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异客祭清明




今天又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代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当地的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时留下的清明节名句。不过,离池州仅有20公里的铜陵今天春光盎然,风和日丽。
想起前几天到安庆祭扫老家祖坟时,雨点不止,行人举伞。我家祖上三代都在安庆老家入土为安,作为下辈,每年或集结或分散到墓前祭祀。清明祭祖除了寄托对先人的哀思,也多一份世人的展望和反思。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先祖都是自食其力的本分人,没有官帽,没有公权。虽然如此,在互斗的年代含冤受曲在所难免,在最后纵使真相大白,也只能借用鲁迅的一诗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对于处世和做人,我深赞身为韩国总统朴槿惠的朴素的人生观,她说:“人生一世,终归尘土,就算有100年光阴,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涟漪。因此,人要活得正直和真诚。”是的,对于长眠尘土,或洒入大海的亡灵,不管在世时多么光芒万丈,还是暗无天日,最后都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绝大多数被后人遗忘,只有极其少数的两类亡灵被记住,一类是做了善事受人尊敬和怀念的,所谓留芳百世,另一类则是作恶多端被后人憎恨和鄙视的,既是遗臭万年。
人生,人世,人间,还是做善事不作恶的好。在清明时节,当后人站在坟墓前或面对漂浮着亡灵的大海时,在天之灵就得以安息,在世之后辈将受其佑泽。
身处异乡的异客,虽不能即日坟前祭清明,心灵的追思却能跨越时空献上一樽佳酿告慰仙人。对于晚辈可借用杜牧上面诗句的后两句聊以自慰: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关链接:朴槿惠访华三则花边新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