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2019-12-17 10:06:03)
        在今年的阅读范围中,“晚清”是尤为突出的主线。最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张宏杰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计三册。这既是延续此前的主线,也是为了聚焦这个在近现代被反复研究、反复咀嚼、反复学习的人物——曾国藩。
        这是一个近代史上的人物,然后在现代还有不可低估的意义。正如坊间所言,“为官须看曾国藩,经商必读胡雪岩。”这或许折射出,现在运行的政治,仍能找到曾国藩那个时期的影子,也就是说,我们离真正的现代还有很长的路。这是我读曾国藩的一个基本判断。当然不是说非现代的东西一文不值,我赞同作者的一个判断,“曾国藩全面展示了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证明了中国文化有活力、有弹性、有容纳力的一面。”
        且从第一册说起。第一册计三编,给我启示良多的是第一编,尤其是“脱胎换骨”一章。在该章之前的“五次耻辱”“用笨人做笨事”“病人”,都昭示了曾国藩的起点之低、资质之平,然后他最终几乎达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之境。期间“ 脱胎换骨”之难,已经不是一般的“成功学”“鸡汤文”所能诠释。
        是什么成就了曾国藩?或许他集古人成语作的自箴联可以窥见答案:“强勉行道,庄敬自强。”“强”者,以志帅气,有匹夫不可夺之志,并以“有恒为作圣之基”。于是有了日课,不断自我攻伐、自我砥砺,不知不觉间脱胎换骨、变化气质。相形之下,多数人是怯于立志、难立长志、惰于行志,渐渐就泯然众人了。
        第二编是给曾国藩算经济账,感觉可以与吴思的《潜规则》暗通款曲,具体而微地把晚清官场具体运作作了一次解剖。余也身在体制内,读来感触良多且深。曾国藩既不是海瑞那样的清官——需补充一句,在畸形制度之下,缺少人性温度的清官也注定是畸形的,海瑞实在是尖刻多于清廉——也不是和珅那样的贪官,他是求实的,他的志向并非做清官,而是做大事、做成事。在那样的年代,我认为这已经是一个官员所能达到的峰值。
        这一点,刘瑜在跋中讲得很好,“与其对人性有过高的期待追求成圣,不如放低期待,承认人的局限性,同样是自私自利,公开透明地去自私自利,至少比把人逼到黑箱里自私自利要好,因为前者至少可以朝规范和管制开放。”明的制度管用了,“ 潜规则”也只能在制度设定的范围内灰度存在。
        最后一遍说的是曾国藩迷信与天命的一面。我觉得,抱以理解之同情的话,这个“迷信”二字要打上引号。一则,人终究是有终极性追问的,在没有宗教等资源可以依靠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失意、忧虑或恐惧时,任何思想资源都可能成为人们想要抓住的一根稻草。再者,确如作者所说,“曾国藩穷尽了他所能接触到的一切精神资源”,而且他做到了“以最广阔的胸怀、最勤苦的态度去对待古人留下的智慧,所以他身上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开阔性。”
        在这个开阔地带,最核心的还是儒学、理学,这才是他世界观的底色。这将是第二册的主题,且按下不表。

        曾国藩世界观的底色是儒学、理学,这在他留下来的大量文字中可以得到印证。《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2》有个副标题,叫“《曾国藩家书》与曾氏家风文化”,而这些家书是曾氏留下来的文字中特别重要的部分,正好用来观察一下曾国藩的精神世界。
        曾国藩是有修齐治平、成为圣人的抱负的,到了盖棺论定之时,他差不多也达到了这样的高度。而之所以能够如此,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曾国藩体悟到了真正的中庸之道。这从他与兄弟(本书第一编)、父祖及子(第二编)、母女(第三编)的互动可以看出。
        待人上,他以诚为本。“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但身在官场,他也懂得圆融之道,必要时也会和光同尘、圆滑柔软,“从而能够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但“他的圆融是以质朴刚正为基础的,和世俗的油滑机智比,境界力量不可同日而语。”
        处事上,他英断强矫。“立身当强,待人当弱。做事当进,享受当退。”大多数曾国藩看上去是隐忍为怀,但在必要的时候,他强得有道理也有底气。所谓“从明字做起,然后始终不可屈挠。”这才成就了他以书生带兵最终挽大厦于将倾的不世之功。他是一个有领导力、执行力和战斗力的书生。
        立身上,他淡于利名。带兵时,他说“应宽者,利也,名也;应严者,礼也,义也。”发达时,他告诫兄弟“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成功时,他又提醒道,“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耳”。
       诸如此类,皆是东方式的“智慧”,曾国藩知而能行,所以成就了前人、时人、后人都难以企及的功业。这里的功业,不仅仅是事功,而是立言立德。
        所以有人如此感慨,“偏偏到了中华帝国的末世,在儒家文化大江东去的前夕,却回光返照地出了一个曾国藩。”(《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的确有趣的很。

        :张宏杰在《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1》的“自序”中写道,“我想做的,是用细节构建一个立体的曾国藩。”当读完第三册后,我认为作者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在此之前,除了杨国强的《曾国藩传稿》一文,我从未读过任何版本的曾国藩传记。读完三册“正面与侧面”后,感觉这就是一部别样的“曾国藩传”。如果说一般的传记是编年体的话,这个则有点像纪传体:第一册记录了曾国藩的精神世界,第二册是关于他的家人,最后这册主角这是他的朋友圈。
        观察一个人,从他的朋友入手,绝对是很好的角度。这一册记录了曾国藩朋友圈中的五个重要人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李元度),每一个人物都是一时之雄,在他们的交往互动中,自然也就凸显了曾国藩的秉性、操守、修为。
        胡林翼或许是五人当中,与曾国藩相处最为融洽和默契的。胡氏评价曾国藩说,“吾于当世贤者,可谓倾心以事矣。而人终乐从于曾公,其至诚出于天性,感人深故也。”胡氏对曾氏的拙诚之道是推许的,更重要的是,两人的理学理念相同,胡氏“在生命走向结束之际,愈加自我淬炼”,在晚年也几近圣贤境界。这与曾国藩是极为相似的。因此曾胡两人,不仅在缔造湘军上彼此支持合作,曾是“湘军严父”,胡是“湘军慈母”,二人更是道义上互相砥砺的良友。
        相形之下,左宗棠与曾国藩之间的瑜亮情结就显得十分突出了。左宗棠一直以诸葛亮自诩,然而在曾左两人当中,左宗棠更像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左氏毫无疑问是天纵之才,能够以幕客之身实掌权柄,自有其过人之处;他的刚直激烈、锋芒毕露,在讲究中庸之道的士林官场之中都属于异数;抬棺西进收复新疆,事功也是彪炳千秋的。然而相形之下,左氏的心性功夫要逊上数筹,“好听过头的恭维和爱酷评他人”,终不能像曾国藩那样达己达人、桃李天下。当曾国藩去世时,左氏题写挽联的那一刻,可能才稍微低下了高傲的头颅。联云:“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署名居然是“晚生左宗棠”。
        左氏的桀骜,使他无法像李鸿章那样得到曾国藩的“薪尽火传”,成为曾门的“门生长”。李鸿章是曾国藩一手培养的门生,其情商远高于左沈(葆桢)等人,即使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也始终视曾为师;能力又胜于曾国荃鲍超等人;更重要的是,李氏一心求“成功”,这是师事曾国藩“成圣”的其中一个分支:立功。李鸿章精力旺盛、敢于任事,使他最终接替曾氏、后来居上,走上了晚清历史舞台的中央。但李氏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如曾所论,“少荃李鸿章英发,又奈不读书”,李鸿章“最大的问题是学无本源,做事不像曾国藩那样讲求从根本做起,而只是满足于做一个‘裱糊匠’”。李鸿章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超越曾氏,但他的事业“在大处是失败的”。当然,这“不仅是李鸿章个人的失败,更是一个文明体的整体失败。”
        接下来要说到的沈葆桢,堪称是李鸿章的反面,被曾氏门生冠以“绝无良心科第一名”。在两人往来中,沈氏确有以怨报德之嫌,乃至于曾国藩去世后,沈葆桢没有只言片语以示祭挽。凉薄如斯,令人唏嘘。反观曾国藩,在写给曾纪泽的信中,专门这样交代他如何处理与沈的关系:“余于左、沈二公之以怨报德,其中诚不能无芥蒂,然老年笃畏天命,力求克去褊心忮心。尔辈少年,尤不宜妄生意气。”郭嵩焘分析,沈氏之狭窄乃因过于“好名”之故,应属持平之论。这篇值得略记一笔的是沈葆桢的夫人林普晴,是林则徐的女儿、大大的巾帼英雄。沈葆桢在广信遇危,林普晴刺破手指书成血书,最终求得援军以解危难。经广信一役,沈葆桢名扬天下,实有林普晴的一份功劳。
        最后登场的李元度,与曾国藩有“三不忘”之交,即李氏曾经在三次关键的时刻,给予了曾国藩有力的护持。“三不忘”可以说是曾李“一生关系的基石。”曾国藩说,“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此六不忘(加上对彭玉麟的“三不忘”)者,鄙人盖有无涯之感,不随有生以俱尽”。但是由于李元度文人气质太胜,“带勇实非所长”,导致曾李二人之间出现裂痕,曾国藩爱深责切、三次参劾了李元度。尽管如此,两人友谊的小船是牢固的,终于冰释前嫌、重续旧好。感人的一幕发生在两人最后的交往中。李元度与曾国藩阔别十余载后,想到南京看望曾国藩。就在李元度做着各种准备的时候,曾国藩猝然病。李元度悲痛异常,写下了《哭太傅曾文正师》十二首,读来情深动人。“雷霆与雨露,一例是春风”,这是感念曾国藩的教诲;“有约游吴会,无缘拜后堂”,这是遗憾错失最后一面;“程门今已矣,立雪再生来”,这是要与曾国藩再结师生缘。
        刷完这样的“朋友圈”,曾国藩愈发立体了。如此,怎能不对曾国藩多几分敬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