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2019-09-07 17:01:35)
标签:

汴绣文化

华夏文明

李文敏

管道升

工艺美术大师

分类: 游记

【游记】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宁可抱香枝头老

不随黄叶舞秋风

齐 剑

2018年暮秋,赴开封汴梁观摩第36届菊花文化节。

唐末不第强人黄巢流传下来一首怨气十足的诗《不第后赋菊》,诗曰: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时百花杀!

还真如黄巢所咒,开封城里奔走了六七天,满目所见,大概就剩下菊花了。大街小巷、文化景点和寺庙道观等都摆出了各样阵势的菊花擂台,却不见有对手跳上来比试。虽说菊花的品种也是姹紫嫣红,但其基调却是最能融通神州中庸之道的土黄色;进入开封的头一周,漫步于 “冲天香阵透汴梁”之中,眼里唯见“黄金甲”。

第七天,为逛夜景,早早下楼用餐,走进酒店近邻,一家雅静宽敞的中餐、小吃综合餐馆。依然选择光顾过的正对门里面最后一张餐桌儿。这个座位举目向外,正对开封市中轴线中都大道上的车水马龙而又能少闻车马喧闹。那天也是早得厉害了点儿,不知道人家五点半才开晚饭。餐馆厅堂空荡,在距离观望目标的中间,当门首桌坐着一位静悄悄的中年女士。她时而观望我身后的饭店小吃厨房,也偶尔回头看一眼守卫在餐馆门外一架小巧的电动自行车。我们成为互相观望目标的“中景”了。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久久等候中,迎着我越过她举目外向的目光,女士微笑着开口了。

“老人家,您是来开封看菊花的吧?”

“是的,

你是……

“作汴绣的”

“便绣?…”

好不惭愧!

这一回,可是孤陋寡闻了。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竟然不知这“便绣”为何物。自然,把人家的“汴绣”听成了“便绣”,自知这个词儿也无解,惶惑地望着对方。

见我听不懂“便绣”这个字眼儿,女士怀疑我年迈失聪,索性挪位到我邻桌,坦荡、和缓、毫不设防地展开了自叙。

原来,如同杭绣、苏绣、蜀绣一样,汴绣是开封地区一种刺绣工艺,是当地民间源远流长的传统艺术。她就是本市轻工局属下最大汴绣厂的一名职工,从进厂到不久前退休,辛勤劳碌了几十年。从一名青涩学徒成长为佳作颇丰、传承卓著的“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她以针线作锄犁,以绸缎作沃土,创作、耕耘,绣制出几多英杰人物画廊,无数山水、动物、昆虫名篇。

见我兴趣浓厚,她汴绣生涯的叙述更加津津有味,还从手机上把自己的作品一一翻给我看。

忽然,一幅光彩夺目的画卷强烈吸引了我的眼球,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宋画《听琴图》。这幅近千年前长约一米半、宽半米多的宋代绢本工笔设色绘画,相传出自皇帝画家宋徽宗的大手笔,这也是他书画生涯中一幅罕见的人物画。我和这幅画还有个特殊的缘分。2015年9月8日至11月8日,故宫博物院为90周年院庆,在其武英殿和延禧殿举办了“石渠宝笈特展”。期间,我三次起大早进宫观瞻,对展出的283件故宫藏品美美阅读了三天。武英殿进门东侧头一面座北向南的展墙是悬挂院藏重器的位置,以前我就在这里欣赏过徽宗关门弟子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听琴图》就挂在这儿。我仔细品味这幅难得一见的国宝,留下了深刻印象。记得,因展厅不许拍照,画上蔡京所提28字绝句都是我用笔抄下来的。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这幅画如同单反相机加上了300毫米长焦镜头,立即把角色与观众的距离拉近了。

端详着她手机中《听琴图》放大图片,右上角宋徽宗特有的瘦金体“听琴图”三字,左下角他“天下一人”的画押,端详着画上方宰相蔡京题写的一首绝句,端详着画中顶天立地的青松,攀附其上的凌霄,青松下四个人物、木几香炉、假山古鼎。说调侃点儿,这不谛就是宋徽宗为自己作的一幅工笔“自画像”。他身披黑色道袍,稳坐当中,入情抚琴。两位衣红着绿的大臣聚精会神地倾听,据猜这应是徽宗与蔡京、童贯两个心腹以琴音沟通心灵、君臣达成知音的场景。原画是用笔墨表现的,大师却改编为汴绣艺术,用绸缎针线弹拨出动人心魄的琴音。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沉浸良久,我抬起头来,不禁惊讶地问:这是你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吗?他平淡地点点头。

我愕然,哦,这就是她的“汴绣”!

可不要小看她这个“改编”!记得武英殿的《听琴图》首次感动我的是她把音乐“改编”为绘画,用画作发出琴音,用琴音凝聚知音。这显然是学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琵琶行》的手法,白居易是把音乐“改编”为文字,“改编”为流传千古的诗。这“改编”就是创造,就是艺术的升华。你可以说弹拨者是主角,也可以说作者是主角,但都不是,真正的主角是牵动灵魂的音乐。使得堂堂五品州官发出与底层歌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慨的是琵琶女奏出的琵琶曲,白居易是真正的知音。

光阴似箭,她点的小吃先到了,我点的中餐要动炒锅,还得再等。

我望着灯火陆离的街景,看着这位边用餐边跟我娓娓叙谈的大师。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这才隐隐感到,“人不可貌相”,她的“坐派”有一种异样不凡的气质。人的眼睛有时也有“从众心理”,在菊花阵里摸扒了六七天,把人也看成了“菊花”,化作“黄金甲”了。不过,菊花节上的菊花,横看成排,竖看成行,俯视成丛,仰视成阵,还没遇到一盆一支独立绽放的。可在这里,,似有一种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致;或者,又似南宋学者郑思肖在《寒菊 . 画菊》中所诵咏“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的格调。

我关注到,送到她面前的是四个包谷面馒头、一碗蛋花汤和八宝粥。她吃了一个馒头,喝了汤和粥;说,其余三个馒头要拿回家作家人明日早餐。给人的印象,这大师的饮食清淡格调也颇随陶渊明。不过,赵孟頫说“无酒难供陶令饮”,那弃官归田、躬耕于穷乡僻壤的陶县令,虽说穷,还能喝得上酒,没到喝汤的地步。

大师餐罢,郑重地走到我桌前,留下了她的电话和地址,并且恳切地邀请我们一行次日前往看看她那绝少示人的汴绣真品。

我欣然接受了。

她,李文敏,汴绣名家,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可汴绣很久以来被经济大潮冲击得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名家不名,成为一支平凡的昔日黄花了。

凡花也有主,这支凡花在花苞初放时就羞答答地嫁给了汴绣事业,而且是“从一而终,老而弥坚”,老年的凡花还自有一种执著盎然的风姿。如同南宋著名女诗人朱淑贞所歌颂的《菊花》:

宁可抱香枝头老,

不随黄叶舞秋风。

为一观汴绣真容,我们应邀荣登大师府。

嚯!不是说退休了吗?怎么家里成了车间啦?

呃,那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指导徒弟劳作呢。

我们顺势走进已经变成刺绣“车间”的大卧室,参观了劳动者在操作台飞针走线的针绣演练。看了一阵徒弟刺绣劳作后,我暗自心里“噗嗤”一乐,这情景就像当年往裤子上打补丁、为上幼儿园孩子衣服上绣名字,一样的用牙咬线头,一样的用线头穿针鼻儿,一样的穿针走线,原来那不过是纯粹的针线活儿。不一样的是她们的针线能走、能闪、能飞起来。难以想象的是她们居然能用别人打补丁、绣名字的技能绣出大千世界、锦绣江山,其间得需要付出何等浩瀚功夫与聪明才智啊!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作为艺术家,与众不同的是主人客厅、走廊挂的,没有一幅其他名家的大作收藏,而全部是自己的作品。几幅轻松的生活小品拉近了与观摩者的距离,栩栩如生的鸣蝉工艺,犹如油画素描的酒杯茶具,猬集精华的花枝花束。那一笔笔生命力充沛的线条和细腻的手法,忠实地将花的娇艳、叶的层次、蝉的质感绘制出来,既像摄影,又像油画。使人联想起南宋钱塘画家李嵩的作品。这位本来工于山水、界画的三朝宫廷画家,得以享誉后世的恰恰是他市井俗气的《花篮》,尤其是他那深入民俗民风的《货郎图》。图上那个不堪重负的货郎挑着一担不亚于一家小百货商店的各色商品一进村,儿童们蜂拥围拢、欢呼雀跃,母亲们也托幼携小,乐呵呵被孩子们前拖后推地奔来,简直就是一场人世间底层妇幼们的节日狂欢。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如果说刺绣艺术有什么特色,首先就是她自古以来贴近人民大众实实在在的生活。古老的中华在进入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后,广大妇女自幼被家庭教养“女红(念[gng])”(针线活)技艺,由于刺绣艺术的诞生、发展根植于这种家庭社会生活的必须,所以,她比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我们赶上了观赏她刚完成的佛陀像真容。在客厅里,我们海阔天空地交流了汴绣艺术的源流与价值。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犹如景山成为京城的制高点,龙亭也是俯瞰开封的高台。登高远望,盛唐李白、杜甫、高适三大诗人“梁宋之游”的领域尽在眼下。如果以230公里半径画一个圆,中华文化的始祖,汴绣文化的渊源,便尽收眼底。仅在南望视角就出现了如下地区:淮阳县、西平县、鹿邑县、上蔡县。淮阳县有中华民族文化始祖伏羲氏的画卦台和纪念伏羲的太昊陵,传说,他在这里创演八卦,诞生了六经之首的《易经》;西平县是黄帝之妻嫘祖故里,相传正是嫘祖发明了养蚕和丝绸;鹿邑县是老子故里,他从这里走向东都洛阳,创下五千言《道德经》后遁入终南山的楼观台;上蔡县可以看到周公之弟蔡侯墓,孔夫子周游列国时留下的“晒书台”,为接待恩师而牺牲的孔子得意弟子漆雕开之墓。而伏羲、周公、老子、孔子的学说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如果汴绣在华夏文化史中不过是一叶扁舟,可是,她却承载着数千年沉甸甸的华夏文化。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中外史家无不认同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一个著名论断:“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作为华夏文化一个小小分枝的刺绣文化,她的发展顶峰依然在宋代。这种“顶峰”重要标志就是这一时期出现了管道升等彪炳史册的刺绣艺术大师。1262年生于南宋湖州德请的管道升,自幼生来就心灵手巧,“女红”巧慧。由于家里有严父慈母教养得法,她刺绣的针线活儿达到了相当高超的艺术水准,她的诗文和书画水平在少女时代就名声远播。由于她全家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她少女时代的许多作品就出现在附近寺庙的殿堂,她还把自己创作的文人山水画《烟雨丛竹图卷》制成了绣品。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当然,多才多艺的管道升为历史留下了颇丰的文化艺术遗产。作为大画家,她有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竹石图”,有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墨竹”;作为书法大家,她有写给婶母、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深秋帖》;作为诗词名家,她那鲜活的《我侬词》和四首《渔父词》至今传诵民间。她的刺绣作品主要诞生在她少女时期,在她的全部艺术成果当中并不占据主要部分。重要的是,她的这些绣品艺术在代表人民群众和时代精神方面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

北宋汴绣的原料主要来自苏杭,尤其来自当年已经在出口、享誉世界的湖州南浔的“辑里丝”。而出产“辑里丝”的地方正是管道升及其夫君赵孟頫的家乡。审视李文敏绣制的《佛陀像》和管道升绣制的《观音图》、《十八罗汉渡海图》、《针绣十八尊者册》等佛教绣品,可以看出,从管道升到李文敏,从八百年前的杭绣,到如今的汴绣,其文化灵魂是一脉相承的。

又是一年秋风劲,仙翁笑映菊花黄。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2019年8月20日,开封举办了“中国汴绣精品展”,工艺美术大师李文敏的多项作品又在展览会上亮相了。这一天恰恰是三伏天的尾巴,有了去年菊花时节的分享,老夫虽不能冒暑赴展亦无憾矣!

当年,身居燕山大都的管道升痴情写下四首《渔父詞》,首首都是绝恋的“思乡曲”,振臂呼唤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返朴归真。

其一曰:

遥想山堂数树梅,

凌寒玉蕊发南枝。

山月照,晓风吹,

只为清香苦欲归。

在历经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愿管道升和李文敏们的刺绣文化,这中华文化苦旅的扁舟,扬帆永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