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0年前欧洲版“爸爸去哪儿”

(2014-02-21 22:20:17)
标签:

爸爸去哪儿

分类: 教育

100年前欧洲版“爸爸去哪儿”

 

  今天去学校上课,顺便看了赛克勒博物馆“大师印记”版画展。从文艺复兴的丢勒到现代艺术的毕加索,大师之作精彩纷呈。不过,最让我意外的是,在那里竟然发现了——100多年前的——欧洲版的——“爸爸去哪儿”!!!

 http://s6/mw690/001xeHdOgy6GLInKwGp05&690

  

  这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杜米埃在1840年左右为当时的报纸“Le Charivari”所作的几套版画中的片断,主要为了表现当时中产阶级的婚后生活,特别是女性脱离了以往相夫教子的传统角色,而男性则更多地参与了家务,特别是带孩子这种家庭生活的核心。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版画家对这种现象所暗含的讽刺。今天,画中对时代和阶级、政治的讽刺意味已随时间渐渐淡去,而平常生活的各色滋味却历经百余年而更显醇厚,特别是在“爸爸去哪儿”爆火的现下,这套100多年前的版画,更让人觉得活泼可亲,也让人惊叹爸爸这种生物,古今中外真是惊人的相似啊。

 

  爸爸带孩子,极尽想像,都想不出会发生什么奇形怪状的事情,特别当今的爸爸们,其怪异程度也丝毫不逊于100年前的欧洲,甚至也大有超越之势哦。

 

  当前中国的各种教育理念主张,越来越多地强调爸爸要多与孩子相处,一二三四条,条条罗列在智力、性格等诸多方面的好处。因此,也才有了“爸爸去哪儿”这样轰动的回应。其实,爸爸和孩子亲密相处,共同成长,本是天伦天性,现在的教育却还要罗列这样那样的种种好处来“利诱”,总让人觉得爸爸们好“功利”,和孩子玩都不是出于爱和本能,却是因为这种种的“好处”。当然,不论出于什么原因,留下的都是温暖和欢乐的记忆。

 

  100多年前的欧洲版画所表现的,多少应该也是当时的潮流,只是不知道这种潮流是源于什么样的主张。总之,版画把父亲和孩子相处时的种种令人目瞪口呆的奇葩事表现得活灵活现。时至今日,我想爸爸们看了仍会产生身临其境的同感,或者浑身不自在,感觉幅幅都在讽刺他们;而妈妈们看了,也仍然还是会对爸爸们的手足无措忿忿然吧。

 

  其实,正是这些并不高高在上,并不威严不可侵犯,并不全知全能,还和孩子们一样调皮犯错,甚至要受孩子们捉弄的爸爸,才是“真正的”爸爸。“爸爸去哪儿”更深一层的意义也就在此处吧。

 

  所以,爸爸带孩子,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糟糕,但一切其实都刚刚好。

 

  关于爸爸带孩子的故事,100年后的今天还有很多,看来无论中外,无论古今,爸爸这种生物始终都没怎么进化。

 

http://s3/mw690/001xeHdOgy6GLIWROGS62&690

http://s6/mw690/001xeHdOgy6GLIXnvjD75&690

http://s13/mw690/001xeHdOgy6GLIXNLWY6c&690

http://s7/mw690/001xeHdOgy6GLIYANzU56&690

http://s15/mw690/001xeHdOgy6GLIZCet01e&690

http://s10/mw690/001xeHdOgy6GLJ08QK5d9&690

http://s15/mw690/001xeHdOgy6GLJ0IFMa0e&690

http://s10/mw690/001xeHdOgy6GLJ1ullvc9&690

 

----------------------------------------------------

http://s11/mw690/001xeHdOzy6QSj3pVQS3a&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