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晚上都12点了,我前脚刚下夜班回家,后脚邻居的大哥大姐就来敲门找我,还拎着一袋水果。我很诧异,他们解释说,他们听我回家的声音已经听了一晚上了,他们来找我是因为孩子——那家的男孩今年即将高三,他们觉得孩子的英语成绩还需要再提高一下,因为他们俩人都没读过大学,英文也帮不上孩子什么忙,又是普通工薪阶层,请不起那些昂贵的家教,听说我以前是学外语的,他们就想问问我有空的时候能不能帮那孩子看看英文作业什么的……
我迟疑了一下,他们生怕我拒绝,马上说知道我很忙,所以可以让孩子把问题集中起来放我家信箱里,我有时间了一并给他解答一下就成。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我当然也没法拒绝,再说人家夫妇俩等了这么大一晚上,又是邻居,能帮就帮吧。
第二天我下班的时候,从信箱里拿到一封没贴邮票的信,很厚,拆了一看,是一份北京东城区某高中二年级的英语期末考试卷子,那个孩子得了105分(满分150)。
那几天忙,我一直没顾的上看,上星期休息,我才把那份卷子仔细地、从头到尾地看了一遍,一点也不夸张地说,我大吃了一惊,还倒吸了一口冷气——这真是北京孩子高二水平的英文试卷?这,这,这难度也太大了吧!
举个例子,考卷里的很多词汇已经是大学水平的,至少在我读高中的时候见都没见过,比如yonder(更远的),yak(牦牛),perch(停歇、栖息)……分别出现在卷子里的词汇记忆、完形填空部分;一些难度更大的、在我读大学的年代绝对属于GRE级别的词汇,比如zen(禅宗)、cynicism(犬儒主义)居然也在这份试卷的阅读理解里出现了!
我看着真是冷汗直冒,因为我不知道,如果在课堂上面对这份考卷的人是我,会否完整答下来,偷偷汗一个,作为外语专业毕业的我,尽管在大四的时候曾经学过一篇讲cynicism的课文,但那天我真的是查了字典,才反映过来这词是什么意思……
后来我拿着这份卷子去了邻居家,问那孩子,这真是你们考试的试卷?他说是啊,我说,这真的挺难的,你考105分已经非常不错了。那男孩听了又意外又得意,冲他爸妈说,你们看吧你们看吧,我就说这题很难我考得不错你们还不信!
大哥大姐也不客气,说那你们班最高分多少你怎么不说。男孩嘟囔说,不就138分么——我当时心里那个五雷轰顶啊,我我我,我还真不能保证考这卷子自己能得138分!
考卷上那男孩勾出来了两道题,这两题老师给的都是个叉,他拿其中一个问我,为什么错了?我说,前后时态不一致,从句动词时态应该比主句动词时态要更前一步。他说那另外一题呢,我看了看,这是一道填空题,前后各有一堆表述,中间是“Mike __
her words and began to do it……”
男孩填的是“got”,但是老师打了个红叉叉,给出的答案是“understood”。我问他,你怎么想起填got这个词而不是understood?他说,DVD里人家外国人不总这么说么,考试的时候我就用了。我说,从上下文看,你的答案并没有错,got
和understood在这句话里都是“理解、明白了某人的话”这个意思,只是前者比较口语化,而后者相对正式。
男孩又有几分得意地冲他爸他妈喊,看吧看吧,我的答案也是对的!
大哥大姐狐疑地看着我,你说他的答案是对的,那老师为什么打叉啊?说实话,那男孩成绩真是不错,一看他的书架就知道是个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的小孩,要逼着这样的孩子接受这个世界只有一个黑,或者一个白的答案,总觉得有些不合适。我想了想,说现在的课本教育就是这样,经常只允许有唯一的答案,但是真正学过语言就知道,很多答案都不是惟一的,这个对,另外一个也没错。
但是男孩他妈斩钉截铁地说,可高考场上,答案就是惟一的,要都对了,怎么给你得分啊,那还不得乱套了!
昨天,本来按约定应该又是男孩把他想问的问题放到我信箱的日子,可打开信箱一看,空空如也。今天早上出来跑步碰见邻居家大哥大姐,他们热情地跟我打着招呼,却再没提英语辅导的事儿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