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方向的日子——沂蒙行之四:猛犸象传奇

标签:
动物猛犸象洞狮亚洲象美洲 |
分类: 游记 |
在参观完恐龙、鱼类等的化石之后,我们又到了兽类的化石馆。在一对巨大的猛犸象牙和一群铲齿象和猛犸象骨架前,我都躇足良久。猛犸象,这种史前巨大的怪兽,冰河期的霸主,曾经与人类休戚与共。但也正是人类,让这种神秘而强大的霸主永远地消失在了风雪中。
(猛犸象之齿)
(铲齿象骨架群,它们的下门齿就象把大铲子,并因此而得名。)
大多数人都认为猛犸象的灭绝有两个原因:第一是由于冰河期的结束,地球气候变暖,而长着长毛的猛犸象不能适应温暖的气候而灭绝;第二是人类的杀戮。但我却认为地球气候变暖只会使猛犸象减少而不会灭绝,真正使猛犸象灭绝的罪魁祸首非人类莫数!
猛犸象曾经广泛生活在广大的北半球的各个大陆上,它们遍布的范围之广是任何其它象群所没有的。但是,自从猿拿起工具变成了人之后,猛犸象就成了人类最喜欢捕获的猎物。它的全身都可以利用:皮可以制成衣服、鞋子,骨骼可以搭建棚屋,巨齿可以磨制成打猎和自卫的武器。。。。。。最主要的,是捕获一头猛犸象可以供一个部落很长时间的食物消耗!这才是猛犸最主要的灭绝原因。
猛犸象是冰原上最大的动物,相对驯鹿等动物,它们行动迟缓;相比洞狮等猛兽,它们性情温和,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相比其它任何动物,它对人类都更有用!当猎人们发现,捕获一头猛犸象同捕获一两只驯鹿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差不多时,猎人们当然更加愿意去捕获猛犸象。
人类这种“偷懒”的捕猎方式给地球上的生物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另一个显著的例子在澳大利亚,在澳洲现有土著巨民的先人们到达之前,澳大利亚是一个完全覆盖着植被的、气候温暖而湿润的大陆。这些先人们捕猎的方式同其它先人不同,它们的方法更加“聪明”、省事和安全,这也是他们早早离开原驻地而跑到澳大利亚来的原因,因为他们早早地把自己原驻地上的动物都消灭干净了。他们的方法就是用火:在大地上点燃大火,他们的任务就是跟在火后面捡食被烧死、烧熟的动物尸体。澳大利亚是个比较平坦的地方,一场火就能从东点到西,这使得他们的食物很充足,因此部落人员迅速增加,相应的,也就需要更多的食物,点火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而草木和动物的增长速度却赶不上他们点火的速度。在一次又一次的火猎中,澳大利亚的动植物越来越少,天气也越来越干燥,大风带起来的泥土也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澳洲的大沙漠。
欧、亚、美洲的猎人们没有使用焚烧的方式捕猎,或许他们也认为这是短视的作法,或许亚欧和美洲大陆上没有可供他们成片焚烧的森林。但他们也同样喜欢“省事”的捕猎方式。最初捕猎猛犸象,是在猛犸象们迁徙中必经的山道上进行的(猛犸象体形庞大,当天气转暖时,冰原上的冰开始融化,松动的土层是猛犸象致命的杀手)。猎人们用武器和火把把猛犸象赶到山崖上,令其从崖上坠落。这种方式捕猎对猛犸象的群体并不构成致命危险。但当猎人们经常发现猛犸象更容易落进松软的泥潭中时,一种新型的捕猎方式——陷井出现了。陷井的出现最终让猛犸象彻底地消失了。
在驱赶时代,猎人们一般一次围猎一头猛犸象。这不仅仅是因为一头猛犸象可以供一个部落吃用好几天,还因为坠落尸体的血腥味会引来象洞狮这样的大型捕食动物。猎人们不但要捕猎,还要在象尸体周围进行防护,避免猎物被食肉动物给抢了去,因此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对尸体进行肢解。而运输也成了问题,饥饿的洞狮们不会眼看着猎物被运走。一切都是在你死我活中进行,要么猎人们成功运回食物,要么放弃食物忍受饥饿,这中间还难免有猎人被咬死或咬伤。
而挖陷井不同,象落入陷井后,洞狮们只有干瞪眼儿的看着,猎人们想什么时候来取就什么时候来取。即使有不要命的洞狮跳进陷井,那也会变成最终的猎物。尤其是当猎人们在陷井里插上尖利的木桩之类的东西时,一切大型动物就都成了猎人们捕获的猎物,而猛犸象也就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还有几个例子可以说明猛犸象并不是因地球急剧升温而消失的。美洲大陆的帝王猛犸象是通过白令大陆桥从亚洲大陆迁移过去的,当时的美洲大陆还没有人类居住,因此帝王猛犸生活的很好,发育的也很好,体形巨大,同现在的非洲象差不多。后来,比帝王猛犸个头小的真猛犸象(猛犸象的一种,数量最多,灭绝最晚)也来到了美洲,但是,据有进化优势的帝王猛犸却迅速地败给了真猛犸,这是很令人奇怪的事情。据我猜想,因为冰河时代有几个周期,当气候转暖时,亚洲和美洲是分开的,白令大陆桥是白令海峡。帝王猛犸也是真猛犸的后裔,很早就来到了美洲,而那个时候人类还很弱小,或者还处在猿的阶段。但当最后一次冰河期到来的时候,人类已经很强大了,并追逐着真猛犸来到了美洲。帝王猛犸的大块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转而向这种更大、更温和(没见过人类,不知道人类的危险)的猛犸下了手,并迅速地把它们杀光、吃光。这就是真猛犸能够竞争过帝王猛犸的真正原因(从另一个角度讲,耗子之所以杀不绝,是因为它们太小了。如果它们和大象一样庞大,早被人类吃光了。另外,不记得从哪本科普书上看到过,其实老鼠和大象属于同一个祖先,但最后向两个极端方向发展了。一个不停地把长长的牙齿磨小,随之身体也跟着变小;而另一个拼命地把牙齿长长,随之身体也变得庞大起来)。
帝王猛犸之后,北美大陆又出现了一种长帝王猛犸还庞大的猛犸象,这就是哥伦比亚猛犸。它们很有可能是由帝王猛犸进化而来的,因为它们生活在比帝王猛犸更温暖湿润的南方地区,因此这种猛犸的毛并不长而密。从这一点儿来看,猛犸象也是会随着气候变化而进化的。但好景不长,也是由于气候变化,哥伦比亚猛犸开始在南北方之间迁移。不知道多少年没见过这么大的象的早期印第安人刚开始可能还吓一跳:我的妈呀,这是什么怪物,这么巨大!紧接着又会窍喜:老天送来这么大的肥肉,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然后就七里卡拉,追着它们就跑到了哥伦比亚,不但吃光了它们,还发现了南美洲这块新大陆,并一路吃到了智利、阿根庭等地,不但吃没了美洲剑齿虎,还捎带着把智利、阿根庭等地第一批美洲居民——从非洲迁过来的黑人,一直撵到了合恩角并让他们跳进了大海(据说,合恩角附近的岩画上有印第安人逼着黑人从山崖上跳下来的场景)。
此外,我国古代先民把猛犸和大象分得很清楚,这肯定不仅仅是一个词汇的不同,而是两个物种的区别。尽管现代的亚洲象同猛犸象之间关系最近(据DNA检测,猛犸象同非洲象间的关系较远,而同亚洲象的关系相当近,很有可能亚洲象是由猛犸象的一个分枝进化而来),就象狼与狗之间的关系一样(最近有研究说世界上所有的狗都是由中国云南地方的狼训化而来的),但狼是狼,狗是狗,尽管狼和狗之间能生出狼狗,就像马和驴能生出骡子、狮和虎能生出狮虎一样,它们仍然是两个不同的物种。这说明,猛犸的消失是比较晚的,并同亚洲象并形了一段时间。但猛犸消失了,亚洲象却保存了下来,我想这里面有三点原因:一是亚洲象生活在气候温暖的森林里,而且不易寻找,而猛犸生活在北方的冰原上,块头又大,比较容易发现;二是人们更愿意生活在平原上而不是偏远的森林里;三是当人们的生存空间逐渐扩大时,以狩猎为主的时代已经接近尾声,人类已经开始了农作物的生产,这种方式要比狩猎来得安全,而且食物更加丰富。正是这种原因使躲藏在森林中的亚洲象生存了下来,而猛犸象们要么也躲进森林,逐渐演化成亚洲象,要么悲惨地死去,最后消失在西伯利亚飞舞的雪花中。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