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悖论中的城市

(2006-07-03 17:32:03)
分类: 城市的事
[案:《新周刊》刚刚做了一个专题,叫《内心城市榜》。从新闻由头上讲,这个榜直接回应的是前不久发布于媒体的两个城市榜:《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5~2006)》和《中国宜居城市榜》。这两个榜虽然呈现出不同的结果,但事实上体现的却是完全相同的城市观——不同的只是评价的指标系统有差异而已,而《新周刊》适时推出《内心城市榜》,其目的是要强化另一种更为个人、更为感性、更为人性化的城市观。以《新周刊》在城市报道和评论上的优势,做这样一个专题应该是很顺手的事情。相对于这个专题中的大多数有趣报道,我这个“结语”其实应该是最不好看的。如果大家能对其中一些感受和提法产生一点共鸣,那我已经很满足了。]
 
导语:迅疾的城市化进程强化了人们城市经验中的“选择难度”:是选择香港或者上海这样“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去“发展”,还是选择厦门或者丽江这样“最宜居”的城市去“生活”,这是一个问题。
 
说到城市,20多年前,黄永玉给我们爆料说:在中国很出名的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以他在中国60年的经历,跟他提到两座自己最爱的城市,一是福建长汀,另一座就是黄永玉的家乡凤凰。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就在路易·艾黎大夸中国小城如何舒服的时候,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才刚刚开始,对大城市(后来统一表述为“国际化大都市”)充满了想象与向往,没谁把这两个老头的话当一回事。从乡下涌向城市,从小城市挤进大城市,每个人的奋斗史就是这样吻合着城市化的简单节拍而展开着。
但是20多年过去了,就在至少有三亿以上的乡下人变成了城里人的同时,大城市的外来人口也每年以超过全球平均1.8%的速度增加着。看上去,人们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了,可出乎意料的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却越来越陷于“去大城市受累”(但是很成功)还是“回小城市受穷”(但是很舒服)这个矛盾之中难于自拔。
如果说,当今全球城市化进程有什么值得注意的问题的话,我觉得是下面这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一个是城市本身的分化,另一个就是人的欲望的分裂。
自从有城市以来,人们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这个问题,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或者几乎是同时的中国宋朝,其答案基本上是一致的。可是今天遇到同样的问题时,我们会发现不知道该用什么标准来界定这个“最好”:是“最现代化”还是“最人性化”?“是具竞争力”还是“最有魅力”?是“最适合创业”还是“最宜居住”?现在,似乎很少有哪座城市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方面的指标。一个城市很竞争力很强,或许很适合创业,能给个人的发展提供很多好的机会,但可能生活很紧张工作压力大,而且消费水平高,自然环境被破坏得很厉害,根本不适合人居,等等。城市的这种“分化”直接带来了人们城市评价上的“选择难度”:是选择香港或者上海这样最有竞争力的城市“去发展”,还是选择宁波或者厦门这样最适合居住的城市“去生活”?
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城市化这个方面,一个比较显著的表现,就在于把一切机会都给了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并释放了中国人沉睡多年也是被压抑多年的欲望。大城市什么都有,所以城市规模大、功能全,竞争力就强,不过城市的管理水平和生存环境又往往不能与此相协调;而小城市虽然环境好住得舒服,但缺这少那的,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悖论:你要想过得好点就必须到大城市里去,可是到了城里,在你获得了许多看得见的生活改善之后,你又觉得付出的代价太大,觉得这种改善有点不值得,但又找不到改善的方法。虽然,生活在一些海边的小城市里是一件比较惬意的事情,虽然很多人内心是那样喜欢这些城市,但没有钱的惬意,在很多人看来,不是真舒服。
有两种人经常喜欢骂骂城市——尤其是骂大城市。一种是得了便宜又卖乖的那种,他们利用大城市所给予他们的一切便利,最大限度地占有了大城市的资源并从中获利。他们开骂,多半是出于对大城市生存环境恶化的不满,这让他们在城市里过得不舒服,于是开口骂骂城市便显得比较有人文关怀,比较有思想,不过,就在这些人感叹家园的失去并痛斥大城市祸害的时候,他们谁也没有打算真正放弃大城市而回归乡村甚至小城。他们中一部分人虽然已经搬到了郊外的乡村式环境中去居住了,但他们仍然会隔三岔五开个车进城添乱,更重要的是,城市里最重要的资源仍然在他们手里把持着,城市仍然是他们的。
受这些人那种看似充满正义感的花言巧语的影响,另外一些城市里的被剥夺者也很容易滋生对城市的不满,城市越大,其被剥夺感就越强。他们之所以还愿意一边忍受大城市的诸多不爽,而不愿意退求其次,回到那些舒适、宜居的小城里,是因为
“大城市虽有种种弊病,但在满足和实现人的欲望方面,比舒适的小城市有更大的吸引力”(芒福德语)
虽然大家也知道,等自己在香港这样“最辛苦的城市”里拼老命赚到了钱以后,又往往会失去享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和感觉。但在今天这样急功近利的时代,很多年以后的事情大家根本来不及去操心。当务之急是,到在大城市去,去那里做梦、成功和受罪——痛并快乐着,一边真诚同时也是矫情地痛斥大城市的弊端和它的非人性化,一边又不停地赞美一下那些风景如画悠闲自在的小城市,还会偶尔去那里度假休息一下,并把自己不着边际的晚年随便托付给它——我相信,这就是大多数人城市经验中最真实也是最无奈的地方。
回头说到黄永玉老先生。能像他那样,在凤凰(老城)、北京(通县徐辛庄)、香港(中环半山)和意大利佛罗伦萨(芬奇镇)等至少四个地方有自己家的人恐怕很少,也没几个人能像他那样把最传统和最现代、最喧闹和最安静、最奢侈与最简朴、最高效与最悠闲……这些看似矛盾的价值,如此和谐地纳入自己个人的城市经验之中。但话又说回来,中国人真的到了像黄老先生一样,在大都市和小城镇之间进退自如的时候,像凤凰、长汀这样有趣的小城镇已经基本不存在了。这不是我瞎说,联合国人居署在不久前刚刚发表的《2006-2007世界城市状况报告》的意思,从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看,未来30年内,全球81亿人口当中,将有50亿居住在城市。而那些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型城市已经饱和,人口少于50万的小城市将吸收最多的城镇化人口,这将导致全球超过53%的城市人口挤进人口数量低于50万的城市中。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就在我们开始有条件逃离京、沪、穗这样的超大城市,像厦门、宁波、珠海这样的宁静舒适的小城,也早已不复存在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