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剧本没编好
(2010-12-05 10:22:04)
标签:
陈凯歌中国gb2312《赵氏孤儿》楷体娱乐 |
分类: 扯闲篇 |
1
昨晚酒后去看了电影《赵氏孤儿》。两个多小时,看完已近子夜。这么一部宣传声势浩大的影片,影片本身呈现出的影响力,同炒作的力度相比,在我看来几乎是本末倒置了。都是票房惹得祸,如果陈凯歌能把更多的精力和智慧用在拍前剧本的打磨上,而不是影片拍成后的推广上,可能这影片比现在要有看头。
2
《赵氏孤儿》作为一个千百年来传颂的感人故事,显然历史的前尘中有这么一段真实的往事,虽然版本各有不同,但“搜孤救孤”的故事,在《史记》中与《左传》、《国语》等古代史籍中均有记载,尽管其内容的前因大相径庭,可在民间的传说显然更多的是受戏剧的影响,诚然那一个个剧本因每个创作者的解读不同故而在表现上也多有差异,但两千多年来,忠义,牺牲,隐忍,复仇,正义战胜邪恶成为儒家文化中人格理想的象征,是这个故事最后形成的后果。可是这么一个多数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却让陈凯歌演绎的千疮百孔。如果不知道这个大体真实的历史故事,而仅仅看这个影片,这个电影中表现的故事便愈发令人难以置信、难以理解。
3
今人看来,用自己儿子的生命来实现个人的信义,这本身就不是什么好故事。陈凯歌显然也想摆脱这个束缚,于是把赵氏孤儿置于仇家(认贼作父?)让其日久生情,而最后完成致命一击,成为表现的重要篇章。可是,不再是赵家门客而是毫无渊源的医生程婴为什么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牺牲自己儿子的生命来救这个孩子(难道是因为范冰冰饰演的庄姬漂亮吗)?尽管有葛优的演技,可是这人物已先天苍白。公孙杵臼也好,韩厥也好,如果他们没有同赵家的情谊,他们又为什么如此呢?仅仅是为正义?况且,最后,在那样一个体制内,没有皇帝的圣旨,赵氏孤儿也是杀不了屠岸贾的。看看电影中鲍国安、赵文卓饰演的赵家父子之嘴脸,王学圻饰演的屠岸贾给人的印象却不是十恶不赦的反派(至少没有“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放过一个”),反而感觉这赵家灭门之祸是有原因的。
4
陈凯歌在宣传的赶场中说,这个电影让大家认识一个朋友,如果生活里寻不到,那就到电影里找吧。可是看完全片,我没有发现他要表现的这个朋友。反而说明了他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受原来那故事版本的影响,关于朋友。搜孤救孤这故事,民间的认为那是“忠良岂能无后”;从人性而言,我感觉的是人为了信义、“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无反顾,是其核心价值观,而陈凯歌恰恰没有表现出这一点。所以,这个故事的核,绝不是重点放在最后的复仇上,虽然这样似乎很解气。在我看来,其更多的笔墨,应该放在赵家与门客(程婴、公孙杵臼)的欣赏和情谊上、与同朝大将韩厥的友情和政治抱负上、同屠岸贾的政治分歧和名利博弈上,如果没有这些前戏,后面的故事便让人感觉到其突兀而违背了正常的情理。
5
所以我说这个电影剧本陈凯歌没有编好。尽管陈凯歌那么焦虑,一心想拍出伟大的影片。陈凯歌太自负了,这个电影他就不应该自己最后来写这个剧本,一个人不擅于整合别人的力量和智慧、一门心思用一己之力妄想包打天下的个人英雄主义者,似乎不相信“术业有专攻”,从这个角度上看冯小刚《非诚勿扰2》同王朔合作,在贺岁片中至少比陈棋高一着,至少在编故事上要更胜一筹。
6
关于亲情、友情、爱情,中国传统文化在故事的流传上,有着先天的极端性和排斥性,如说“忠孝不能两全”,那就非要把对国家的忠和对父母的孝置于两个水火不容的极端。“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亦是如此。在中国流传极广的故事和民间传说中,言爱情的,似乎就没有友情,言友情的,似乎就不能并存爱情,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爱情故事《天仙配》、《梁祝》、《白蛇传》中,大多均是如此,那怕有一点闲墨也不容忍分散。所以,在这样一个混搭的结构下,如果自己没有清楚的想法,或者说自己没有想明白,却又要硬向里面塞私货,必定呈现出的是千疮百孔的逻辑混乱。底蕴深厚如陈凯歌者,似乎也脱不了这个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