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养心殿院内,存有一架清代日晷,因其架设于院中,形体不大,可得近观上下。而太和殿前的日晷,因架设过高,致使观察不便,但那架日晷,主要具有象征意义。养心殿这件日晷,则比较实用。此日晷为白石雕刻,状如圆饼,中心有一铁针垂直贯通,突出于盘两面之上许多,在阳光照耀下,通过铁针与盘面,以取日影。
日晷是古代的钟表,太阳明亮时,通过投在日晷上的铁针之影,可以知道当时的时刻,但它需要有太阳照耀,方有阴影。
其日晷为赤道式,赤道式就是指晷盘的平面安装方向与天赤道平行,晷针则与地球的极轴平行。晷盘两面都有刻度,冬视其阳,夏观其阴,太阳照耀铁针,针影投于盘面,视针影处于盘面上刻度位置,而知时刻。正午时,太阳当头,其影在下,故下方为午,上方为子,子时为夜半,太阳处于地下。十二辰依此逆时针而刻。最外环有分刻,每辰八格,全天十二辰共分九十六刻,所以,此盘为九十六分刻制。中国古代长期沿用的实际是一日百刻制,因百刻难与十二辰均分,故古人变通之,创造出九十六刻制,一辰八刻。古代一辰相当于现代二小时,故每小时四刻。我们现代据说的一刻钟,就出于此处。
此日晷上外圈有满文,因此得知其为清代所制。满文也有十二字,与内圈中的十二辰对应。这一点让我惊奇,不知道当初满人是如何设计出来十二个满文,来对应这奇怪难以翻译的子丑寅卯等十二辰的。
下面这张照片,指针投影于“末”时框内中心,而微偏于右,说明拍摄时间是下午二点多一点。
当然,这一时间,并不完全是北京时间,而是当地子午线的时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