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片一直是我喜欢的。<<天伦之旅>>,主演是德尼罗。退休后的德尼罗扮演的父亲,8个月前妻子去世了,以前都是妻子和四个孩子联系,现在变成了他。相约星期六回来相聚,于是做父亲的去超市挑最好的葡萄酒,花600美元买个烧烤炉,一切准备就绪,孩子们都打电话来,各种的理由不能回来。于是父亲在失望之余,决定亲自去探看四个孩子,尽管医生说他的身体不适合外出,但父亲还是怀揣着药带着他写给四个孩子的信踏
上了寻找天伦之旅。
影片中,空巢老人的寂寞令我想起了陈红的那首歌,常回家看看。很多成家立业的人可能都忘了家这个含义。每天都是工作,应酬。家仅仅是个睡觉的地方,父母的家更是了。不知现在有多少的子女会每星期定时回家看看,就算是回家看看,可能也仅仅是快吃饭的时候到,吃过饭就走。其实父母想的不过是聊聊天,听听声音,见见面。不知道有多少在路上的朋友明白这个道理,或是明白却做不到呢。
片中的儿女与父亲不亲,什么都只跟妈妈说,只因为父亲总是严格要求他们,要求他们做最优秀的。所以孩子们吸毒的,离婚的,同性恋的,不喜欢音乐却顺应父亲做了打击乐手的,统统都没有和父亲说实话。父亲一路走来,看在眼里,他什么都看明白,但他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总不跟他说实话。懂孩子的母亲走了,她说如果父亲喜欢那样要求,那就把好的告诉他,只让他知道好的就好了。跟每一个孩子道别时他都会问:你幸福吗。幸福?哦,当然。
父亲因为没有药了返家,在飞机上心脏病发作。在病床上孩子们终于和他说实话了。
父亲最后意识到是因为他总是要求孩子们做到最好,结果孩子们只能按他安排的路走下去,人生并不幸福。父亲在母亲的坟前说:“如果时间能倒流,我不会对他们要求会少一点,只要他们幸福,我没有意见。我不能要求他们按我的安排做,他们有他们自己的路。”
但时间不能倒流,而很幸运的是我还来得及。过去我的父母对我要求不高,照管得也不算细致。我按照我自己的意愿成长。到今天,我看到很多的父母打着爱的口号培养孩子成材。总是告诉孩子应该这样,不能那样。为什么不试着让孩子自己长大呢。难道说做父母的就一定是有卓见吗,所说的都是对的,孩子就应该按照大人所选的路走下去才为正确吗?
看了这部电影,我身为母亲和女儿的双重角色,都深有体会。孩子不是我的全部,我只要好好陪着她慢慢长大就好了。总有一天她会离开我踏上她的生命之旅,我会成为一个空巢老人。所以我要学习合理的安排我自己的生活。作为一个女儿,我会时常联系家人,常常聚会聊天。生命很可贵,好好的享受每一天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