分层教学”的动机。对这几名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个问题,但是,为了这几名学生而实施“分层教学”却是极其粗暴的举措。对于特别优秀的和特别困难的学生,应当采取选修科目、课外活动和课外指导加以应对。

    尤其是在某大四学生引论文未过自杀和某北大学生回乡等现象,社会对人的需求是多样性的,社会固然需要大量的具有知识渊博、富于创造力高精尖类型的人,同时需要更多的是品德优良、做事认真踏实的普通劳动者。冰心老人说:让孩子象野草一样自由生长。我们的教育应该更多地是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去关爱我们的孩子,而不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应该是我们高中教育最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人博客:赵兴华《谈谈分层教学与教育公平》

2、百度百科:教育公平和分层教学

3、中国社会科学报:钟启泉《分层教学有悖教育公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