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情那些事 |
现在离婚率越来越高,未婚女嫁再婚男,或是再婚对再婚。说不好什么时候就成后妈后爹了。
那今天就来说说这后妈怎么当。
说之前让我来八一下身边的一个再婚家庭吧。
N年前我的一女友离婚了,她离婚的理由比较蹊跷,男方算被动离婚,孩子和财产全部归男方,女的远走他乡。
有几次她打电话都跟我说还是想他再婚,毕竟那么年轻。
有一天,我因为阿宝咳嗽的事打电话给她前夫,问看哪个医生好,聊着聊着就谈到这个再婚的问题。当时我们圈子里有一个大龄的女子,人很贤惠。当时我就问了他的意思。他说,不行,自己有孩子,不能找未婚的,他要找也要找个已婚而且得带孩子的,这样大家才对等。我当时说,这得多复杂啊。他说,你不懂了,因为大家有孩子,做事才会有个参照,对比着做才会比较公平。
此事过后,到了去年吧,我女友回来,大家吃饭,她把她的女儿带出来了。小姑娘长得挺好的很活泼。女友告诉我,前夫找了个有孩子的人再婚了,但女儿没有一起住,跟着奶奶另外住,说是上学比较方便。星期六日一家人聚奶奶那里吃个饭什么的吧。
因为这些年,自己看得比较多了,虽然孩子的爸爸这样安排,我觉得未尝不是好安排。
果然,我女友小声跟我说,星期六晚上吧,她留在奶奶家陪孩子睡,第二天一早,孩子就急急起床,她就问孩子,星期天为什么还起早,孩子说等下阿姨来了,看到睡懒觉会说的,爸爸在旁边也不出声。
我突然觉得这个做爹的把孩子放奶奶那里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不是说孩子说到的这件事,阿姨这样处理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孩子觉得阿姨这样处理有问题,而阿姨可能不觉得,这里面的对与错,就算当事人,也会坚持大家都有理。所以面对这样的冲突,作为两者之间的联系人,如果情商不是特别高,很难去做出能取悦双方的决定,避免双方冲突也许也是一种好的选择。就算里面有很多的无奈,很多的妥协,但在他自己明确自己没有那样的平衡能力的时候,他能做到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如此了。
俗话说“有后妈有就后爹”,我一直对这话不以为然。我认为只有亲爹成了后爹样,才会有那种“后妈”的产生。如果做爹的能够平衡两者的关系,就算不能做到亲如骨肉,至少也能相安无事。就象婆媳关系中,中间的那个男人处理问题的技术很大程度影响了另外两个人的和谐度。
回到我想讨论的问题,如何做一名继父母。那些极品的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
我想,作为一名普通人,大部分人都是善良的。在继父母的角色里面,继母尤其难做。
因为在中国式的家庭里,虽然男性是起主导作用,但里面真正的执行者,是女性。父亲的角色很多时候就是一个象征,父亲在家庭里面什么都不做,也不会有人说他什么,所以继父与继孩子的冲突比较少。又或者说男人更善于交际,他会把管理家庭,孩子的事交给女人,所以在家事里面,正面的冲突,男人是很少涉及。
但女性不一样。中国的女性大都包办家里的一切事务,这样容易造成冲突面的增加。
有时我觉得继母与继子可能相处起来比较容易。这基于男性的特点。因为身为男孩,他可能会跟父亲争母亲的关注,但不会过份的跟继母去争父亲的关注。特别是已经和母亲完成心理上的分离的孩子,他的独立性会更强。他与继母的相处会更彬彬有礼。
但继母与继女的相处就困难一点了。这里面有个中心人物,就是父亲。父亲如何引导孩子去接受家庭的新成员至关重要,同时父亲也要学会如何平衡孩子和继母间争“宠”。(我不知道应该用怎么样的词,或者用关注更合适)
孩子面对家庭的一个“入侵者”,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再婚,我想新的家庭成员都会打破孩子原来面对的家庭状况,她已经适应了原来的家庭状况,现在被迫接受一种新的形式,所以她潜意识里会不友好。也许她不那么表现出来,但如果周围的环境给了她表现的理由,她就会体现出她这种敌意。
我个人觉得,新加入的成员,不要急着和孩子融合会好一点,用潜移默化可能会来得更好。
因为你表现的好,孩子是看得见的,感受得到的。但她的内心又有一些的敌意,这样造成她内心的冲突。而在她没有好好的消化完之前,成人对她的所有要求,她都无所适从。继父母会觉得孩子不领情,而孩子又表现出矛盾的心理,其实这个时候,孩子的痛苦不亚于成人。不如让孩子自己慢慢的接受,慢慢的引导。只要你是真诚善意而持久的,我想孩子那纯真的心会感受得到的。
同样的原因,无论孩子的父母因为什么样的原因离的婚,或是离开的那位家长人品如何,我个人都反对人为的把此人从孩子心中抹去的做法。孩子对自己父母的印象是天生的,那就是她的父母亲,无论好与不好,都应该尊重他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孩子慢慢长大了,他自己自有他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定论。我们应该把这种权利交还给孩子。
与孩子的相处,我个人倾向于中庸的做法。因为人与人之间是讲究缘份的,不是说你有多好,别人就一定会喜欢你。能够象朋友一样相处已经是很好,如果不能,那就客客气气的。这样对彼此的期望少一些,失望也就少一点。或者说,就是按孩子的本相来接纳他。他就是这样的孩子,我只能接受他,尽可能的发现他的优点,这样相处起来会愉快一点。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位人,就是离开的不和孩子一起住的家长。如果孩子是必须和新成员在一个屋檐下面生活的,无论你心里有多么的不愿意,都请站在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的考虑,多点鼓励孩子去适应新的家庭,去接纳新的生活。这样孩子更容易有一颗平和的心,去坦然的面对变化。她才会在新的生活里面,同样体会到你的爱,你的美。请相信我,这样做,只会让你和孩子更紧密,彼此都能生活得更愉快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