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蛋壳在想 |
1、两者的投资的标的不同。
国内基金从2003年转变到提倡所谓价值投资以来,实际上依然围绕业绩投资的理念在投资。2003年的5朵金花,2004年的煤炭,电力设备,2005年的消费类白酒,都是行业增长带来公司业绩增长后的价格重新定位的产物。
2、两者资金来源不同。
QFII目前基本吸引的是长期战略投资资金,资金性质基本稳定,类似封闭基金。所以QFII的基金经理敢于长期把持长期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而不用担心短期企业利润的波动。
而国内基金面对的都是今天买,明天就要赎回的资金,即便大机构的资金也带有很强的投机性。因此,国内的基金经理既要考虑投资收益,又要防止短期过高收益后资金赎回的风险,因此即便盈利后还要尽量掩盖或转移。(这样一来变成,不能表现太好,也不能表现太坏,实在可怜哦)。
3、基金经理的压力不同。
欧美市场考察一个基金经理表现一般都要3-5年的周期,基金经理完全有足够的时间来展示个人的投资风格和成绩。
国内的基金经理已经被末尾自然淘汰压得失去了自我,市场半年排名,季排名都可以要你滚蛋。投资风格根本没有机会展现的,做好投资都很难。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市场氛围下,投资扎堆,抛售跟风的现在不难理解了。
4、本轮行情起始情况不同
2005年3-4月的时候推出股改。那时候国内基金的仓位虽然都在持股底线附近,但是毕竟依然持有大把的股票。市场存量资金绝对推动不了大盘走高。下跌的过程只能让基金蒙受股大损失,而且下跌中调仓的机会也没有。
而中央为了顺利推动股改进行,最后只能放300亿给券商,再放约150亿QFII额度。所以6月份的底基本给券商和QFII给买了。而国内股票类基金在去年基本处于萎缩没有发展的状况。导致两者表现差异是必然结果了。
综合以上四点来看,我认为就阶段性两者业绩表现的差异来比较,根本不能说明两者的投资水平孰高孰低。
前一篇:2006年3月10日公司推荐
后一篇:新股发行的风开始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