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岁的北京人艺演员何冰在首都剧场的舞台上身着戏服高唱“驸马爷近前看端详”。在这一刻,他是著名的京剧花脸权威“三爷”,享受着“天津卫”的崇拜,躲避着“丁保罗”的关注,突然,他离开戏桌,直接甩出京腔对丁保罗:“那你干嘛说他单杀我一人儿呀?”在这一刻,他重新成为在北京人艺演员队注册的41岁演员何冰。
关于《鸟人》的争议,即便是在13年前,也是众说纷芸的,一个比较公认的情况的是,在13年前,人们认可了这部戏中的“三爷”与“胖子”,而与之相应的,也有人对于“丁保罗”和“鸟博士”的出场感到质疑。并且以此近一步的怀疑剧本,这种疑问在观看《鸟人》之初时,就我个人也存在过,但通过我的一位心里学的朋友的分析,我逐渐的开始意识到了过士行在这其中的设置有他本身的用意,单就剧本的人物设置来讲,按照我的这位朋友的说法:“丁保罗所代表的是一个西方人,他所要做的是彻底的分析鸟人们,而做为中国的鸟人们来说,他们则代表了中国东方的文化阶级意识。”换言之。《鸟人》这个戏在剧本上所要做的就是由丁保罗这样一个西方人去对东方的文化阶级意识进行一种深层次的分析。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个人以为,《鸟人》这个剧本,并不能说他是一无是处的,因为他的整个设置是有他的特点的。“鸟人”们养鸟,实际上是在养孩子,他们把鸟当做孩子一样在养,并且按照他们的模式去成长,去学所谓的“十三套”。他们不能够容忍自己的孩子有一丝的失败,因此我们看到的是百灵张在自己的百灵鸟“脏了口”之后将之一气摔死,同样的,做为鸟博士来讲,其个人更像是一个失败的培养典型,他表面爱鸟,实则害鸟,他把唯一的一只锦鸡做成了标本,反应到社会现实上来说,他完全可以被看做成是填鸭式教育毒害下产生异变的孩子。单从人物的设置分析来说,《鸟人》有他非常明确的目的。
但就戏剧来说,他有一个规律,正如郑榕老师所讲的那样:“像剥笋一样,一片一片的像下剥,用来提高观众的悬念。”做为一个戏来讲,你要做的是用一个具体的事件展开你的矛盾,拿《鸟人》来讲,如前所说,用丁保罗这样一个“香蕉”式的人物去剖析东方文化的潜意识,那么你就应该将这个事件树立为整个戏剧的核心,层层抽丝,慢慢的像观众展示每个人的性格。从这个观点讲的话,那么《鸟人》这个戏他的整个第一幕的设置,就如同相声里包袱之前的“垫话”一样,非常遗憾的是,这个垫话太多了!严重影响了整体效果,而同样是做为心理学描写的范本,做为《哗变》来说,他的整体安排就更为合理,通过“凯恩舰哗变”这一事件的审判,将目光聚焦在审判席,每个人依次出庭受审,让大家通过他们的证词和在法庭上的表现明白,凯思是这样,玛瑞克是这样,基弗是这样,伦丁是这样,伯德是这样等等。而做为整个戏的主角的格林渥,他通过阅读案卷早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和目的,但是他并没有像玛瑞克或者说像观众过早的说出这一切,而是通过审判的一步一步深入大家才明白他的目的,而后到了基弗的生日宴会上,格林渥在最后说出那一番话并且指着基弗说:“东京再见吧,你这个哗变犯!”这一刻整个戏的点睛之笔涌现,他完全可以被视做是教科书般的设置。而做为《鸟人》来讲,单论事件来说,他显得虎头蛇尾,丁保罗的分析显得过于仓促,到了后来大家可能看的不明就理,怎么唱了出戏就结束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以为《鸟人》这个剧本他的心理学的描写,是有他的特点的,但是只是在具体的事件衔接上做的不够出色,但凡事皆有比较,《鸟人》尚且可以看做是揭示一个广泛的社会群体去生存的剧目看,而从这一点来说,与之相似的有《操场》,他又比《操场》这个无病呻吟的戏强了太多。
我以为,时至今日,《鸟人》这个戏,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其原因不外乎有二,一是这种京味儿戏的风格,是观众所熟识的,即我们刚才所谈到的问题,对于一个广泛的社会群体的塑造方面,《鸟人》这个戏在我看来,其实是成功的。第二则是其喜剧的风格以及幽默,夸张的语言及表现――这在13年前显得更为明显,在当时由林连昆和梁冠华的出色表现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剧本的不足。文武之道,相得益彰,一张一弛,一动一静。拿《鸟人》这个戏来讲,“三爷”是静,“胖子”是动,这二者需要互相配合,这两个人物是全剧的核心,他们立的住与否,决定了这个戏的复排是否成功。
早在两个月之前,关于《鸟人》的复排,我曾经对朋友说过了这样一番话,对于《鸟人》这个戏来说,我担心的是两点,其一是剧本的时代感问题,《鸟人》其本身是一个时代感非常强的剧本――这并不仅仅局限于说明书上所提到的当时的单纯的养鸟群体现在已经难找,而是体会在一些事件上,比如说利用十年前帕瓦罗蒂来中国十块钱一张票人民大会堂仍然满座来突出京剧的困扰,可能今天的观众对于这种概念的理解未必有当年深刻,因为在他们看来国家对于京剧有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并且在国家大剧院和皇家粮仓上演的京剧《赤壁》与昆曲《牡丹亭》价格昂贵却一票难求。而在另一方面,像剧中的一些语言,如胖子在被分析时不自觉吟出的“上级的姓名我知道…”这种对于革命样板戏的共鸣,在今天的观众身上肯定无法像13年前那批观众那样深刻。尽管说在两周前笔者的一位朋友在网上表示:“至少对我有共鸣感。”但是就我在剧场里看到的情况,这种时代的代沟,不但有,并且非常明显!很多在13年前出彩的地方在今天的效果很不自觉被削弱了。比如说天津卫在被分析时所说的“给袁世海带好!你告诉他,那叫帕瓦罗蒂的胖子不会演,光瞎唱,别和他一般见识!”他的效果就不甚明显。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袁世海更多停留在“姓名”的概念上。
时代感的问题不仅仅反应在以上两方面,他同时就直接引出了我的第二点担心,那就是做为《鸟人》这个戏来说,他的笑点,很多地方都利用了类似于相声这样的北方传统曲艺形式的“包袱”设计,那么对于演员来讲,如何进行垫话就是一门学问,同时也是一个需要攻克的难题,因为对于《鸟人》来说,如果没有了这些东西,他的整个魅力就减少了一半。比较明显的就是孙经理在最后骑车带着一车的玉鸟与胖子的对话;
“胖同志,我们那个公司啊~~(谭宗尧将啊稍微拉长)哈哈哈(干笑三声)。”
(梁冠华及时的接过话头)“发财咧!!”
(谭宗尧此时突然变脸变音)“倒闭了!”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相声的抖包袱式的笑点设置!而对于今天的演员来说,他们对于相声的了解有多少?他们是不是了解这种抖包袱的设计,从演员构成来看,何冰是北京人,傅迦是天津人,何靖、雷佳二人同样籍贯是北京,但他们一个演的是安徽的打工仔,一个演的是外国人。张培的籍贯是四川,徐菁遥的籍贯是辽宁。而即便是拿这段戏来说,负责抖包袱的邹健是武汉人,给他垫话的傅迦是天津人,邹健是个好演员,但就这段戏来说,他明显缺乏感觉。而比这更严重的一个问题是在不少本应出彩的地方上,演员的衔接明显有些生硬,这使得整体效果大打折扣。
我个人以为,《鸟人》这个戏拿到今天复排,他所做的最大的改变就应该是针对时代和现有人员的变化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动,但现实情况是没有,坦白的来讲,我个人以为在新版《鸟人》中,人物的整体塑造是失败的,这其犹以何冰的三爷最为明显。53岁的林连昆已过天命之年,他自身有架子,自然对于六十岁的“三爷”轻车熟路,但你若让41岁的何冰去硬充53岁的林连昆,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林连昆有林连昆的特点,何冰有何冰的优势。拿到戏中来说,三爷的作用,是通过养鸟突出自己找不到京剧传人,从而将自己的心思发泄在鸟上的那种困惑,以此突出京剧的不景气。以这个现实出发的话,41岁的何冰如果按照现实的年龄去演的话,他甚至应该是更有优势的!“爷”在北京是个称呼,41岁的三爷在当打之年不演戏就下岗,这对于京剧的不景气,找不到传人是不是更是一个绝妙的反讽,而通过外在上的省略是不是对于何冰本人更能摆脱束缚一些,从现实情况来看,能够让何冰这么一个演戏放松的演员把戏演的这么别扭。这已经不是单纯演员自身的问题了。就如同本文一开头时所提到的那样,在剧中,何冰在一开始头三十分钟是“林连昆”,而在三十分钟之后彻底成为了何冰本人的状态。做为新版《鸟人》来讲,尽管林兆华在事先曾经在媒体建组会上明确对记者承诺表示:“时间过去了13年,该戏的表现将更荒诞,并且在舞台上将更简洁。”但从今天的表现来看,这部戏完全是在模仿13年前的状态!如果说哪里真有改变的话,那么就是在结尾处,孙经理骑着车,带着一车玉鸟郁闷下台,一边骑一边说:“哎,怎么这才三天呀,放他们(玉鸟)他们都不跑了?”这一结尾被正式删节,在我看来,这一改动并不成功,因为如前文所说,养鸟的人,他们表面上是养鸟,实际上是养孩子,他所突出的道理其实是在中国的家长眼里,孩子们永远没有长大的地方,即便是他们已经成人,我们还是习惯于去替他们安排一切。而反之做为孩子来说,他们在经过了父母的安排之后,也会在心理上不自觉的产生一种依赖感;并且习惯于去依靠父母解决一切问题。也正因此,才有了最后的结尾,即孙经理对于放玉鸟玉鸟也不飞的疑惑,而在新版中这一结尾的删节,就如同整部戏一样,是非常让人疑惑的。
以下是详细演员点评:
何 冰 饰 三 爷 不及格,但不予评分
何冰在舞台上找到了百分之二十的林连昆的感觉,找到了百分之七十九的何冰的感觉,但是对于三爷,他只找到了百分之一的感觉,在全剧中他的过程是前三十分钟模仿林连昆,但模仿的非常别扭!于是在第二幕开始后,他彻底变成了何冰,一段铡美案唱的不错。韩军老师说:“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人拿何冰和林连昆比。”我要说的是,我们固然希望何冰能够演出何氏三爷,但现实情况是何冰在被迫的模仿林连昆,而并非是总有人拿何冰和林连昆比。如果说真的哪一段是百分之一的何氏三爷的话?那么就是在第二幕进行心理分析,三爷怀念:“金少山,没了…”这一段时,何氏三爷露出了一个雏形。三爷演成这个样子,这个责任不应该由何冰来承担,背后决定让何冰上的人,应该负更大的责任!
傅 迦 饰 天津卫 6.5分
傅迦演的非常用心,我看的出来,他很想去诠释一个全新的“天津卫”,而不仅仅是在名字上单纯的做出改变,但是我很抱歉的对傅迦说,我的感觉,你的办法不多。模仿的痕迹还是有些重。关于这个问题,想拿一段戏来说明,即天津卫说:“外国人12个人坐那吃饭,又来一个,你猜怎么着?”这一段戏中的最后一句:“起来就走?那12个人坐定了等老半天了点好菜走了,任那后来的第13个人一人胡咧咧,外国人傻呢?”梁冠华他本身体型就胖,再加上他那个快频率的肢体工作,他不用刻意去弄自然就有那个喜剧效果,傅迦本人在处理这段戏的时候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我的观点,什么时候傅迦真的把这段戏处理好了,什么时候傅迦的天津卫就立起来了。
张 培 饰 小 霞
7分 很用功,但没有太多的亮点,很好的完成了任务。
邹 健 饰 孙经理 7.5分
抛开刚才提到的那段最后的公司倒闭了的戏的话,邹健的孙经理,能看出一些自己的东西!至于说我说的那段戏,这是一个先天性的环境问题,问题应该不在邹健本人身上。
张福元 饰 百灵张 7.5分
在第一幕中,这个人物比其他人演的好一些,他的整体人物塑造也更合理一些。百灵张是火葬场工人,觉的人命不如鸟命值钱,这其中固然有他“养了三十年鸟”的熏陶作用,但其中另外一方面,火葬场的工作势必使得他见惯了死人,明白身后都是化做一杯黄土的道理,因此他信“人命不如鸟命”,但是百灵张是不是就是因此而开始养鸟的?如果这个问题成立的话,那么我个人以为他和三爷的关系到是值得研究的,百灵张敬重三爷,到未必是敬重他养鸟的本事,而是敬他是京剧权威。在养鸟上,百灵张在理论上,应该是傲世群雄的,他对于鸟的喜爱,就如同三爷对于京剧的热爱!因此这个人物在某些方面,我个人以为他对三爷不应该是太过谦卑,可以客气,但是是属于朋友知己之间的那种惺惺相惜的互相理解,而不是什么谦卑。
濮存昕 饰 丁保罗 7分
对比他自己,这个人物比十三年前有了很大进步。
何 靖 饰 黄 毛
6.5分 这个人物本身就不太丰满。值得一提的是不知道在过十三年,何靖会不会演三爷?
徐菁遥 饰 罗 漫
6.5分 基本上完成了任务。也许她演小霞要更出彩一些,也更合适一些。
严燕生 饰 陈博士 7.5分
这个人物是从13年前保留下来的人物,他的表现是轻车熟路的,陈博士是一个看似爱鸟,实则害鸟的这么一个人,他把一只宝贵的珍稀锦鸡做成了标本,这是陈博士做的事情。他所反应的则是一个失败的极端例子,这是严燕生自2008年六月《莲花》之后再次演的第一个非太监角色,值得肯定。
雷 佳 饰 查 理
8.5分
整个《鸟人》这个戏中,真要找一个塑造的最成功的角色,应该就是查理,首先他没有模仿杨立新,因为杨立新当年的查理本身就不像外国人,其次雷佳在处理外国人腔调上,做的非常好,查理是一个鸟类保护者,不管他后面纵然代表着诸多目的,首当其冲的一点,演外国人,要像外国人,而单论这一点,雷佳做的比当年的杨立新更出色。
其余还有徐白晓、王堃、张万昆、郭奕君以及久违了的孙星、孟秀特别是好几年没见的王涛同志,大家辛苦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