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的古建筑

飘过彩云之南(12)
在被元阳哈尼梯田深深震撼之后,我们驱车前往云南北部的东川拍摄令人着迷的红土地。中间路过红河州的建水县。那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因为时间有限,建水众多古建筑中,三个最有名的古建筑群我们只游览了两个,即朝阳门和朱家花园。
朝阳楼是建水东门城楼,雄踞县城中心,是建水县城的标志。(见题头图一)
朝阳楼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至今六百余年,是滇南重镇建水历史悠久的主要标志之一,祖国边陲老重镇的象征。
唐元和年间南诏政权在此筑惠历城,城系土城。明洪武二十年,明军平定云南后设临安卫,筑临安卫城,在原有土城的基础上拓地改建为砖城。城有四门,东叫迎晖门,南叫阜安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永贞门。明末,西南北三楼毁于战火,仅存东城楼。
朝阳楼由四十八根巨大木柱和无数粗大的楹榫接成坚固的木构架,覆以三重檐歇山屋顶。《建水州志》记载有“东楼凌汉”一景,所谓“东城楼,高百尺,干霄插大,下瞰城市,烟火万家,风光无际,旭日东升,晖光远映,遥望城楼,如黄鹤,如岳阳,南中大观。”
朝阳楼正面悬挂清代书法家云南石屏人日卓书写的“雄镇东南”巨匾,“雄镇东南”为清代云南著名的四大榜书之一,也是唯一幸存下来的。每字大近两米,结构笔力冠绝于一时。
城楼上木雕屏门雕镂精巧,花型生动细腻,风格琦丽华贵。城楼东侧为明朝铸造的大铜钟,重约2吨,高2米余。
朝阳楼经历了多次战乱的劫难及大地震的考验,至今完好如初,堪称
“南中大观”。
在建水古城内的建新街,有一组规模宠大的清代民居建筑,这就是有“滇南大观园”之称的朱家花园。
朱家花园是清末富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前后历经约30年,于宣统年间终于落成。该建筑占地2万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呈“纵四横三”布局,为建水典型的并列联排组合式居民建筑群体。房舍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层出迭进,计有大小天井42个。整组建筑陡脊飞檐、雕梁画栋、精美高雅。庭院厅堂布置合理,空间景观层次丰富且变化无穷,形成“迷宫式”建筑群,常有单身游客因为没有导游而迷路的情况发生。从朱家花园的房屋和庭院建筑的格局,人们也不难推想当年朱氏家族奢华的生活状况。
朱家花园正门
整组建筑的正前为三大开间的花厅,左右两侧为小姐“绣楼”。花厅前是花园,左右对峙透空花墙,将其自然分隔为东园和西园。花园占地面积甚大,正前有荷池,树丛,苗圃,花圃散布其间,形成一座既典型而又富地方特色的南方私家园林。
以朱家花园为代表的民居建筑是建水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内雅外秀、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丰富、层次渐进,环境清幽、色彩淡雅、装修有度、结构统一,在丰富的形式中包容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内地主流文化与边疆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有一些国内专家学者来建水考察,认为如此巨大规模而又保存完好的民居建筑群在国内实属罕见。
朱家花园从落成至今的近百年中,因几度被抄没,解放后又几度挪作他用,长时间内未作过任何修缮。据说,1990年建水县政府收回朱家花园后,先后投资180多万元,对其进行整体维修。1998年,朱家花园被列为云南省第一期精品旅游项目后,县政府又投入820万元进行全面修缮并重建了后花园,才使这座百年老宅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我们没有游览的另一处古建筑群是建水的文庙。
建水文庙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经历代40多次扩建增修,占地面积已达114亩,其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仅次于山东孔子家乡的曲气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全国大型文庙中名列前茅。
建水文庙完全依曲阜孔庙的风格规制建造,采用南北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东西两侧对称布置多个单体建筑。原主要建筑有包括一池、二殿、二庑、二堂、三阁、四门、五亭、五祠、八坊等共37个,现除杏坛、射圃、尊经阁、文星阁、敬一亭和斋亭被毁外,其余31个建筑都得到较为完好的保存。如果不是我们时间太紧张,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途中和建水街头的掠影:
从元阳到建水,沿途到处可见盛开的木棉花
沿途路边的水果摊吸引了同队的驴友
这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新华书店之一
孩子们在古建筑群里读书,对中国文化传统会有更深的体会吧
现代的民居、商铺也建得古香古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