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实的力量--《二十二》影评

(2017-12-20 02:09:05)
标签:

杂谈


我是在在八月十七日看的《二十二》,很多影评人都说:这是一部看完站不起来的电影,我开始还有点不相信,一部描写慰安妇的纪录片,能有什么打动人心的镜头语言?

开场前我看了观众,影院坐了十之七八,上座率还算不错,年轻人较多,女性观众较多,电影开场后,我换了两次座位,先是我背后的一对情侣总是说悄悄话,换到前面,又是两个年轻的姑娘,一直在翻塑料袋,再翻里面的零食,我扭头看了她们一眼,索性坐在电影院的第二排,整个一排就我一个人,我把头埋在座椅上,就看着电影里的老奶奶,温和柔软的脸,填满了整个屏幕,而她们缓慢流转的眼神,慢慢把我带入到70年前,没有控诉、表情平静、难见眼泪,但在我而言,却是触碰到了一个真实的老人,一段段历史,在娓娓道来中,在荧幕中,慢慢铺陈开来----

在看电影前,我简单做了下功课,电影为什么叫《二十二》?导演郭柯的镜头一直在追赶时间:几年前,他拍了一个“慰安妇”的故事,以《三十二》命名——当时全国仅有32位公开身份的慰安妇幸存者。两年后,这个数字减少到22。他把镜头对准了这22位慰安妇,片子取名《二十二》。而就在我们在院线看到这个电影的时候,这个数字减至9。而应该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数字是0.

https://wx1/large/53e14882ly1fip3k3oojpj20go0b4q47.jpg

我本以为这是一部血淋淋痛诉历史的纪录片,而这些幸存的慰安妇又是怎么样的把民族大义国家荣辱和个人得失联系在一起的英雄,口述历史的记录者,而电影打光、配乐、镜头一定都弥漫着悲伤愤怒悲呛的情绪, 然而并没有。整部纪录片电影,摄像机都是都是安静的摆拍在哪里,房间里浮尘的光线,安静从容,一队队蚂蚁从墙角爬过,老人半坐在床上,静静地、全神贯注地看着电视,电视里放的是86版《西游记》,屏幕被分割成两半,一个小孩子在玩手机,而老人孤独的坐在一边,而一会,一个孩子给老奶奶喂零食,只有有眼泪的镜头,摄像机抬头向上,压抑的天空被横七竖八的电线分割,像是控住眼眶里擎含的泪水。

一位位老奶奶絮絮叨叨,说到自己的母亲被捆绑着扔进河里,天就开始下雨;说自己被锁在房间里,就是老人旁边锁闭的镜像。大段大段老人的沉默,,电影镜头就拉远,飞到了天上和窗外,云静静地飘过,雨哗啦啦地落下。而荧幕前,你觉得一点都不感动的情节,就让你泪水打湿前襟。

电影很像生活,太用力的东西往往会失去美感,太过刺激总会让人很快厌倦。那些与我们长久做伴的生活只能是平淡。电影的从头至尾,每一帧画面,都是真实克制,平淡的基调。不加修饰的环境音,没有义愤填膺,也没有正义凛然,没有了艺术加工。那么剩下了什么?只剩下了真实。这是一部纪录片应该有的气质与魅力,真正感染人的就是触动观影者自己内心最本能的反应。

过去70年,对这些即将逝去的老人,就是这样的平淡的真实。但真实真的平淡吗?

电影《二十二》在8月14日上映,而这天是第五个世界“慰安妇”日。这一天,5辆搭乘着“慰安妇”少女像的151路公交车在韩国首尔正式投入运营。少女像一旁的车窗上贴着“慰安妇”少女像由来的简介,公交车的把手上则随处可见二维码,扫一扫就能进入详细介绍“慰安妇”少女像的网站。 我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的,喜欢历史的人,还一直以为慰安妇是韩国的事情,是日本的事情。而很长时间不知道,中国才是日军慰安妇制度的最大受害国。

https://wx3/large/53e14882ly1fip3ky1z5xj20iw0d5jub.jpg

 “慰安妇”——军队性奴隶制度,而在近代史上,日军是惟一有随军妓女的军队。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耻辱,是数千年人类文明史上找不到第二例的男性对女性、尤其是对敌国及殖民地女性集体奴役、摧残的现象。而这种事,我们作为最大的受害者,竟然对慰安妇制度更是讳莫如深。在中国大概20万中国妇女先后被逼迫为日军的性奴隶,日军慰安所遍及中国20多个省, 这样的历史我们很多人并不知道,知道了没有诧异,诧异了,过了不久,就淡忘了,就像这些老人一样,从二十万到零,也就七八十年的时间。

微博上,我并不喜欢的崔永元一直在做一个《口述历史》的东西,因为它本身的重量、它的意义,就犹如这部《二十二》一样,因为我们不能遗忘。在纪录片里,这段惨绝人寰的记忆,她们遗忘了吗?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她们比我们更清楚发生了什么,但几乎每个老人回忆这段历史时候,都是沉默开始,从沉默结束,都会这么说:我说完了,不说了,我说得不舒服。她们很多人在唱歌。电影从葬礼开始,到葬礼结束,电影也在歌声中结束。

随着葬礼的漫天雪花,坟茔变成白色,再变成一片翠绿,但雪花还在黑色的屏幕上下,片尾曲轻轻放着,“日头出来点点红,照进妹房米海空。米海越空越好耍,只愁命短不愁穷。天上下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

在导演郭柯面向社会众筹片子上映的宣发费用,大半年过去,100余万元被凑齐,31850个名字留在了纪录片的片尾。那也许是史上最长的电影片尾,“要放10分多钟”。光是片尾曲就有8分钟,漆黑的银幕上,31850个名字开始缓缓滚动。雪花一片一片,下在在燥热的八月---

逝去的人不会在电影里复活,活着的人已经快被埋葬。这酷暑燥热的八月,蝉鸣中的暑假,我想讲个故事给你听,故事不重要,但故事是真的---

我在颤栗中走出影院,走出商场,乌鲁木齐下起了雨,耳边是毛不易的歌声:

一杯敬明天,一杯敬过往

支撑我的身体,厚重了肩膀

虽然从不相信所谓飞短流长

有很多事情必要念念不忘

一杯敬自由,一杯敬死亡

宽恕我的无知,驱散了迷惘

让惨痛再不如此轻易收场

https://wx1/large/53e14882ly1fip3kfzzuqj20fa0leq3q.jpg

敬这些不易顽强真的会不久人世的奶奶们。我想告诉你们,我们不会遗忘,历史也永远不会遗忘。

�|2��n�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