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才智、李公羽撰苏轼长联赏析。谭敦容编著《从楹联读苏轼》重磅推出

(2021-07-03 22:50:04)
标签:

苏东坡

长联

历史

文化

分类: 苏学研究会
参加在徐州召开的“第二十四届中国苏轼学术研究会”,得到数百万字的论文、著作,其中有一本并不醒目,或许有些人并不会认真翻阅一下。我却特意选出来,因为书名是《从楹联读苏轼》,放在随身的电脑包中,准备在机场和机上玩味一番。
谭敦容编著:《从楹联读苏轼》,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2020年8月版。
打开书,竟然发现:在目录之前,影印有多幅史上以苏轼为题材的楹联,在清代学者张鹏翮(1649-1725)之后,竟然是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华文学史料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陈才智教授撰写的长联;紧接其后,则是李公羽所撰并书长联。这是我2017年1月8日为纪念苏东坡980周年、登陆海南920周年所作并公布的。

陈才智、李公羽撰苏轼长联赏析。谭敦容编著《从楹联读苏轼》重磅推出
徐新民先生为此书作序言。《序言》中指出:谭敦容先生受此影响,从古今史料中,结合自己的旅游观光和拜访学者友朋,经过数年,搜集了有关苏轼的楹联近600余副,并对其中的60副逐一进行解读,参照首都师范大学吴继路教授主编的《艺文精魂苏轼》的写法,对于每一副楹联所涉及到的时间、地点、历史背景、古籍用典、人物关系,楹联寓意,撰联者简历,都认真地、全面地、详细地作了介绍,是一本知识性、史料性很强的好书,是一本了解苏轼、学习苏轼、研究苏轼的好书。每副楹联就是一座苏轼的丰碑,合起来就是高耸云天、金光闪闪的的苏轼碑林,折射出苏轼辉煌灿烂的一生和古今对他的崇敬之情。

陈才智、李公羽撰苏轼长联赏析。谭敦容编著《从楹联读苏轼》重磅推出
陈才智、李公羽撰苏轼长联赏析。谭敦容编著《从楹联读苏轼》重磅推出
陈才智、李公羽撰苏轼长联赏析。谭敦容编著《从楹联读苏轼》重磅推出

千古文人一东坡

陈才智撰联:
诗称宋冠、词开苏辛、文追韩柳、书首四家、画擅三绝,问神州千載才人,谁堪伯仲?
扶风喜雨、西子苏堤、赤壁两赋、岭南浮桥、儋耳投荒,行逐客万里宦迹,我怀先生!
选自《中国第二十三届苏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
这是一副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楹联,上联写苏轼一生的文学艺术创作业绩,下联写苏轼的从政经历和政绩。
苏轼存诗2700余首,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变化多端,佳作不少,名句众多。不论是咏人生、咏山水,还是咏月、咏石、咏茶,可以说,在每一个领域,苏轼都有出类拔萃之作。苏轼的诗作,代表了宋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这是人所公认的。
根据2007年1月出版的《苏轼词新释辑评》一书记载,苏轼存词已确认的有369首,暂时不能确认的有32首。苏轼“倡导‘以诗为词’、创制豪放词,并从整体上制衡和改造旧有的传统文人词。从而打破了‘词为艳科’的题材局限和音乐束缚,使‘词主情’的‘情’得到空前拓展,举凡人类的言志、阐理、讽喻、诙谐乃至喜怒哀乐等一切情感皆可入词,为词创立了新范式,促成了宋词的全面繁荣,成为词史发展史上一块雄视百代的里程碑。”(朱靖华《东坡历史性地为词创立新范式》)南宋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风格,并把它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辛词热情洋溢,慷慨壮烈,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创造出瑰丽雄奇的艺术境界。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也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与苏轼齐名,史称“苏辛”,同被誉为“词中之龙”。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与韩愈并称为“韩潮苏海”,也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更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采的艺术风貌。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
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
在书法创作方面,“苏、黄、米、蔡”称为宋四家,苏轼列在首位,黄指黄庭坚,米指米,蔡指蔡襄。苏轼的书法以楷书和行书闻名于世,又以行书为最佳。他的《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罗池庙碑》《表忠观碑》《醉翁亭记碑》《丰乐亭记碑》被称为苏轼楷书“四大名碑”。时至今日,人们对他的书法成就评价极高,经久不衰。元代书法家唐棣称苏轼书法“上追秦汉,次造晋唐,宋元来称为诸名家班首。”明代祝允明说:“长公书王仲仪哀词,体度庄安,气象雍裕,中和大成,书之圣者也。”明代诗人、书法评论家王世贞说:“苏书《醉翁亭记》结法美,气韵生动,极有旭、素屋漏痕意,第不类鲁公。”清代刘熙载说:“东坡诗如华严法界,文如万斛泉源,书亦颇得此意,即行书醉翁亭记便可见之,其正书字间节比,近颜书东方画赞者为多,然未尝不自出新意也。”
苏轼不但在诗、词、散文和书法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苏轼作画重视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苏轼还是题画诗的先行者。清人方薰《山静居论画》云:“款题图画,始自苏米。”虽然苏轼的画迹存世仅数幅,且多是一时遣兴之作,并无题诗。但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题画诗。《式古堂画考》卷十一认为,直接题写画面之诗,自苏轼题文同《竹枝图》始。本联作者《苏轼题画诗汇编》一书编录苏轼咏画题画论画诗共计102题157首。由于苏轼的诗和书法都是高水平的,因此,经他题诗的高水平的画,自然就成为集诗、书、画为一体的“三绝”之作了
扶风喜雨:扶风即今陕西省扶风县,属宝鸡市管辖。北宋时,扶风归凤翔府管辖。这里以扶风代指风翔。嘉祐六年(1061)十二月至治平元年(1064)十月,苏轼担任凤翔府签书判官。“喜雨”语意双关,既指苏轼写的散文名作《喜雨亭记》,也指苏轼受太守派,率僚属到太白山祈雨而得雨的可喜业绩。西子苏堤代指杭州也有两层含义。一指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至熙宁七年(1074)八月,苏轼任杭州通判,“通判时杭州得诗名”,这段时间,苏轼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名气最大的当数西湖诗,其中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句。二指元祐四年(1089)七月至元祐六年(1091)三月,苏轼任杭州知州,在此期间,苏轼开展浙西赈灾,修西湖,建苏堤,建安乐坊等,取得了一系列的突出的政绩,受到杭州人民终身的敬仰。
“赤壁两赋”、“岭南浮桥”、“儋耳投荒”分别代指苏轼的三处谪居地黄州、惠州、儋州。作者把这三地写进联中,实在是别有一番深意。苏轼有两句诗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如果从从政的角度来说,这是自嘲,这三地是苏轼仕途的最低谷,他是一个“不得签署公事”的受管制的犯官。若从文学艺术创作和人生修养的角度来说,这又是写实。中国有句俗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苏轼经历过的黄州、惠州、儋州时期,在一般人看来,是难以度过甚至无法度过的难关。苏轼却在很短时间内调整好心态,在这三地,不但过得潇洒自如,有滋有味,而且既创造了事业上的奇迹,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黄州,他攀上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巅峰。赤壁两赋一词和黄州寒食帖分别成为文学创作和书法创作上的巅峰之作。在惠州,他在既无钱又无权的情况下,采取“偏师借助黄公略”的策略,通过王敏仲,帮助广州策划建成了历史上最早的自来水工程,使广州市民喝上了清洁的淡水,改善了生活条件,减少了疾病的发生。通过程之才,帮助惠州建成了东新桥、西新桥,处理博罗大火后的善后事宜和当地驻军的住房问题,纠正官府在收纳秋税中高估米价的坑民害民的错误做法,贏得了“勇于为义”的美誉。在儋州,他不但完成了《东坡易传》、《书传》、《论语说》的创作,奠定了他是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的地位。而且在人格修养方面,与在黄州、惠州相比,性格更为豁达,思想更为圆融。“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屡遭贬谪,随遇而安,千难万险,不忘初心。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在逆境中怎样做人的典范。他还以不凡的养生本领,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苏轼以前,凡流放到海南岛的人,除了唐朝王义方因年轻体健活着回到北方外,其余的没有一个能活着回到北方的。苏轼不但活着回到了北方,而且活到了66岁,这在当时已算是高寿了。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楹联作者简介】
陈才智,男,1971年生,辽宁沈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副会长。200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著有《元白诗派研究》、《苏轼题画诗汇编》等。


陈才智、李公羽撰苏轼长联赏析。谭敦容编著《从楹联读苏轼》重磅推出
陈才智、李公羽撰苏轼长联赏析。谭敦容编著《从楹联读苏轼》重磅推出
2017年1月8日,在纪念苏东坡诞辰980周年暨登陆海南920周年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上,李公羽首次公布原创并书写的致敬东坡长联(龙门对)。
陈才智、李公羽撰苏轼长联赏析。谭敦容编著《从楹联读苏轼》重磅推出
陈才智、李公羽撰苏轼长联赏析。谭敦容编著《从楹联读苏轼》重磅推出
李公羽原创并书写致敬东坡长联原作。
陈才智、李公羽撰苏轼长联赏析。谭敦容编著《从楹联读苏轼》重磅推出


全气正胜神人

 做肉做酒做羹做墨亦做教育做医药做农耕做水利做人做事神人莫过此老;

 有才有趣有爱有情且有颜值有底线有正气有担当有胆有识肝胆岂照他乡。

             ——选自《永远的苏东坡》

 这是一副很接地气的楹联,不论是上联还是下联,既有实写,又有虚写,虚实结合,用一些朴素的语言和人们熟悉的事件,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既亲切平和,又庄严伟大的苏轼的高大形象。

 做肉:指做东坡肉。东坡肉起源于徐州,成熟于黄州,发展于杭州。北宋熙宁十年(1077)八月,徐州大水,彭门城下水深二丈八尺。知州苏轼率徐州军民苦战70余天,抗洪得胜。州民感激苏公,纷纷牵牛携酒入府慰劳。苏轼将所送之肉亲自烹制,复召父老,回赠州民,故人称“回赠肉”。后来,苏轼陷入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谪居黄州。黄州猪肉很便宜,他便亲自制作红烧肉并写下《猪肉颂》诗:“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轼在黄州城东面一块坡地上躬耕为生,自号东坡居士,人们便将他烧制的红烧肉称作东坡肉。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任职时创制的“东坡肉”。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些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修浚西湖的工程完成以后,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大家就抬猪担酒来到府衙感谢他。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现在,在杭州的所有大小餐馆,几乎都有“东坡肉”这道菜谱,受到国内外顾客的青睐。

做酒:苏轼一生做过多种酒,虽然他做的酒知名度没有“东坡肉”高,但他做酒的故事比做肉的故事还要多。在黄州,他做蜜酒,用少量蜂蜜掺以蒸面,发酵,以米和米饭为主料做成米酒,后人称之为“东坡蜜酒”,有“开瓮香满城”的美誉;在定州,他做松醪,这种酒甜中带点苦味。在广东惠州,他做桂酒,用生姜、肉桂做配料酿成。这种酒,温中利肝,轻身健骨,养神发色,常服可延年益寿,苏轼称这种酒是天神的甘露。在惠州,他还做真一酒,并写过《真一酒并引》诗。蜜酒、真一酒、天门冬酒、桂酒、万家春酒、酴酸酒、罗浮春酒等这些耳熟能详的酒种都有过苏轼的“手笔”。苏轼做酒更多的在于“试”,在别人基础上去创新,比如,除了上面提到的蜜酒的酿造方式源自杨世昌之外,桂酒的酿造方式来自岭南隐者。苏轼认为酿酒的过程是充满“理”的过程,他在《浊酒有妙理赋》中写道:失忧心于昨梦,信妙理之疑神。浑盎盎以无声,始从味入;杳冥冥其似道,径得天真……稻米无知,岂解穷理,曲策有毒,安能发性。乃知神物之自然,盖与天工而相并。他把酿酒当成了得知真理的途径。

做羹:指做东坡羹。“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薺,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瓷盌在菜汤中,入生米为糝。”(《东坡羹颂》引)翻译成白话菜谱是:第一步,将大白菜、大头菜、大萝ト、野荠菜反复揉洗干净,意在除去菜蔬中的苦汁儿;第二步,在大锅四壁、大瓷碗上涂抹生油;第三步,将切碎的白菜、萝、荠菜及少许生姜放入锅中煮菜羹,用油碗覆盖但不触碰菜羹,否则会有生油味;第四步,将盛满米的蒸屉放在锅上,等到菜完全煮熟后再盖上屉盖。煮东坡羹的诀窍在于:菜羹煮沸时必然上溢,但因锅四壁涂有生油,又有油碗覆盖,因此不会溢上蒸屉。但是蒸气上达蒸屉,米饭也就煮熟了。这样一来,锅中的菜羹以及蒸屉中的米饭都一次加工而成,方便实惠,价廉饭美,有点儿类似于现在的快餐“盖浇饭”,做到菜饭合一,简便易食,苏轼曾将它介绍给一些道士、和尚朋友,很受欢迎。

做墨:苏轼在谪居海南岛儋州期间,曾有过制墨的经历。1098年的一个初夏清早,苏轼和苏过沿着茂密的松林古道,在零落分散的村庄之间盘转寻找优质松木以制墨。正好这段时间里,后来的制墨家潘衡来拜访苏轼,两人就开始在一间小屋里研究烧松脂制黑烟灰以制墨。没想到半夜不慎失火,点着了房屋。第二天,三人从焦黑的残物中弄到几两黑烟灰。因为没有胶,苏轼就用牛皮胶和黑烟灰混合起来。但凝固不好,只得到几十条像手指头大的墨条。苏轼大笑,便尝试着拿这块残墨来写字,结果坚硬度不够。这些墨被他称为“海南松烟东坡法墨”。但是墨的质量还是不错的。经过这次险情,因为苏过坚决反对,苏轼便停止了自己的制墨试验。有心的潘衡却把这细节记在心里。在苏轼的启发下,后来他终于学成了全身的制墨本事。为了更好地销售自己的产品,他将这段轶事炒作成广告,渲染成苏大学士授他制墨秘方。潘老板最机灵的地方在于,他确实和苏大学士有过互动,至于是不是当场传授了秘方,那发挥的空间就大了,传授秘方不一定就是一板一眼地讲课和抄笔记,两人心有灵犀一点通,在意会之间领悟秘方也未必不可。据传海口市五公祠景区内“苏公祠”壁画上,有苏轼在海南制墨的画面。

做教育:这里主要指重教化而言。笔者查阅过多种苏轼传记,并没有发现苏轼有设馆授徒的经历。正如《苏学概论》所言:“苏轼一生没有办过学校,但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当过皇帝的老师;当时文坛名家‘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二王一张’(王适、王遹、张师厚)等才俊,都拜在他的门下。高至高官同僚,或登门,或书信请教,下至普通百姓,也有求必授。他极力主张教育与教化并重,提倡教化天下,化成民俗。”

做医药:苏轼在杭州建立安乐坊,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在黄州和杭州推广圣散子方,救活病人无数。在惠州亲自种中药,并写了《小圃五咏》,对人参、地黄、枸杞、甘菊、薏苡五味中药给予热情的歌颂。著名的诗评家纪昀评论说:“五诗皆语质而味腴,东坡用意之作。”不仅如此,苏轼一生还收集了不少治病单方,和著名科学家沈括收集的单方一起,被后人编辑成《苏沈良方》,为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医疗科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做农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苏轼在地方任职时,除了登州扬州以外,几乎每个地方都有祈雨的经历,并留下了诗歌或散文作品。“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我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劝农是每个地方主政官员的主要职责。更值得一提的是,苏轼谪居黄州时,亲自从事农耕,躬耕东坡。“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这就是苏轼躬耕东坡时的真实写照。

做水利:苏轼被誉为业余的水利专家,在水利建设上多有建树。在徐州抗洪保城;在杭州修西湖、建苏堤、疏浚六井;在凤翔修东湖,在颖州和惠州修西湖,以至有“东坡到处有西湖”的美称。尤其在颖州,阻开八丈沟工程,创造了无为而治的典范,在史上传为美谈。

 上联“十做”,前八做是实写,后两做是虚写,是对前八做的总结。同样,下联“十有”,前八有是实写,后两有是虚写,是对前八有的总结。

 有才:苏轼被誉为我国文学艺术史上的旷世奇才,是千古第一文人”。“诗称宋冠、词开苏辛、文追韩柳、书首四家、画擅三绝,问神州千载才人,谁堪伯仲?”就是最好的诠释。

有趣:苏轼性格开朗,待人热情洋溢,幽默风趣。无论是做官做事,还是吟诗作文,他都留给我们“心灵的快乐”。尤其是后半生,生命清雅恬适、具有艺术情怀和浓厚的生活情趣。他那颗有趣的灵魂,始终散发着善良的光辉,温暖着自己,温暖着他人,温暖着世界。林语堂说苏轼“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余光中也说苏轼“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苏轼一生朋友众多,在患难之中仍不离不弃,与他的“有趣”不无关系。

有爱:苏轼不但对家庭亲人、亲戚朋友充满了爱,对同事、下属、上级、邻里等也都充满了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即使对自己的政敌,虽然在政见上针锋相对,在生活上仍然是充满了爱的精神。比如对待章惇。章惇是苏轼晚年仕途上最大的克星,对苏轼进行了残酷的迫害。但当章惇晚年被贬谪到雷州时,苏轼不计前嫌,给他寄去预防瘴疠的药方,希望他安全度过难关,能够顺利北返。

 有情:苏轼十分看重感情,珍惜感情。他和苏辙的手足之情,被世人视为兄弟相处的典范;他和王弗、王闻之、王朝云的夫妻之情受到世人的钦佩,被世人千古传诵;他和不少的歌妓也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既重感情也多情,但绝不滥情:他和“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的师生之情,和王巩、王诜、陈慥等人的朋友之情,和道潜、佛印、吴复古等人的方外之交,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有颜值:据有关资料介绍,苏轼身高1.88米,体形颀长。眉疏目朗,淡淡的眉毛,清俊秀气,紫紫的眼瞳,炯炯有神。颧骨高耸,两颊非常清瘦。脸大,颧骨高,前额高大,眼睛很长而闪闪发光,下巴端正,胡须长而末端尖细。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他的脸色红润,热情洋溢,会由欢天喜地的表情一变抑郁沉思的幻想状。用一句时尚的话来形容,应该称得上是一位帅哥。

 有底线:苏轼为人处事有底线,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宋代各级官府都有一定数量的歌妓,称为官妓或营妓。朝廷规定,这些歌妓只能为官员提供陪酒和歌舞服务,不能发生肉体上的关系。苏轼不论在朝廷,还是在地方,接触歌妓的机会很多,但他严格遵守规定,从无越轨行为。他的政敌,千方百计欲置他于死地,除了在他的诗歌中罗织材料以外,在与歌妓的关系方面,抓不到他的空子。又如苏轼在知徐州期间,他得知陈师仲文辞卓越,志节高超磊落,本欲与他朝夕相处,结为好友。但因陈师仲与一桩诉讼案件有牵连,他与陈师仲只见了两次面,以后就再也没有见面了。这说明苏轼处理政事,是有板有眼、很讲规矩的。

 有正气:苏轼一生刚正不阿,大义凛然。宋孝宗在《苏轼文集序》中赞扬他“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苏轼在《和陶咏三良》中提出”事君不以私”的看法,“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顾命有治乱,臣子得从违。”他大胆地否定了对皇帝的愚忠。在九百多年前,就有此认识,并大胆地表达出来,应该说是很了不起的。

 有担当:敢于担当是苏轼从政生涯中最可贵也最令人钦佩的品质之一。“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于造物。”在朝廷上谏买浙灯状,二上皇帝书;在密州拒行手实法;在徐州抗洪保城中阻止富户出城,调动禁军筑堤;在杭州法外刺配颜氏兄弟;在扬州罢万花会等等,无不体现出他的勇于担当的可贵品质。这也正是他一身正气,“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的具体表现。

 【楹联作者简介】

李公羽,男,汉族,1955年9月生,山东青州人,高级编辑,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原副台长,旅游卫视公司原董事长,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现任海南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客座教授,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海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秘书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