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朋友那儿听说,
痴心的你曾回来过,
----------------------。”
这是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林忆莲唱过,现在关在监狱的李代沫也唱过,《听说爱情回来过》,看来美好的爱情,谁都可以歌唱,不管是不是文艺范的单眼皮女还是独行沧桑被掰弯的胡子男。这是我们人类区别于动物最宝贵的情感,我们一定要大书特书,于是今年中国影院的,爱情这个话题热闹了。
《单身男女》们,携着《闺蜜》,以为《撒娇的女人最好命》,去寻找自己的《北京爱情故事》,渴望能遇见自己的《亲爱的》并和他《一生一世》,但在这样一个男人花心女人爱钱的《小时代》,这就是一个《脱轨时代》,爱情本来都是《触不可及》,看来只有去我本纯真的中学大学的《匆匆哪年》里,去寻找爱情吧。我也在朋友的推荐下,走进北京的影院,看了看张一百先生的《匆匆哪年》。
看完电影,也更坚定了我绝对不在中国的影院去看爱情片的信念。
电影在导演心中期望还是很高的的,自己对爱情的理解,也是《致青春》,也是《那些年》,穿着运动服在校园里跑步,一个转校的的女生,在一个丁香盛开的季节来到了我们班-----。文艺啊!但-----。
电影的开端就是从一个抱怨80后是叔叔阿姨的90开始的,一下让我想起了最近在网络流行的故事,一个00后的14岁女生正室怒打05后11岁小三的段子,瞬时间,我就对导演通过鄙视年龄讨好现在年轻人的笨拙的手法产生了满满负能量的怀疑,还好,导演用散光镜头遮盖年龄,用化妆铺粉去填补心中年纪的沟壑,彭于晏,倪妮,郑恺,魏晨,陈赫,张子萱等“年轻”演员,用穿越的演技,给大家呈现了一个15年的爱情故事,影院中的北京观众(多是些更年长些的人)不是爆发出叹息和欢笑,触发了他们有关北京关乎青春和爱的共鸣。看完,他们给电影打了个五星好评,顺理成章。
但我在千里之外的乌鲁木齐厂房中长大,青春期还是懵懂的暗恋的单相思,只有被小流氓勒索要过钱而更不敢在街上纠缠漂亮姑娘,在上学中只敢在本子里写下心爱人的名字还最后涂的让别人看不出,怎么会在大树上刻下名字,在海滩上写下她的名字任由海浪的时间轻轻拭去。最重要的原因是,其实我压根就不相信爱情,因为我接触的爱情都是短暂的激素分泌,真正的爱情听说过,没见过,只见有海誓山盟,没见有天长地久。爱情回来过吗?想请他替我向你问候,我对爱情的感触还真不多,两个人幸福的走在一起到天荒地老,不是爱情,更多的是责任和偷懒。所以我看《匆匆》,一直如坐针毡,没入戏,对不起了,一白导演,别人都说好,我却不能给你点个赞,如果能退货,我还真想打个差评,你赔我90元的银子,另外,北京的电影票真贵。
电影说实话,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回忆,一群中学时代的狐朋狗友,在现实中依然铁的刚强,结婚谁也没叫,就叫自己的中学的同学缅怀青春,一个中学打的火热的情侣,现在必然分开,然后,在海外重逢,哎,中国电影的编剧,你能不能别像于正琼瑶阿姨一样互相照抄抄来抄去还是抄的人家曹雪芹同学,电影中的大学,刻树,海浪,篮球,酗酒,怀孕,分手,争吵,后悔,看电影的人,你就来来回回在《同桌的你》《致青春》和《那些年》里穿越,连最后的王菲的歌听得都是一个音,就举一个例子,里面总是阴沉脸的老爸,导演,你能不能给我们一个交代。
像我这样猥琐的人总是想多了---。
青春电影里要都一样真就没了意思,调了色调,加了配乐,放了慢镜头,悲剧一定是强光,人物都笼罩着一层光环。脱口而出的台词并不像青春的肥皂剧,而是句句动人,声声入心。电影中的场景一定是明亮的课堂,脏乱的宿舍,活跃的舞台,高考的战场,摇曳的树枝,斑驳的阳光,喧闹的操场,飘舞的飞雪,海浪的喧嚣——一切的一切看起来是如此的美好,但歌颂的爱情却更加的虚幻,与现实本来的样子越来越远,越来越远。爱情在国产电影中的表述越来越失败,爱情就像鬼,真的是只听说过,没见过。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会有一段难以忘掉的感情,它曾那么真实的出现,又在某个时间悄然离去,谁没有,有一种想见不敢见的伤痛,有一种爱还埋藏在我心中,让我对你的思念越来越浓,这一生谁没有,曾有撕心裂肺的与人相爱,也有经年累月孤独守候的单恋。一晚上不睡觉,见了面脸红心跳,真正的爱情并不是像《匆匆哪年》里的烂白爱情的表白,一定还应该有《卡萨布兰卡》或者《魂断蓝桥》般的表述。
是啊,美国著名的编剧罗伯特.麦基在讲电影剧本的《故事》里也说,爱情永远是电影最好的主题。于是,又一部描写美好爱情的《匆匆哪年》的电影不期而至,我携着对爱情的憧憬进去,在120分钟里,一直被一泡尿苦苦折磨,到最后忍无可忍的在电影散场前解决,释放中,一种轻松油然而生,看来,再文艺,以抵不过人的生理。
这其实就是爱情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