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8月18日 《门头沟万年冰瀑》-转载

(2011-08-19 09:13:49)
标签:

魅力科学

斋堂

万年冰

旅游

《门头沟万年冰瀑》

来源:http://space.btv.com.cn/article/ARTI1313515108727109

 

    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拍客张伊华听到一个消息,传说在门头沟区斋堂镇西胡林村有一处万年不化冰。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张伊华只身一人前往西胡林村,寻找传说中的神冰。

      村民告诉张伊华,顺着山路走一个多小时就能看见万年冰了,可张伊华走了三个多小时,却没有发现一点儿万年冰的踪迹。由于当时天气炎热,而且张伊华又是只身一人,出于安全的考虑,他只能无奈的放弃了此次寻找。此时的张伊华犹豫了,冰块万年不化,这可能吗?是不是仅仅只是一个传说呢?

  主持人:欢迎收看科教频道《魅力科学》,我是卢迪!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立夏,从今天起北京的夏天就算来了,传说在门头沟区斋堂镇的西胡林村,有一个被当地人称为“万年冰”的地方,冰面绵延几百米,就连三伏盛夏都不会融化。可是拍客张伊华并没有找到这个神奇的景观,这万年不化的冰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又在哪里呢?

    两年后的一个春天,在一次踏青的过程中,张伊华似乎找到了一些关于万年不化冰的线索。张伊华是和同事一起,前往位于密云和怀柔交界处的一座山上去踏青。就在他门走到半山腰的时候,张伊华感到一股寒气不时向自己袭来。当时已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在山谷中传来的阵阵寒气,令张伊华难以理解。
  张伊华顺着寒气寻找过去,结果在河边意外地看到了一大片冰面,面积足有100多平米,而旁边就是潺潺的小溪。
    如此大的冰面,而且还是和水流一起存在的!这种情况,按说只有在冬天的时候可以看到。可是现在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冰呢?张伊华的脑中一下就想到了万年不化冰。可是传闻中的万年不化冰应该是在门头沟,又怎么会在这里出现呢?于是他开始仔细观察冰面的情况,试图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张伊华发现,虽然冰面很大,但是冰面的边缘已经有融化的冰水。看到这些向下滴入小溪的水滴,凭借多年探险的经验,张伊华认为,这些冰只是融化得比较晚而已。

    密云,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因为三面环山,四季分明,干湿冷暖变化明显。所以,温度比起市区来说要低很多。此时张伊华看到的冰面就是因为山中气温较低,还没有来得及融化所导致的。看来传说中的万年不化冰并不在这里,那传说中的神冰到底是在哪里呢?为了能够广泛的征集线索,张伊华将自己在踏青时发现冰块的经历传到了网上。而这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于是在今年的四月份,记者找到了张伊华,决定一同去寻找传说中的万年冰。

    没想到从村民口中,我们可以得到肯定的答案,这里确实存在万年冰,而且每到夏季村民们都会去那里凿冰!看来京郊的万年冰是确实存在的,可是它究竟在哪里恩?好心的村民决定带领我们一起前往寻找万年不化冰。

    一行人开始向山的深处前行。顺着道路往上爬,当一行人爬到山顶的时候,已经是大汗淋漓,外套已经无法再继续穿在身上了。

    继续前行了30分钟,渐渐地听到了清晰的流水声,这让一行人开始有些兴奋,有水才可能有冰,沿着溪水的方向逆流而上,应该就可以找到万年冰了。事实也应征了人们的猜测,一块几十平米的冰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然而,兴奋地人们马上就被迫了一盆冷水,村民告诉大家,这些不是万年冰。而再往深山前行,我们发现,河边的冰开始渐渐地多了起来,此时山谷内的温度也似乎要比之前冷上了许多。这是,村民告诉大家,万年冰就在不远处了。

    于是一行人不约而同的加快了脚步,希望能快点见到传说中的万年冰。
  此时水流渐渐地被冰取代了,冰面绵延曲折,长度达到了100多米。就在人们还在为狭长的冰面感叹不已的时候,一个更为壮观的景观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主持人:经过将近两个小时的长途跋涉,记者一行人看到了一条长度达到100多米的狭长冰面。这样的一个壮观场面令一行人感叹不已,可就在这个时候,令人更加难以相信的场景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

    顺着狭长的冰面向上看,一条冰瀑出现在了众人面前。在阳光的映衬下,冰瀑显得格外的壮观。

    冰瀑高有10余米,宽度也达到了数米。而且在冰瀑的豁口处,可以看到在冰面下方不停流淌的河水。当我们来到冰瀑底下的时候,发现冰瀑非常的厚,而且层次非常的清晰。这足以说明,冰瀑的形成,是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万年不化冰的壮观,出乎了所有人的想象。在北京这样一种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下,为什么还能有常年不化的冰呢?为了能够找出答案,记者拿出了随身带来的温度计,决定对山谷中的温度进行测量,看看这里和外面到底有着怎样的差距。
     
  根据记者的测量,山谷里的温度是16度,比外面的温度略微低了几度,对于处在山谷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内,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看来山谷内的气温并不是导致这里形成万年冰的原因。那么会不会和这里的水温有关呢?
    水中的温度是6度,但是距离冰点还是有几度的差距,要想结成冰块也根本不可能。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里会形成这么多的冰呢?甚至还能形成冰瀑这种地质奇观?既然从温度的测量上发现不了什么异常,那么一行人决定往冰瀑的上游方向继续前行,寻求找到一些线索。

    可是当一行人来到冰瀑上面以后发现,这里往上依然是绵延数百米的冰,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的晶莹剔透。这里和下面没有任何区别。因此,想要从上游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的想法又落空了。
    为了能够找出万年冰的形成原因,记者找到了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陈诗才。听到斋堂万年冰的情况,令陈诗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认为,导致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有很多,      需要到现场具体分析才能知道原因。

    在前往万年冰的路上,陈诗才大体了解了万年冰的基本情况。而且我们也将自己的一些测量结果告诉了陈诗才。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跋涉以后,我们再一次来到了万年冰瀑面前,当陈诗才看到如此壮观的万年冰瀑的时候,也感慨起来。
    在感慨冰瀑壮观的同时,陈诗才似乎注意到了什么,向记者提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要求。他让记者测量一下冰周围岩石的温度。

    测量岩石的温度?这到底是要得出怎样的结论呢?记者疑惑的拿出温度计,将温度计插入到了岩石的缝隙内。记者惊讶地发现,温度显示一直在往下降,最终降到了4度。这样的一个结果令记者和张伊华都感到非常的不理解,为什么岩石的温度会如此的低呢?难道这个就是导致形成万年冰瀑的原因所在吗?此时陈诗才又来了一处岩石旁,再次让记者对这个块儿岩石进行测量。
    看起来没有任何区别的岩石,难道还会有不同的温度吗?在场的人都表示很不理解,但是当结果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惊呆了。“ 测得的结果是22度!”

    同样是位于山谷中的岩石,怎么会有如此大的温度差异呢?通过观察后记者发现,测量的两处岩石一个位于背阴面,没有与太阳光接触,而另一处则是暴露在太阳下。所以会形成一定的温度差,可是尽管如此,也不至于出现18度的温差啊?难道岩石的低温真的是形成万年冰瀑的始作俑者吗?

  主持人:专家在观察过万年冰瀑的特征以后,决定测量一下周围岩石的温度,这一测量,还真从中发现了一些不同之处,冰瀑周围的岩石只有4度,比其它地方的岩石低了整整18度。那么这是不是就是形成万年冰瀑的真正原因呢?

    在这样的一个测量结果面前,人们都感到了极为不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呢?
  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陈诗才:“这个测量的结果可以说明,岩石是形成冰瀑奇观的一个主要原因。”
    果然岩石与冰瀑的形成有一定的联系,可是这里的岩石温度为什么只有4度这么低呢?
  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陈诗才:“岩石温度低,说明山谷内部有一个制冷机制,但是从岩石的温度看,这个制冷源要不是比较弱,要不就是距离地面相当远,因此岩石的温度并没有能够达到冰点。”

    又是一个地下制冷机制,这让记者想到了我们去年拍摄的节目,在山西发现的万年冰洞,还有在河南的冰冰背,都提到了这个制冷机制。特别是山西发现的万年冰洞,洞内寒冰常年不化,形成了许多壮观的冰柱冰花,当时,专家都提到,地下可能存在一个制冷机制。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制冷机制呢?针对这个万年冰瀑而言,这里的制冷机制到底又是什么呢?

  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陈诗才:“对于地下的制冷机制,全世界普遍认为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物理原因,地下有千年寒冰,从寒冰中散发出了大量的寒气,第二种就是化学的,例如地下有水银等物质,通过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寒气,第三种就是两者相结合的方式,从这个地方来看,并不能简单的断定它是哪一种方式,还需要做大量的钻探取证工作,才能给出最终结论。”

    虽然可以肯定在这座山的山谷下,应该是有一个制冷机制的存在,但是要想知道是什么具体原因形成的制冷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勘探。

  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陈诗才:“这个万年冰瀑的形成是由多个因素导致形成的,第一是页岩和砂岩这样的隔水结构,使得水能够形成地表径流,第二是由于地形地貌等气候因素,冰期长,第三就是由于岩石导致的。”

    地下的冷源通过岩石,将流经岩石上的水流冻结成了冰瀑;而且由于地处避阴处,在地下强烈冷源的作用下,就形成了这么一个常年不化的冰瀑奇观。不过,对万年冰瀑底部的制冷机制到底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的勘探才能够找到结果。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因为有了各种因素的巧合,才能形成万年冰瀑这样的自然奇观。

  主持人:我们栏目拍摄了很多冰洞、冰井、冰坡等等夏天结冰的奇观,但都是在其他省市,这次发现的万年冰瀑居然就在京郊,看来,奇观到处都有,就看我们是不是常存一颗发现的心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