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雄心勃勃,欲上九天,摘星摸月,实现神仙的壮举。经过努力,居然实现宇航员月球漫步,太空车火星考察。然而,上了月亮,了解了火星,才发现,上面根本没有想象中的仙境,而是荒凉寂寞,一片死地。人类要实现长期在外星考察,甚至居住移民,还有许多难题。象火星月球,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水。外星球上的水,比地球上的钻石还难得。水的问题解决了,就等于在外星生存问题上过一大关。
月球上没有水,月面上布满干燥的月尘,有如地球上的浮土。难道月球上一直没有水吗?好像不是这样。我看过月球的照片,发现月球一些环形殒坑内好像有流水之痕。
坑中这些线状沟,很象是流水形成的。但环坑中有这种线状沟的并不多,可能与冲击物的质地不同有关。我猜想,这些带沟的殒坑可能是冰殒石的大作,而其它殒坑则是旱殒石即不含水岩殒石所致。冰殒石冲击月面时,虽然产生冲击热能,但殒石并不会全部溶化,一部分如同冰山,处于殒坑之内,慢慢挥发溶解。溶解的水从冰面向下冲击流动,形成环绕冰山的弧状水沟,我们可以设想,几百上千米高的冰山,(第一图中的环形山,直径超过百公里。其中的冰山,体积也当较大)下冲的溶水,力量应当很大。由于冰山和溶水处于坑内,无法外流。同时,因环形山四周高下不同,外环低的山处易受阳光,或者因与太阳照射面有关,故这种溶解和冲刷,主要发生于单侧。所以,水沟也主要出现于单侧。以上设想,似乎可以说明线状沟产生之因。
由于月球火星上的温度变化剧烈,有日夜之变,有季节之变,冰的消融应当是间断性的,其下面的水沟也有流水涨落与枯旱之分。
火星上也一样,大量的冲击坑内,有这种类似水沟的殒坑只占少数。这似乎说明,飞来的天体中,冰殒石只占少数。冰殒石消融之时,水也同时升华挥发,逃逸于空中。冰殒石消融完结,这些水也基本挥发完毕。于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处处旱坑。
但火星似乎比月球要湿润一点,它上面的流水地貌形态更加丰富。如下图,一处火星冲击坑内的水沟,近于环心即内部的沟,破坏了外部沟的形态。这似乎证明外沟先形成,内部的沟后形成,外侧沟是冰山初期形成的。随着冰山的消溶,体积越来越小,其边缘收缩,边缘下形成的冲沟也向内移动。晚期冲沟的水流,向外流动,这些流水冲坏了早期之沟。(即晚期之沟打破早期之沟。)
现在我们回到正题。
人类不可能从地球带大量的水到外星,这就限制了我们在天外活动的范围。但我们知道,太空中有许多冰石混合的小天体,如彗星和小行星之中即有此类。如果它们能落在我们准备到达的天体如月球上,我们就可以乘机得到水。现在,欧洲和日本的飞行器,已经接近并降落到这种天体上,并对之进行探测。
人类可以寻找合适大小的这种天体,如直径一百米,一公里等,利用推进技术操控它,改变其轨道。然后,令其撞击火星或者月球上我们设定的降落区。继之利用自动设备,观察,接近,取水,检测,净化,存留。这一技术,应当可以实现。如此,当我们登上这些星体时,一罐罐密封的干净水,作为资源,就可以保障生命存活和燃料的供给。可以建立星上基地,大量收藏,加工这些水资源。
这样,人类在太空活动的范围,将能得到进一步拓展。
当然,这只是一个门外汉的畅想,一个天文爱好者的呓语,所谓的“民科”之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