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王弼本释为: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天下万物都有其时间性依据,即有一个开始,这个开始就是“有”,也称为“原”。一切时间性依据都有其空间性依据-----宇宙之“本”,也称为“无”。《尸子》中说: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文子-自然》中说这是老子说的。谁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古人已经有了宇宙大本这一认识。
《墨子》中有三表法,是用来讨论语言的,即言必有三表,本之者,原之者,用之者。本原依据不仅仅只是在语言中必须予以强调,天下万事万物中都必须予以强调。它是人们分析事物的逻辑起点,也是知识构建的依据。
老子与墨子的分析方法其实都取之于易。易学中的四象概念,就是一个直角坐标系概念。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吕氏春秋》中也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说文解字注》:仪者,度也。《古微书》:“上经象天,下经计历。”这种坐标定位方法,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与应用了。其经象天,其纬计历。以考察万事万物的存在的历史性与宇宙论依据。易学可以说是诸子学说的历史性依据,也是宇宙论依据。
万事万物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现象,客观现象都有其时间性的开始,也有其时间性的终结。换句话说,“有”的存在是有其时间性的。而“无”是时间性的“有”的全集,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无”是一个抽象的,依赖于“有”而间接存在的“存在”。比如时间,系统,能量,意识等等,这些都是形上之“无”的意义的延伸。“有”是“无”的存在基础,“无”是“有”的变化条件。没有“有”,“无”将无处依附,没有“无”,“有”将无从变化。二者是对立统一,互根互动的。
王弼说:圣人体‘无’,‘无’又不可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前面这句是针对子贡的‘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所说的。这当然是为了维护儒家正统),又如解释《易经-系辞》中说‘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王弼对“有无”的理解是合符老子的原意的。传统文化之“无”与后来佛教东传之“空无”是有很大区别的,混淆两者的概念,也就必然有了诸如“空无之义难检”,“以虚为主,偏立一家之辞”之类的批判了。
本,原,用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坐标原点为用,其纬代表时间性存在,其经代表空间性存在。是普遍适用的定性分析方法。比如语言世界,思想世界与客观世界,三者也是这样一个关系。当然直角坐标系不仅仅只是这些用处,也不仅仅只是在古代才有其应用价值。
如果弄懂易学到底说的什么,对于诸子学说中的一些疑难是可以迎刃而解的。如果能将诸子学说弄懂,解易也将不再是难事了。弄懂这些依据,无论是以新释旧,还是以旧御新,其作用与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
天下万物都有其时间性依据,即有一个开始,这个开始就是“有”,也称为“原”。一切时间性依据都有其空间性依据-----宇宙之“本”,也称为“无”。《尸子》中说: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文子-自然》中说这是老子说的。谁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古人已经有了宇宙大本这一认识。
《墨子》中有三表法,是用来讨论语言的,即言必有三表,本之者,原之者,用之者。本原依据不仅仅只是在语言中必须予以强调,天下万事万物中都必须予以强调。它是人们分析事物的逻辑起点,也是知识构建的依据。
老子与墨子的分析方法其实都取之于易。易学中的四象概念,就是一个直角坐标系概念。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吕氏春秋》中也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说文解字注》:仪者,度也。《古微书》:“上经象天,下经计历。”这种坐标定位方法,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与应用了。其经象天,其纬计历。以考察万事万物的存在的历史性与宇宙论依据。易学可以说是诸子学说的历史性依据,也是宇宙论依据。
万事万物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现象,客观现象都有其时间性的开始,也有其时间性的终结。换句话说,“有”的存在是有其时间性的。而“无”是时间性的“有”的全集,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无”是一个抽象的,依赖于“有”而间接存在的“存在”。比如时间,系统,能量,意识等等,这些都是形上之“无”的意义的延伸。“有”是“无”的存在基础,“无”是“有”的变化条件。没有“有”,“无”将无处依附,没有“无”,“有”将无从变化。二者是对立统一,互根互动的。
王弼说:圣人体‘无’,‘无’又不可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前面这句是针对子贡的‘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所说的。这当然是为了维护儒家正统),又如解释《易经-系辞》中说‘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王弼对“有无”的理解是合符老子的原意的。传统文化之“无”与后来佛教东传之“空无”是有很大区别的,混淆两者的概念,也就必然有了诸如“空无之义难检”,“以虚为主,偏立一家之辞”之类的批判了。
本,原,用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坐标原点为用,其纬代表时间性存在,其经代表空间性存在。是普遍适用的定性分析方法。比如语言世界,思想世界与客观世界,三者也是这样一个关系。当然直角坐标系不仅仅只是这些用处,也不仅仅只是在古代才有其应用价值。
如果弄懂易学到底说的什么,对于诸子学说中的一些疑难是可以迎刃而解的。如果能将诸子学说弄懂,解易也将不再是难事了。弄懂这些依据,无论是以新释旧,还是以旧御新,其作用与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
2、
天下万物皆是由“有”所形成,此“有”正合于西方哲学中所称谓的“有”、“实有”、“存有”等概念,换言之,“有”是一个具体性的事体或物件,藉此“事体物件”的潜能,才能
生出其他物体来,故宇宙万物是由“有”到“有”而产生的。第二句的“有生于无”,此“无”字绝不是空虚的无(Nihil),因为哲学的铭言是:“无中不能生有”,此“无”字亦可称为“道”的简称,因为我们无法给道一个肯定的积极名称,任何肯定性的界说都否定了道的全面性,只有以消极性的“无”来称谓之,此“无”非空虚而是“有”,乃宇宙万物之原始根源,实乃无上之“无”。
生出其他物体来,故宇宙万物是由“有”到“有”而产生的。第二句的“有生于无”,此“无”字绝不是空虚的无(Nihil),因为哲学的铭言是:“无中不能生有”,此“无”字亦可称为“道”的简称,因为我们无法给道一个肯定的积极名称,任何肯定性的界说都否定了道的全面性,只有以消极性的“无”来称谓之,此“无”非空虚而是“有”,乃宇宙万物之原始根源,实乃无上之“无”。
3、
将“有”生于“无”,解释成“道”生万物,以此来确定“道”是万物的本原,也是欠妥的。因为“有生于无”中的“无”究竞表示的是什么,并不明白。按“老子”所述内容分析,“无”,一是代表空间(第十一章);一是代表实体变化的状态(第二章)。找不到用“无”代表“道”的依据。实际上“有生于无”表示客观事物变化的一种形式,也标志着一个变化过程。如:一个人在他出生之前,他对社会来说是个“无”的状态,一旦他出生了对社会来说,便是处于“有”的状态。地球也是如此,在 45亿年以前,地球处在“无”的状态,从45亿年初算起,当时它出现了,对世界来说,它处于了“有”的状态,从这样的实例可知“有生于无”并不表示空虚的“道”生实体。
前一篇:苹果的下一个产品是什么?
后一篇:善胜敌者,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