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寨行程》:汴京——燕京——上京会宁府旧都
南宋赵彦卫《御寨行程》,乃为其著《云麓漫钞》片断。此书卷首有开禧二年(1206年)自序,称此书初名《拥炉闲纪》,又称《拥...先刻于汉东学宫,后任新安郡守,并刻后五卷,易名为《云麓漫钞》。书中记载宋时杂事、名物典故者。《御寨行程》夹杂其中,不似亲历,出处莫名。
燕京-永平馆
始望东行,六十里至潞县
《御寨行程》记,“燕京永平馆,始望东行,六十里至潞县”。
潞 县
今北京市通州区。县东半里许潞河,即今潮白河,又称箭杆河。潞县驿名“孙侯馆”,契丹遗站(上京临潢府-南京析津府驿路经由)。自孙侯馆八十里至燕山府。
《御寨行程》记,“潞县九十里至三河县”。
三河县
今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以春秋战国时期地处燕国城郊而名燕郊。《行程录》:“三河县隶蓟州,后唐赵德钧于幽州东置三河县,以护转输即此。”自三河县七十里至潞县。
《御寨行程》记,“三河县十里至蓟州”。
蓟 州 今天津市蓟县。《行程录》:“蓟州乃渔阳也。”
《御寨行程》记,“蓟州八十里至永济务”。
永济务 永济务:丰润县建置始于西汉,称土垠,“旧治在县东15里,今名垠城铺其故址也”。北齐天宝八年(557年),废土垠,建永济务,入无终县。隋大业初,无终县改为渔阳县。唐武德二年(619年),划渔阳县东部为无终县(小无终即遵化、玉田、丰润地)。公元697年,以《搜神记》阳伯雍无终山种玉典故,更名玉田县。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以永济务置永济县,大安初(1209年),为避东海郡侯讳,更名丰润。
《御寨行程》记,“永济务九十里至七个岭”。
七个岭 今河北省唐山-迁安市沙河驿镇。
《御寨行程》记,“七个岭九十里至平州”。
平
州
《御寨行程》记,“平州八十里至新安县”。
新安县 今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
《御寨行程》记,“新安县六十里至润州”。
润 州
今秦皇岛市海港区海阳镇。《辽史·地理志》:“润州,海阳军,统县一:海阳县,本汉阳乐县地。”《行程录》:“所谓州者,当契丹全盛时,但土城数十里,民居百家,及官舍三数椽,不及中朝一小镇,强名为州。经兵火之后,愈更萧然。”
《御寨行程》记,“润州自此皆沿海行,四十里至迁州”。
迁 州
今秦皇岛市山海关区。《辽史·地理志》:“中京道迁州,本汉阳乐县地,统县一:迁民县。”《行程录》:“迁州东门外十数步,即古长城,所筑遗址宛然。道路绝人烟,不排中顿,行人饥渴甚。自兹以东,类皆如此。”
《御寨行程》记,“迁州八十里至莱州”。
莱 州 今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前卫镇。
《御寨行程》记,“莱州八十里至隰州”。
隰州-习州 今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大新寨镇田家庄。
《御寨行程》记,“隰州八十里至淘河岛”。
淘河岛 今辽宁省葫芦岛-兴城市浸海菊花岛。
《御寨行程》记,“淘河岛八十里至胡家务”。
胡家务
《御寨行程》记,“胡家务八十里至新城”。
新
城
《御寨行程》记,“新城八十里至梯己寨”。
梯己寨
《御寨行程》记,“梯己寨六十里至仓官寨”。
仓官寨
《御寨行程》记,“仓官寨三十里至广宁府”。
广宁府
《御寨行程》记,“广宁府三十里至显州”。
显 州
辽宁省北镇市广宁乡常屯村“北镇庙遗址”。显州为契丹奉显陵而设,属中京道,辖奉先、山东(今北镇)、归义三县。《辽史·地理志》载:“显州,奉先军,上,节度。世宗置,以奉显陵”。太祖阿保机长子耶律倍(人皇王)性喜读书,不善骑射,因购书数万卷,置医巫闾山绝顶,筑堂曰“望海”。大同元年,世宗亲护人皇王归辽,以父皇爱医巫闾山水奇秀,因葬焉。州在山东南,迁东京三百余户以实之。《行程录》:“西行近榆关,南濒海,而北限大山,树皆粗恶不毛。至此,山忽峭拔摩空,苍翠万仞,全类江左,乃医巫闾山也。”
《御寨行程》记,“显州五里至东馆,八十里至兔儿埚”。
兔儿埚
今黑山县太和镇公敖村古城。《行程录》:“近兔儿涡,即地势卑下,尽皆萑苻沮洳积水。是日,凡三十八次渡水,多被溺。有河名曰辽河。濒河南北千余里,东西二百里,北辽河居其中,其地如此。秋夏多蚊虻,不分昼夜。无牛马能至,行以衣包裹胸腹。人皆重裳而披衣,坐则蒿草薰烟,稍能免。弥望皆荷花,水多鱼。”自兔儿涡九十里至显州。
《御寨行程》记,“兔儿埚八十里至梁虞务”。
梁虞务
又作梁鱼涡,今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姜屯镇土城村古城。
《御寨行程》记,“梁虞务六十里至辽河大口平津馆”。
辽河大口-平津馆
《御寨行程》记,“辽河大口平津馆七十三里至广州广平馆”。《辽史·地理志》:“广州,防御。汉属襄平县,高丽为当山县,渤海为铁利郡(辽史索隐卷四云,广州当为渤海铁利府所领)。太祖迁渤海人居之,建铁利州。统和八年省,开泰七年以汉户置。”又《金史·理志》,渖州章义县,注云:“辽旧广州,皇统三年降县来属。有辽河、东梁河、辽河大口。”
广州-广平馆
《御寨行程》记,“广州广平馆复望北行,七十里至渖州乐郊馆”。
渖州-乐郊馆
今沈阳市沈河区盛京路“沈阳故宫”及向南延伸至南顺城街地段,“候城-沈州-沈阳-盛京古城遗址”。唐代渤海国置“渖州”,辽、金因之。从交通道路看,经由渖州地,沟通了上京会宁府与金东北地区另一重镇——东京辽阳府的交通和驿递.
唐灭高句丽,侯城归于唐土,盖牟州属。《辽东志》记“渤海置渖州”。辽太祖阿保机看中古侯城之地,因置六州六县。其中一州治侯城,以沈水河而名沈州,昭德军,新建土城墙。沈州辖一州两县,中节度军州,灵源县和乐郊县。辽曾从今北京强迁汉民来此居住。
[夹注]此线行抵渖州,前方站道歧分为二。一条,如本文循许亢宗《行程录》所记,渖州以下,历没咄孛堇寨、梁鱼务、兔儿涡、显州、刘家庄和锦州,此线东、西横穿辽泽,虽为径道,但夏、秋季节极难通行,或不能通行。许亢宗在接伴使引导下,经行此线,不排除原拟打通此线。另一条,渖州以下,转行辽阳、鹤柱馆(今辽宁省鞍山市旧堡区古城)、辽水馆(今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古城子镇)、闾山馆(今辽宁省锦州-北镇市闾阳镇),恢复东、西走向。这条转行辽阳站道,为历史形成的常由之路,一直延续到清代努尔哈赤大修迭道为止。此为本文立题“金上京—咸州—辽阳—榆关—燕京”的缘由。
东、西横穿辽泽路线,极难通行,或不能通行,史书多有记载。《资治通鉴》记,唐征高丽,军行此线,“李世绩进至辽东城下。庚午,车驾至辽泽、泥淖二百余里,人马不可通,将作大匠阎立德,布土作桥,军不留行。”许亢宗《行程录》同样记录了跋涉辽泽的苦厄,“是日,凡三十八次渡水,多被溺。”
《御寨行程》记,“渖州乐郊馆八十里至兴州兴平馆”。
兴州-兴平馆 今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新台子镇懿路村。
《御寨行程》记,“兴州兴平馆五十里至银铜馆”。
银铜馆又名铜馆驿中固驿
隋唐高丽铜山县、渤海国铜山郡地,袭辽铜馆驿,今辽宁省开原市中固镇新屯古城(中固汉城)“铜善馆遗址”。《辽史·地理志》载“尚州,镇远军下节度,本汉襄平县地,渤海为东平寨”。著名历史学家李文信《辽东行部志批注》为,“辽之铜州应为同州,《辽史·地志》讹为尚州。又,辽同州领东平、永昌二县,金始并为东平一县,属咸平府。其遗址当在开原县南中固一带。”《全辽志》载“开原城南三十里,俗传铜馆驿即古县址。”李文信《全辽志批注》为,“铜馆驿后讹为中固驿。”《金史·地理》“铜山,辽同州镇安军,本汉襄平县,辽太祖时以东平寨置,因名东平,军曰镇东。”又,“南有柴河,北有清河,西有辽河。”因有漕运码头,金明昌三年(1192)有奏章云,“辽东、北京路,米粟素饶,宜航海以达山东。昨以按视,东京(辽阳)近海之地,自大务、清口,并咸平铜善馆,皆可置仓贮粟,以通漕运,若山东、河北荒欠,即可运以相济。”
《御寨行程》记,“银铜馆九十里至咸州咸平馆”。
咸州-咸平馆
今辽宁省开原市“金咸平府遗址”。辽为咸州,金为咸平府。《辽史·地理志》:“咸州本高丽铜山县地,渤海置铜山郡。地在汉候城县北,渤海龙泉府南。地多山险,寇盗以为渊薮,乃招平、营等州客户数百,建城居之。”自咸州九十里至兴州。
[夹注]金人王寂“昔予运漕辽东,居此者凡二年”,其说开原历史,“秦并六国,置为辽东郡;及高丽既强,侵据其地;唐高宗命李勣东征高丽,置为安东都护府;其后为渤海大氏所有;契丹时,既灭大氏,卒入于辽,遂为咸州,以安东军节度治之。本朝抚定,置咸州详隐司,后升为咸平府,兼总管本路兵马事。”
[夹注]为自上京会宁府经榆关(山海关)入燕之傍海道,与经燕山中段古卢龙塞(喜峰口和松亭关),及燕山北段古北口站道,在咸平府(今辽宁省铁岭-开原市古城)分岔,上京会宁府——咸平府站道为燕山南、北、中多条路线共行路段。以金上京会宁府为出发点,不同目的地取向有别,中原内地走榆关(山海关)入燕之傍海道;燕京走喜峰口、松亭关(潘家口)之卢龙塞道,古北口道则经坝上、松漠以近燕京檀州(今密云县城关镇)、顺州(今北京市顺义区)。以金代著名历史事件观察,许亢宗贺太宗吴乞买登基,往行上京,走的是榆关(山海关)傍海道。徽钦二帝“北狩”,走卢龙塞道;古北口道,多见于大金皇帝“春山秋水”常由之道。
《御寨行程》记,“咸州咸平馆三十里至宿州宿宁馆”。
宿州-宿宁馆
今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马仲河镇古城。《辽史·理志》:“肃州,信陵军,刺史。重熙十年,州民亡入女直,取之复置。兵事隶北女直兵马司。统县一:清安县。”按辽史索隐卷四云:“案金志,咸平府清安县辽肃州。金辽志:在开原城东北三十里。”《行程录》:“州地平壤,居民所在成聚落。新稼殆遍,地宜穄黍。东望大山,金人云,此新罗山,山内深远,无路可行。其间出人参、白附子,深处与高丽接界。”《松漠纪闻》“宿州北铺四十里至咸州南铺。”奉天通志云:“肃州一作宿州,以音近而异书。”
《御寨行程》记,“宿州宿宁馆八十里至贾道铺怀方馆”。
贾道铺-怀方馆
《御寨行程》记,“贾道铺怀方馆四十里至杨八寨通远馆”。
杨八寨-通远馆
《御寨行程》记,“杨八寨通远馆五十里至合叔孛革铺同风馆”。
合叔孛革铺-同风馆
《御寨行程》记,“合叔孛革铺同风馆三十里至义和馆”。
义和馆
《御寨行程》记,“义和馆五十里至如归馆”。
如归馆
《御寨行程》记,“如归馆四十里至信州彰信馆”。
信州-彰信馆
今吉林省公主岭市(旧称怀德县)秦家屯镇“秦家屯古城遗址”。《辽史》记本越喜故城,渤海置怀远府,辽圣宗开泰七年(1018年),以地邻高丽置信州,以所俘汉民实之。《金史》记信州为彰信军刺史,领武昌一县。自信州三十里至同州。
《御寨行程》记,“信州彰信馆七十里至胜州来德馆”。
胜州-来德馆
《御寨行程》记,“胜州来德馆五十里至山寺铺会方馆”。
山寺铺-会方馆
《御寨行程》记,“山寺铺会方馆五十里至威州威德馆”。
威州-威德馆
《御寨行程》记,“威州威德馆五十里至龙骧馆”。
龙骧馆
今吉林省农安县农安镇后黄龙府古城。据《辽史·地理志》,“龙州黄龙府,本渤海扶馀府”,今地在辽宁省开原市老城镇紫霞山“前黄龙府古城”;“开泰九年,迁城于东北,以宗州、檀州汉户一千复置”,所言复置黄龙府,即今吉林省龙安县“后黄龙府古城”。《盛京通志》云,“开原县,周秦肃慎,汉夫余国,唐大氏夫余府,辽属黄龙府。”
清·景方昶《东北舆地释略》:“黄龙府前废后置,本非一地。”
“近人曹氏廷杰,第知今农安之黄龙府,是知其后而不知其前”。
后黄龙府又是连结南京析津府、东京辽阳府与上京临潢府两条驿路通衢要冲。水运则有伊通河、饮马河和第二松花江与各地舟楫相通。金初沿用辽称,收国元年立黄龙府路而名黄龙府,后数度更名,天眷三年更济州路而名济州,大定二十九年更隆州路而名隆州。贞佑元年更隆安府路而名隆安府。后世演化地名龙安、农安,为隆安同音异字。自济州-黄龙府四十里至蒲里孛堇寨。
《御寨行程》记,“龙骧馆六十里至详州常平馆”。
详州-常平馆
《御寨行程》记,“详州常平馆六十里至滨州混同馆”。
滨州-混同馆
《御寨行程》记,“滨州混同馆六十里至高平馆”。
高平馆
《御寨行程》记,“高平馆四十里至同流馆”。
同流馆
《御寨行程》记,“同流馆五十里至没搭合孛堇来同馆”。
没搭合孛堇-来同馆
即达河寨-会宁二铺 今哈尔滨-双城市青岭乡万斛村“万斛古城”,村东一里,周长二里许,南垣外有古道痕迹
《御寨行程》记,“没搭合孛堇来同馆七十里至乌龙馆”。
乌龙馆 兀室或记为乌舍,俗称驸马城,今哈尔滨市阿城区杨树镇兰旗村新强屯西北角,周长三里许。同流馆至没搭孛堇来同馆五十里,来同馆至乌龙馆七十里,乌龙馆至御寨三十里
御 寨
今哈尔滨市阿城区“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属阿城区阿什河街道白城村。
《御寨行程》记,“三十里至虏寨。号御寨。今之使虏者,止至燕,未有至乌龙馆者。”
——————————————————————
附:宋·赵彦卫《御寨行程》
自东京至女真,所谓御寨行程:东京四十五里至封丘县,皆望北行,四十五里至胙城县,腰顿。四十五里至渡河沙店,四十五里至滑州馆,二十五里至浚州,七十里至汤阴县腰顿。三十五里至相州安阳馆,六十里至磁州滏阳驿,腰顿。七十里至邯郸县馆,四十里至临溜镇,七十里至信德府邢台驿,三十五里至皇甫村驿柏乡县,五十里至赵州平棘驿,一百里至真定驿,六十里至新乐县,五十里至中山驿,五十里至望都县,七十里至保州金台驿,四十里至梁台驿,三十里至固城,五十里至马村铺,五十里至涿州本道馆,六十里至良乡县,六十里至燕京永平馆。始望东行,六十里至潞县,九十里至三河县,七十里至蓟州,八十里至永济务,九十里至七个岭,九十里至平州,八十里至新安县,六十里至润州。自此皆沿海行,四十里至迁州,八十里至莱州,八十里至隰州,八十里至淘河岛,八十里至胡家务,八十里至新城,八十里至梯己寨,六十里至仓官寨,三十里至广宁府,三十里至显州,五里至东馆,八十里至兔儿埚,八十里至梁虞务,六十里至辽河大口平津馆,七十三里至广州广平馆。复望北行,七十里至渖州乐郊馆,八十里至兴州兴平馆,五十里至银铜馆,九十里至咸州咸平馆,三十里至宿州宿宁馆,八十里至贾道铺怀方馆,四十里至杨八寨通远馆,五十里至合叔孛革铺同风馆,三十里至义和馆,五十里至如归馆,四十里至信州彰信馆,七十里至胜州来德馆,五十里至山寺铺会方馆,五十里至威州威德馆,五十里至龙骧馆,六十里至详州常平馆,六十里至滨州混同馆,六十里至高平馆,四十里至周流馆,五十里至没搭合孛堇来同馆,七十里至乌龙馆,三十里至虏寨,号御寨。今之使虏者,止至燕,未有至乌龙馆者。
附:金明昌三年《宜州大奉国寺续装两洞贤圣题名记》碑文
宜州大奉国寺续装两洞贤圣题名记
奉使礼部尚书历阳张邵撰、草茅士刘永锡书
自燕而东,列郡以数十,东营为大,其地左巫闾,右白霫,襟带辽海,控引幽蓟,人物繁伙,风俗淳古,其民不为淫祀,率喜奉佛,为佛塔庙于其城中,棋布星罗,比屋相望,而奉国寺为甲。宝殿穹临,高堂双峙,隆楼杰阁,金壁辉焕,潭潭大厦,楹以千计,非独甲于东营,视佗郡亦为甲。当亡辽时,寺有僧曰特进守太傅通敏清慧大师捷公,以佛殿前两庑为洞,塑一百二十贤圣于其中。饰以众彩,加以涂金,巍峨飞动,观者惊竦,而四十二尊庄严未毕,自辽乾统七年,距今三十余岁矣。圣朝天眷三年。沙门义擢以迁为寺主,乃与尚座义显,都和义谦,议续而成之。谘于市众,谋于郡人,不期而同,皆以为可,计四十二尊,众彩涂金,庄严之费,约用钱千万,于是,本郡节度使镇国上将军高公闻其事,首以清俸助缘、余各施金帛有差。鸠工庀徒,经营有序。乃以檀越为名氏,依施财先后为次,列于碑刻,用告来者。
明昌三年正月旦日,前管内僧政清慧大师赐紫沙门
觉俊立石、李通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