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言虎语:《2012》的火爆原因当然是那些人们不可能在现实中看到的灾难场景,虽然人们通常对这种特效用“电脑制造”四个字一盖而过,但其中的细节还是令人寻味,下面转来一MTIME的精彩译文,自己收藏。
http://img1.mtime.com/pi/d/2009/45/2009111222233.78885056.jpg
从一年前就开始造势的灾难片《2012》近日全球上映,除了震撼人心的世界末日剧情外,其逼真的灾难场景让每位观众感同身受。在某些方面来说,它确实是神奇的:视觉效果艺术家可以在一块空白虚无的蓝色屏幕上创造出整个世界。《2012》电影的导演罗兰-艾默瑞奇(Roland
Emmerich)和视觉效果总监近日接受了《大众机械师》的访谈,为我们揭秘电影中灾难场景的幕后制作过程。
罗兰-艾默瑞奇这个名字总是与灾难电影相关,之前的作品中尤以《后天》和《独立日》最为成功。而这次的《2012》灵感来源于玛雅日历以2012年12月21日为结束预示着全球性大灾难这一说法。罗兰-艾默瑞奇表示:“当我看了剧本,知道影片中将涉及到如此多灾难场景时,我曾经感到信心不足,但最后我还是决定拍,并决心让这部影片成为灾难片之冠。”
《2012》中的视觉特效镜头多达1300多个,其中包括火山爆发、海啸、水灾,以及将整个加利福尼亚州“撕碎”的地震……这些特效由100多名专业人员组成的特效团队制作完成。在其中一个三分钟的灾难镜头中,影片主角之一杰克逊-柯蒂斯驾驶着座驾在洛杉矶街道上演“生死时速”,道路两边的建筑纷纷倒塌。这一场景就需要利用视觉特效技术来完成。特效制作师利用60,000张高动态图像作参考,建立了具有真实感的三维立体街区模型。然后,他们开始制造每个邮箱、每棵树木、每栋建筑物震动并崩塌的效果。
动画绘制人员塑造了虚拟的城市,导演则在蓝色屏幕前完成演员部分的拍摄。他让演员站在一块安装在气囊上的8000平方英尺钢制摇晃平台上。特效协助人员利用气动泵让气囊摇晃,从而制造出逼真的地震的效果。莫里奇表示:“这是我们创建的场景中最复杂的一个,也是我最爱的场景之一。”接下来,电影视觉特效总监马克-维格特(Marc
Weigert)和福尔克尔-恩格尔(Volker Engle)将为我们揭秘灾难效果场景合成的过程。
http://img1.mtime.com/pi/d/2009/45/2009111221849.59941324.jpg
http://img2.mtime.com/mg/2009/47/57c29c43-0b8a-4474-bf22-b122c95299da.jpg
故事板
电影中的每一个连续镜头一开始都以故事板——类似漫画、草图版本的电影场景——的形式出现。比如杰克逊-柯蒂斯驾车搭救家人并驶往圣莫尼卡机场的这一情节,在电影中约持续3分钟时间,但该场景最初只是以15-20张速写图稿形式存在。
http://img2.mtime.com/mg/2009/47/267cb942-177c-4999-897d-1072b24b77f9.jpg
预视
故事板完成之后,就将进入所谓的“预视”阶段。视觉特效总监福尔克尔-恩格尔将其描述为“一个连续镜头的初级CG版,并具有视频游戏的视觉效果”。这个未经过加工的原始版本中包括了场景的每一部分、多个摄影角度,以及早期的声音效果。另一位视觉特效总监马克-维格特(Marc
Weigert)表示:“我认为这真的是电影制作的未来。因为几乎每部电影一开始都可以先在计算机中模拟出雏形,每个场景在你动手拍摄之前就能先看到效果。你只要花较少的费用就能先在计算机里建立一切,编辑并删除无管紧要的部分,这能省下大把时间、精力和金钱。”
http://img1.mtime.com/pi/d/2009/45/2009111222134.70190927.jpg
http://img2.mtime.com/mg/2009/47/f9f51151-2979-4702-8c2a-2d08e1dc37f4.jpg
实景真人板
导演在加拿大温哥华外景地布景,并以蓝色大屏幕为背景,采用Panavision
Genesis宽屏数码摄像机拍摄主角驾驶的轿车。这个镜头被称为“实景真人板”,在没有加入任何虚拟元素之前看起来就是图中这样了。
http://img2.mtime.com/mg/2009/47/ee22a100-530d-4c8b-9f2b-d87f3f70288a.jpg
MatchMove软件追踪
视觉特效师利用专业的MatchMove影像软件从实景真人板中找出跟踪节点,跟踪拍摄镜头中的所有框架。软件根据这些信息能计算出原始实景真人摄像的精确动作,并在电脑中对这些动作进行重新创作。
http://img1.mtime.com/pi/d/2009/34/200982016559.57916768.jpg
[page break]
http://img2.mtime.com/mg/2009/47/098bcf00-89ea-4872-ae2c-9c8ccaee872f.jpg
模型装配/布局
场景中的各个元素由不同人员制造。维格特举例说:“即使是一架飞机,都会由数人经手:建模师、装配员、纹理质地设计师以及描影师等。”当这些元素都完成后,动画师将在计算机中将它们组装起来,建立一个完整的模型装配。“组装完以后,我们通常会先进行测试,确保所有模型都正常工作,没有任何漏洞。”
http://img2.mtime.com/mg/2009/47/fdcb7235-ae4b-4622-8583-629f3e8db589.jpg
模拟(汽车、道路)
视觉特效师为场景中的元素(包括:汽车、停车场、道路、路灯、树木等)都建立起三维模型,然后再将这些模型打破。维格特解释道:“三维模型根据材料(金属、水泥、玻璃等)特性被拆分开,这部分工作通常是手动或利用自动处理插件来帮忙。”这样,我们就能逼真地模拟扭曲的金属杆、破碎的玻璃窗、开裂的水泥板……每个模型被破坏后看上去都和现实生活中的一样。
http://img1.mtime.com/pi/d/2009/45/2009111222654.61849706.jpg
http://img2.mtime.com/mg/2009/47/1cda6e4d-3ebe-4d6e-b4d9-56f9805910d5.jpg
模拟(碎片、灰尘)
场景中的每一个物体都随着地震的发生而被破坏,互相之间又会有联系。维格特表示:“在计算机中,我们能看到一座大厦的模型好像三维拼图一样被打乱。但我们需要按照真实的情况来安排大厦每层楼、每一片玻璃、每一块水泥板被破坏的时间顺序。除了地震外,还要加入狂风,一些小碎片在下坠的过程中要被狂风吹走,而碎片落地的过程同时也是灰尘扬起的过程。特效师使用3D
Studio Max软件来制作动画,采用Thinking
Particles粒子插件来制作建筑物崩塌的效果。这一切前后花了1年的时间。”
http://img2.mtime.com/mg/2009/47/a4d20e23-4a14-4022-95b8-5700a587654d.jpg
模拟(停车场)
维格特表示,通常情况下,每一种材料都必须分别制作模拟效果。而一些时候,模拟动作更是一层套一层。“比如,要破坏停车场的高层建筑物,首先会有一个结构性的模拟对象,模拟建筑物金属结构被破坏的效果,显示建筑物如何随着地震发生而摇晃、倾斜,以及每层逐步倒塌。然后,在这套模拟动作的基础上,我们开始模拟水泥柱、地板的破裂和下坠。而在这两层模拟动作之上,还有对建筑物崩塌过程中砂子、水泥飞扬动作的模拟效果。这一层层模拟动作时同时发生的,又是一层套一层的。”
http://img1.mtime.com/pi/d/2009/45/200911122298.57955476.jpg
[page break]
http://img2.mtime.com/mg/2009/47/6890dbb8-86e7-44f8-a52e-7d0ec128bf3e.jpg
模拟(停车场、车)
其他类型的模拟还包括汽车在坠到地面或撞入其他物体时的变形、树木摇曳、地面崩坏、沥青被撕裂、草坪被翻起、电线摇摆、电线杆倒塌、公路扭曲……这些可以由3D
MAX
中的Cloth模拟技术来实现。维格特强调:“此外,更重要的是,其中一些物体破坏的方式、速度、位置、方向需要依照情节所需来模拟,比如,为了增加惊险,我们需要一根电线杆在倒下时差点砸到汽车,特效师需要将这个动作制作得准确而逼真。”
http://img2.mtime.com/mg/2009/47/b8773a61-feb3-46a5-85fd-7e4872e46f14.jpg
渲染(背景)
为最后的镜头加强视觉效果,每一个场景都需要进行分层渲染。维格特表示:“渲染通道的建立将根据拍摄的复杂性和我们之后操作每个渲染部分的具体需求来进行。在最后的镜头中我们会把所有的通道层都合并在一起。”
http://img1.mtime.com/pi/d/2009/45/2009111225129.95572753.jpg
http://img2.mtime.com/mg/2009/47/0eed1e33-7a25-4960-bed5-94bf89e0c1df.jpg
渲染(快车道、汽车)
各种渲染通道包括:光照漫反射通道、阴影通道、RGB三原色光照通道、镜面高光通道、间接照明通道、反射通道等。不同的渲染通道可以处理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如光照、蒙雾、模糊、二维、变色、潮湿……
http://img2.mtime.com/mg/2009/47/cda2993a-fcda-440d-9f70-8adec9346054.jpg
渲染(街道)
维格特表示:“所有这些通道可以支持对同一镜头下每个部分进行渲染处理,这就意味着,每个镜头都可以被分割成几部分,如画面左部、画面右部、前景、背景等。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每帧的渲染时间,也可以在合成阶段拥有更强的操作性。”据维格特介绍,《2012》影片制作工程中,渲染处理每帧中所有通道平均耗时为20个小时,整个地震场景的帧数超过7000帧,合计渲染时间约为141,120小时。这意味着,如果所有的渲染处理只由一台计算机来完成的话,需要长达16年的时间!
http://img1.mtime.com/pi/d/2009/45/2009111225638.40473824.jpg
http://img2.mtime.com/mg/2009/47/02a4940e-e503-4e48-a616-a42fa2bf8941.jpg
Doughboy渲染
关于Doughboy渲染,维格特介绍道:“这是一个测试性的渲染处理,并不显示任何纹理、颜色,而是只显示照明、阴影和反射光,与最后的渲染处理相比,它通常拥有大量低质量渲染设置。我们利用它来确保在进行全面渲染之前,所有场景装配和照明设置都准确无误。”全面渲染所需的时间少则几小时,多则几天,在《2012》电影中最长是单帧渲染处理时间长达5天。“所以,我们最好在这之前先确保一切就绪,万无一失。”毕竟,Doughboy渲染处理只需短短几分钟就能完成。
http://img2.mtime.com/mg/2009/47/ce119df2-277b-41db-9633-40365f43254a.jpg
最后的镜头
最后,将所有渲染效果、虚拟场景、模拟模型全都与真人实景板合成,就构成了最后的镜头,看上去就像是完全实景拍摄的一样逼真。
http://img1.mtime.com/pi/d/2009/45/2009111225644.66022462.jpg
编译:译自《大众机械师》(小树)
原文链接:http://www.mtime.com/group/lovehollywood/discussion/735084/
最后推荐大家几篇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