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簠隶书流派钩稽

(2008-06-22 17:28:00)
标签:

王蓍

福道文化

道德经

觉醒之美

生命绽放

分类: 精品博文
郑簠隶书流派钩稽 上 (《美术与设计》2007年第4期) (2007-12-08 23:10:22)
标签:历史 清初 书法史 碑刻  分类:论文

    郑簠(1622-1693),[1]字汝器,号谷口,自称谷口农、谷口惰农、谷口农民、谷口老农,人称谷口先生。[2]他是清初最重要的参与访碑活动并肆力学习汉碑的书法家。[3]无论是临摹汉碑的种类,还是流传隶书作品的数量,在有清一代都是屈指可数的。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信札之外,他所有的传世作品几乎都是隶书,尽管他同样擅长楷书与行草书。这不仅表现出他对自己隶书的自信,亦透露出专门以隶书鸣世的意旨。

    郑簠的隶书获得了其时知名文士的集体追捧,他们投赠郑簠的“八分书歌”今天能读到的还有17首之多。[4]王弘撰(1622-1702)推其为“近代第一手”,[5]阎若璩(1636-1704)则尊他为书坛“圣人”,与顾炎武(1612-1682)、黄宗羲(1610-1695)等大儒并而列之。[6]无论是集中歌咏一位书法家的隶书,还是将一位在世隶书家尊奉为“圣人”,在书法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图1】

    郑簠对康熙至乾隆朝的隶书家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通过文献钩稽与传世作品风格比照,我们发现承袭其面貌的书法家有数十人之多,这构成了以郑簠为核心的隶书流派,而这一流派向为清代书法史研究者所忽视。

 

一  郑簠的及门弟子

    郑簠隶书在清前期影响至大。在当时人的评价中,无论是北方的郭宗昌(?—1652)、王铎(1593-1652)、傅山(1607-1684),还是南方的程邃(1607-1692)、顾苓(1609-1682)、陈恭尹(1631-1700 ),其隶书成就及影响皆不能望其项背。郑簠的友人主要分布于南京、扬州、徽州、山东、浙江、福建等地,师法其隶书者也主要集中于这些区域。

    他的及门弟子并不多,文献所载只有四位:张在辛(1651-1738)、万经(1659-1741)、吴瞻澳与金磐北。

    张在辛字卯君,一字兔公,号柏庭,又号予舆,山东安邱人。他是篆刻家张贞(1632-1712)的长子。周亮工(1612-1672)为官山东时与张贞交情甚契,或许是在周氏的绍介下,数次南下访友的张贞在南京与郑簠相见,他对郑氏隶书表现出激赏,《题周云龙临晋唐名人帖》云:“六书之学,其不讲于天下也久矣。余游白下,见能作古隶者,惟郑君谷口,深得汉人家法。”[7]张在辛幼承家学,后印章师事周亮工,书法师事郑簠。[8]【图2】他拜谒郑簠时,郑已七十高龄,二人应该相处了一段时间,所以张氏自称“在门墙日久” [9]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与郑簠谈碑论书,还观摩郑氏写字,听他讲授运笔要领及学习书法的经历,并在他的指导下执笔作字,纠谬去失。张氏所著《隶法琐言》是我们今天了解郑簠艺术观点及其风格形成的极为重要的资料。[10]郑簠的书法后来得以在山东地区产生很大影响,与张在辛不无关系,颇传郑簠衣钵的高凤翰(1783-1749)、朱文震等人都是张在辛友人。

    万经字授一,号九沙。浙江鄞县人。万斯大之子,清代著名学者。康熙癸未(1703)进士,曾出督贵州学政。万经善隶书,据全祖望(1705-1755)《九沙万公神道碑铭》云:“公又叩性理之学于应徵士嗣寅,求汉隶原委于郑君谷口,参考通鉴地理笺释于阎徵士百诗,其博且精也。”[11]可知万经曾从郑簠学汉隶,但二人直接交往的资料今日已不可得见。万经留下大量的对联、立轴与题画引首作品,风格不出郑簠藩篱【图3】。钱林称万经隶书“得郑谷口之妙”,[12]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歙县吴苑(1638-1700),字楞香,又字鳞潭,号北黟山人,安徽歙县人。康熙二十年(1682)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他曾经说,蔡邕(132-192)以来的两千年间,隶书之法失传,直到郑簠出,始得汉隶真原。吴苑记载郑簠嗜痂成癖,曾剔碑嵩华,穷搜残碣于岣嵝、峄山之巅。在他的几案上,罗列着成百上千的金石拓片,除此之外,蜼彝古器、汉代铜玉印也很多,对于这些金石文字,郑簠详加考订,故积学通神,书能去俗。他希望长子吴瞻澳能忘笔忘手,以意相师。[13]吴瞻澳在一首和父韵的诗中道:

 

    ……子真谷口亦曾到,粗学隶书心茫然。髯公教我考金石,入手《孔宙》与《曹全》。泼墨欲颤成屋漏,俗人戏笑有真传。……终成唐隶乏古法,取法乎上得中焉。《桐柏观记》《剑阁铭》,既弃不岚抉其源。吾师谷口溯先代,秦隶真古汉隶圆。策掠啄磔亦人力,孰谓用笔归诸天。[14]

 

可知郑簠教他写隶书,以《孔宙碑》与《曹全碑》为范本,他因行笔不够肯定,而有抖颤之病,但不懂行的人却认为他得了“屋漏痕”的真传。他颇恨自己虽取法汉碑却只能写出唐隶的样式,于古法有亏,因此决心循流探源,像自己的老师那样,达到“秦隶真古汉隶圆”的境界。郑簠高倡汉法,从他教授学生的取径亦可见一斑。

    广东诗人屈大均(1630-1696)盛赞郑氏隶书当时无人可及。[15]在他的诗中,曾提到一位郑氏弟子金磐北。金磐北,芜湖人,与郑簠老友汤燕生(1616-1692)比邻而居。在屈大均眼中,汤燕生是位高逸之人,亦是有成就的书家,所谓“鸠兹称二篆,虿尾更三真”。金磐北既与之邻,故时常前趋叩教。但他最喜欢的不是汤氏所擅长的篆书,而是隶书,所以又私淑郑簠。他的隶书在当地颇为知名,求字的人很多。但他自觉未能精研其奥妙,或许是在汤燕生的介绍下,他来到南京向郑簠请教习隶之法。《赠金磐北》其一云:“隶书师郑叟,惊绝已知名。求写无缣素,飞毫忆老成。一生耽墨妙,三体未研精。谷口能模楷,从君至旧京。”自注:“郑叟名簠,字汝器,号谷口,南京处士,磐北师之。”屈大均在诗中自称垂老之际雅好临池,对于金磐北能得汤、郑二人口传手授,他竟然生出歆羡之心。[16]

 

二  郑簠生前的追随者

    除了这几位及门弟子之外,郑簠在世时还有许多追随者。他们或为郑氏友人,因而受到熏陶;或为素不相识者,由于折服其隶书而心追手摹。

    周亮工字元亮,号栎园、减斋。祖籍河南祥符,先人迁至南京。他收藏甚丰,举凡书法、绘画、碑拓、印章,无不倾力搜求。其所作《印人传》,及所辑《赖古堂印谱》,为明末清初印坛保留了一份重要的文献。他和郑簠既是好友,[17]又是姻亲,[18]他表示“素从谷口学书”,[19]《题所作八分寒鸦歌后》有云:“难教去尽外家姿,老腕羞惭力不随。方叠出夸官样好,阿谁解爱《郃阳碑》。”[20]所谓“外家姿”,就是郑簠书法面貌,周氏自言难以摆脱。[21]【图4】周亮工长子周在浚,为官山西时观摩了立于介休的《郭有道碑》,此碑有二,分别为傅山与郑簠二人所重书,在一首长诗中他写道:

 

    ……我友郑八号稽古,秦碑汉碣身相亲。当时客都下,砚山曾卜邻。石经遗字数晨夕,寝斯食斯如对当时人。重为临摹俨然相,祠中两两同西向。波撇矫健俗书远,兴来老腕体屈强。中郎之文无惭容,谷口之字多雄壮,千载万载难磨宕……[22]

 

对于傅山与郑簠分别重书的《郭有道碑》,周在浚大加称赞,以为郑簠潜心稽古,对于秦汉碑版有着深刻的体认,他的隶书雄壮矫健,与俗手有泾渭之别。周在浚本人的隶书完全规模郑簠,我们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洛阳古迹诗》扇面中,不难看出其间的师承关系。【图5】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嘉兴)人。他认为郑簠隶书典正与奇肆兼备,为其他隶书家所不及,[23]他的“曝书亭”中到处装点着郑簠的隶书。[24]在清初学者中,朱彝尊是最喜写隶书的,从其传世作品来看,主要筑基于《曹全碑》,以秀逸著称。但有学者认为,他的隶书也受到郑簠的影响。如柳东跋《朱彝尊八分书瑞莲词册》云:“竹翁书多别体,生平心服谷口,略得其意,而风神绝世,自不可及。”[25]

    闵麟嗣(1628-1704)字宾连,号檀林,又号铸尘。江南歙县人。明末清初学者、旅行家。康熙十八年(1679)编撰《黄山志定本》八卷,集历代黄山志书之大成。他精于書法,隶书亦得郑簠沾溉。黄君璧曾收藏一件龚贤《山林图》(曾见于纽约1997中国书画拍卖会),画幅上部左方有闵麟嗣题隶书七绝一首,为典型的郑氏风调。

    王概(1645-1710)、王蓍(1649-1737)兄弟也学郑簠隶书。王概字安节,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久居金陵(今南京)。其兄弟王蓍、王臬,皆善书画诗文。三十五岁时,他们应李渔(1611-1680)女婿沈心友之请,编绘《芥子园画传》。绘画而外,王概兄弟兼擅书法、治印、刻竹。四川省博物馆所藏一件王概康熙丁丑(1697)隶书题诗、《芥子园画传》中的王蓍隶书小序,都不越郑簠雷池一步。

    孔毓圻(1657-1723)字钟在,又字翊宸,号兰堂,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七世孙。康熙六年(1667)袭封衍圣公。他曾约请郑簠前往曲阜书写《尼山碑》。[26]他本人亦工擘窠书,善墨兰。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孔毓圻的《墨兰》图上有他的隶书题识“三君子图”四字,用笔、字形皆学郑簠。另有一位孔继圻,当为孔毓圻的兄弟行,山东省博物馆所藏其隶书立轴,亦得郑簠之传。

    禹之鼎(1647-?)字尚吉,亦作上吉、尚基、尚稽,号慎斋。广陵(今江苏兴化)人,后寄籍江都。他初师蓝瑛(1585-1664),后取法宋元诸家。以画供奉畅春园,肖像画誉满京师,“一时名人小像皆出其手”。蓝瑛善隶书,禹之鼎亦常以隶字题画,从康熙癸未(1703)九月他在《其纯先生图》上的隶书题识来看,其风格不似蓝瑛的晚明格调,而更接近郑簠。 

    陈奕禧(1648-1709),字六谦,又字子文,号香泉,晚号葑叟。浙江海宁人。他认为郑簠早年学《曹全碑》,颇得神韵,而晚岁颓唐而不得力气。[27]陈奕禧所作隶书,如康熙壬午(1702)六月题禹之鼎为王士禛(1634-1711)所作《蚕尾之图》引首四字,宛然郑簠小隶书面目。[28]【图6】

    林佶(1660-?)字吉人,号鹿原,福建侯官人,林侗(1627-1714)弟。康熙五十一年(1712)特赐进士,授内阁中书。他工于楷法,汪琬《尧峰文钞》、陳廷敬《午亭文编》、王士禛《渔洋精华录》、《古夫于亭稿》,皆为他手书,再倩程济生、成文昭、鲍文野这些良工镌刻的,这四部书被藏书家称为“林氏四写”。林佶善篆隶,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横云山庄图》、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空山独往图》的隶书引首皆出自其手,虽略觉雍塞,然亦得郑簠形貌。

    成文昭字周卜,号过村,又号钝农,大名人。他擅长刻书,王士禛《古夫于亭稿》即为林佶手写上板,由他所镌刻的。他也喜欢写隶书,《自述十首》其三有云:

 

    ……盲人祖唐隶,臃肿而膨胀。不察作者心,妄臆乱偏旁。我生腕有鬼,摹古知趣向。学之三五年,遣笔幸不匠。里人见之笑,谓可覆瓶盎。凡事戒孤高,讵免俗腾谤。不见郑谷口,既死名始张。[29]

 

他自称学汉隶书三五年,虽腕下有鬼,但能知古意。但是俗人喜好臃肿膨胀的唐隶,而嘲笑他的字只能覆盎。他感叹任何事一但孤高肯定会为世俗所毁谤。郑簠就是一个生前寂寞而死后名声大震的典型。虽然成氏所言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但是喜欢隶书的他以郑簠为偶像却是毋庸置疑的。

    乔崇让,字致能,乔莱(1642-1694)次子,江苏宝应人。康熙丁卯(1687)副榜。他临死之前有诗说:“天下八分郑谷口,我书似之今亦无。两人相继归黄土,此道将无付子虚。”[30]他生前学习郑簠隶书,自视甚高。

    曹曰瑛(1662-1722) 字渭符,号恒斋。安徽贵池人。官至翰林编修,内廷待诏。他与曹寅(1658-1712)关系密切,康熙四十五年(1706),曹寅刊刻《楝亭五种》,其中《类编》、《集韵》列校勘者32人,曹曰瑛即是其中之一。曹曰瑛还曾帮助曹寅征集施闰章(1619-1683)《学余堂全集》等事务。因为同宗,曹寅时常以侄相称。[31]曹寅友人、施闰章之孙施瑮(约1711前后在世) 《荀五云屿为两水隶书〈古诗十九首〉,两水谢以七言长歌,诸同学皆和,余亦漫题》有云:

 

    秦斯既往中郎死,纷纷蛇蚓徒为耳。间有临池号擅长,终属无盐貌西子。兴朝良才数家有,曾见曹思(恒斋)与朱叟(竹垞)。秋风犹忆广陵城,为我挥毫十如斗。十载栖迟敬亭北,苔笺谁更濡新墨。咄哉碧泉山人笔,古吟从此增颜色。[32]

 

诗中提到与朱彝尊齐名的隶书家曹思(恒斋)当即曹曰瑛。曹曰瑛隶书今可见者,惟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柳堉《山水》卷前所题“愚谷清标”四字引首,书类郑簠,一目了然。【图7】







[1] 张在辛,《隶法琐言》云:“余之诣郑谷口先生也,在康熙辛未,先生已七十矣。”震钧辑,《国朝书人辑略》(影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08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页94。逆推郑簠当生于天启二年。靳治荆,《思旧录》(影昭代丛书本,《丛书集成续编》史部第28册,上海:上海书店,2000)郑谷口条云:“会壬申秋,余别入关,越岁传凶问。”可知郑簠当卒于康熙癸酉年。页644。

[2] 郑簠传世作品中亦偶署“书癖老人”、“良常山人”等。见柏巢,《一件标志郑簠书法走向成熟的作品:郑簠法书真迹六种》所附图版,《书画艺术》,2004:4,页49-51。

[3] 有关郑簠的访碑活动,参加拙文《清代书法家郑簠的访碑活动》,《文献》,2006:4,页43-50。

[4] 详见拙文《郑簠交游活动考述——兼论集中于郑簠的“八分书歌”现象》,《艺术史研究》(中山大学:2007)。

[5] 王弘撰,《寄郑谷口》,《砥斋集》(影南开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十四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404 册),卷8下,页490。

[6] 阎若璩,《与戴唐器》,《潜邱劄记》(清刻本),卷5,页93b。

[7] 张贞,《杞园集》(影康熙四十九年春岑阁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第2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卷14,页746。

[8] 李放,《皇清书史》(影辽海丛书本,《丛书集成续编》史部第38册)张在辛条:“从郑簠学隶书,事周亮工传授印法,得其三昧。”卷15,页125-126。

[9] 前揭《国朝书人辑略》,页94。

[10] 张介禄,跋张在辛《隐厚堂遗诗》云:“著述益富,板行于世者为《增广青州府志》《安邱乡贤续传》《篆印心法》《隶法琐言》等书,《诗集》若干卷。旧藏宝墨楼毁于火。”张在辛,《隐厚堂遗诗》(光绪三十一年张介禄刻本)附。张介禄为张在辛七世孙。他的《篆法心印》今已不可得见,而《隶法琐言》却在《国朝书人辑略》中部分保存了下来。

[11] 万经,《分隶偶存》(《丛书集成续编》子部第86册)附,页32-34。

[12] 钱林,《万泰》,《文献徵存录》(清咸丰八年嘉树轩刻本),卷1,页26b。

[13] 吴苑,《汉隶行为郑谷口作示儿澳》,《北黔山人诗》(清康熙刻本),卷6《桥门集》,页11b-12a。

[14] 吴瞻澳《和前韵》(按,即和吴苑《汉隶行为郑谷口作示儿澳》韵),《北黔山人诗》,页12b。

[15] 屈大均,《赠郑谷口》,《翁山诗外》(清康熙刻凌凤翔补修本),卷8,页97b。

[16] 屈大均,《赠金磐北》其二、其一、其三,《翁山诗外》,卷8,页66b-67a。

[17] 宋荦,《郑谷口寄隶书韩诗喜而赋此》,自注云:“谷口与周元亮先生最善。”《西陂类稿》(清康熙五十年家刊本),卷11,页16b。

[18] 周亮工,《书顾云美印章前》:“予姻谷口郑簠,以此名世。”《印人传》(影四库撤出书,《故宫珍本丛刊》第342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卷2,页17。

[19]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郑簠临曹全礼器合卷》周亮工跋语。《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2003),第22册,页168。

[20] 周亮工,《赖古堂集》(影清康熙十四年周在浚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卷22,页832-833。

[21] 周亮工隶书作品传世不多,从康熙庚戌(1670)他为孙承泽(1594-1676)之子孙橒(字茂叔)所书《黄河舟中作》来看,一派《曹全》风调。《清初金陵名家山水花鸟书法》,1660年代。见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北京,三联觳觫店,2006),图版3.23。

[22] 周在浚,《郭林宗祠下观傅青主、郑谷口重书蔡中郎而碑,用李潮八分小篆歌韵》,觉罗石麟监修,储大文编纂,《山西通志》(清雍正十二年刻、嘉庆十六年增修本),卷222《艺文》,页59b-60a。

53中74748簠去世后,由他的忘年交

53中74748簠去世后,由他的忘年交[23] 朱彝尊,《赠郑簠》,《曝书亭集》(清康熙五十年刻本),卷10,页2b-3b。

[24] 乾隆间李集跋郑簠临《曹景完碑》缩本有云:“竹垞先生赠以长歌,‘曝书亭’额、联、屏障悉出其(郑簠)手,倾倒至矣。”蒋光煦,《别下斋书画录》,卷1。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第11册,页408。

[25] 葛金烺,《爱日吟庐书画录》(影宣统二年当湖葛氏刊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088册),卷3,页434。

[26] 柳堉,《赠郑八簠过阙里约书尼山碑》有云:“阙里载抠衣,衍圣为屣倒。慕君善汉隶,晋唐习皆扫。请书《尼山碑》,受命事非小。”王豫辑,《江苏诗徵》(清道光元年焦山诗徵阁刻本),第27册,卷116,页11a。

[27] 陈奕禧,《临曹全碑》:“《曹全碑》,……书意故是名迹,从中郎法度变出,别成一家。今人耳目好新,乃竞宗之。白下郑簠早年学之,颇似,晚复颓唐,不得力气,后未见其继。”《隐绿轩题识》(影涉闻丛书本,《丛书集成新编》第51册),页677。

[28] 二作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29] 成文昭,《謩觞诗集》(清康熙刻增修本),卷2,页1b。

[30] 王鋆,《扬州画苑录》(清光绪十一年刻本),卷1,页22a。

[31] 曹寅,《渭符侄过慰有作,时颁诏入闽,恩许还家上冢,便道至白下》,《楝亭诗文钞》(清康熙刻本),诗钞卷4,页11b。

[32] 施闰章,《施愚山全集》(上海:国学扶轮社,宣统二年),附录《随村遗诗》,卷2,页4a。施瑮字质存,号随村,宣城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