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情未了
标签:
末日方舟情末了情感 |
《2012》情未了
故事的核心是世界大合作的末日工程,它是按哥伦比亚G8峰会进行的,按计划各国元首,最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受保护的当代精英,在末日来临之前必须登舟,以保证地球上物种得以延续和保护文明不被完全毁灭。另外,为了筹集资金,还让出得起10忆欧元的富人上船逃命。
这是美国好莱坞大片,当然,故事是在美国展开的。这项工程的总指挥卡尔·胡安瑟坚持认为在灾难发生之前不应告诉公众。而年青地质专家、总统首席科技顾问艾德里安博士则主张大众有知情权,必须在灾难来临前把真相告知公众。美国当时总统是黑人威尔逊,他持有同样观点,因此他坚持在最后时刻不上空军一号,而让他的女儿劳拉博士单独登机离他而去。当空军一号起飞后,他与女儿劳拉接通电话,这时劳拉已泣不成声,只听见话筒里传出低沉的语音:“孩子,我要留下来把真相告诉人民,至少他们知道后可以和家人告别,至少可以安抚孩子,而父亲可以请求女儿的原谅。”然后他走向总统播音室,开始他的最后演说:“美国同胞们,这是我最后一次对你们讲话,灾祸将要降临我们的国家和整个世界。……虽然我们可能信仰不同,但我相信我的话能够代表所有人的想法,愿上天保佑我们。”
美国总统在最后时刻选择留下来并非心血来潮,可能早有考虑,他留下来的决定,最先被告知的是他的科学首席顾问艾德里安博士。总统主持完最后一次国际会议后,他把顾问单独留下,说:“你走,我留下。一个年青的科学家抵得上20个老政客。”
当逃难的人群在庞然大物的方舟前,面临巨大灾难和求生欲望时,人们的不同价值观、不同情感澈底暴露无遗。有位买得起10忆欧元一张入场券的大富翁,临上船时丢下所有与他一路逃亡、生死与共的同伴,只带着两个儿子上船。另外,逃亡路上有位西藏老太则要她开着车子的儿子,把路边的落难者都带上。
当方舟大门已关,面对门外无数求生者时,是开门放人,还是启航运行?进行了一场良心和伦理的搏斗。这时中国、俄罗斯和日本元首首先表态同意开门,然后英国、西班牙、法国、加拿大、德国和意大利,相继表明同意开门。当船长下令开门时,工程总指挥胡安瑟无可奈何的说:“祝贺你们了,想让我们都去送死,你们可以良心安宁了。”
那位总统首席科学顾问在阐明要打开船门时明白无误的表示:“作为人类就意味着要相互关心。所谓文明就是共同努力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这是一部很成功的灾难片。有大灾大难,但不恐怖;有争斗,但不血腥;有悲痛,但不绝望。更多的是影片通过世纪末日的疯狂,来揭示人类的灵魂深处;通过灾难的恐怖,来警示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是多么脆弱。
不过该片也并非完美无瑕,至少我感到有两个不足之处。其一,那水中排除故障的情节有点拖泥带水,时间拉得太长。其二,那位国际工程总指挥胡安瑟的形象在结尾时处理有点不当。我觉得他肩负责任极大,要保证地球物种的延续,有时不得不忍痛割爱。而且他的任务又极其庞杂,他必须对轻重缓急有所选择。因此我觉得在影片结尾时应该有个正面形象,而不是那尴尬处境。
我认为影片最感人之处,是那些掷地有声的对话,它展现了人物的丰富情感和内心世界。虽然它的片长有两小时20分,但仍有更多、更深层次的人类灵魂和情怀有待发掘,可以说《2012》情未了。
后记:近日多次听闻《2012》,我想百闻不如一见,于是就在铜陵本地花了40块钱看了一场好莱坞在全球同步放映的末日大片。虽然票价高得出奇,但我庆幸,铜陵小城依托当今高科技也与世界同步了。不过我在剧院观看时,有好些对话听不清、情节看不懂,然后又破费4元钱买了一张带中文字幕的《2012》光碟。这样就有了上面的“《2012》情未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