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好,休闲

(2014-04-25 10:47:41)
标签:

文化

分类: 消磨时光
阿宝拿起放在客厅的十字绣:“妈妈,你怎么不绣完它。”
那是一幅“福”字,我本来打算绣好了挂客厅,显示会遥遥无期。
“哦,我明白了,你现在没有兴趣绣了。”
“十字绣从来都不是我的爱好。”
“我知道,你是因为我要绣,这个不是你的兴趣。”
其实我有挺多兴趣的,但好象都坚持不久。
有段时间我很喜欢做手工皂。那段时间家里堆了很多各种油品,精油。一有空就做了送人。这样做了一两年,很多人问我要皂皂的时候,我的热情一下就熄灭了。然后就再不做了。
烘焙从一开始也是兴趣,各式各样的美味的点心,漂亮的蛋糕,这些都让我很迷恋。但当把兴趣换成钱后,我的热情也开始下降了。面对很多的蛋糕单子,我都找借口推掉了。
我不知道我是怎么了,是不是变成一项工作的时候,我就不再热爱这个兴趣呢。也许这样都不能称为兴趣吧。
有人喜欢自己的出品,本来应该是件很可喜的事情啊。我有点迷茫了。
或许我把这些只是当做一种手工,放松自己的一种方式。

我现在的休闲时间是看音乐剧。
前两天和朋友聊天,她让我帮她做点事。
我说,我很忙,忙着煲剧。
她说,你终于也开始煲剧了,我有很多你要不要?
她是美、英剧迷,基本没有她没看过的。
我说,我煲的是音乐剧。
她说,那个没多少,很快煲完的。
以前我也这样认为。但在我看了十几二十遍的《悲惨世界》后(各种版本),我就不这么想了。

我真正开始看音乐剧,是从《妈妈咪呀》开始。(音乐剧电影不算,这里指舞台版。)
然后到《猫》。(《猫》很多年前看过DVD。)
这两部剧都是看现场。其实我看《妈妈咪呀》之前,有过担心,感觉音乐剧的舞台版可能和歌剧差不多,就是觉得会不会很乏味,坚持不下去,因为自己真的没有什么音乐细胞,也没有什么音乐知识。
结果是接受完全没有问题。《妈妈咪呀》我感觉更象AB的演唱会,而《猫》完全是一台歌舞剧。这两部剧我都收了CD,放在车上反复听。但没有那种强烈的想反复看的愿望。

直到《歌剧魅影》。买此剧是因为我原来只有《猫》的CD,然后我上亚马逊买DVD的时候,看到有,我就顺手买了。我看完此剧的时候,心情是很激动的。她带给了我全新的认知和感受。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一部剧可以在西区和百老汇上演长达十几二十年,长盛不衰。音乐剧并不单单是歌和音乐,演员的表演力度,戏剧的张力,带给你的感受与电影是完全不同的。感谢Ramin Karimloo(拉面)在魅影里面的出色演出,这让我彻底的爱上了音乐剧。不管之前有多少版的魅影,我都觉得拉面在25周年的演出是个极至。从声音、到角色的掌控,因为是官摄,演员的很多细节都看得很清楚。拉面手部的动作,细到手指的抽搐,眼神的交流,无一不在表达出魅影的感情世界。
Colm Wilkinson在音乐剧界是爷级的人物了,但我觉得他演的魅影实在不能说好(光听唱还好一些,但看到表演我真心无语。)但他的冉阿让真的是无人能及。就象麦爷说的,他就是冉阿让。
10周年和25周年的《悲惨世界》演唱会,我觉得已经是此剧演唱的极至了。看完这两场演唱会的时候,我是热血沸腾,好想好想看舞台版。感谢万能的淘宝,让我淘到很多个版本的舞台版。包括拉面最新的百老汇复排版。看完N个舞台版后,我才醒悟到,不能用演唱会的水准去要求驻场版。抛开演员的实力,两者的要求也不一样。舞台版是要演,边唱边演,而演唱会更着重于唱,如何唱得更好听。
但是这些对我来说都没有关系,《悲惨世界》无论哪个卡司对我来说都很有吸引力。都是可反复听。反复看的话就有点要求了。例如10周年、20周年,我都记不得我看过多少遍了。

在中国市场上买得到的音乐剧官摄的版本并不多,但能淘到的,《巴黎圣母院》、《伊丽莎白》、《小王子》、《吉屋出租》、《女巫前传》等等,这些都让我一看再看。

所以我觉得我很忙,时间只有那么一点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