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巴统回程时再次经过姆茨赫塔,上次是去的季瓦里教堂,这次主要是参观斯威特特斯科维里教堂(Svetitskhoveli
Cathedral),也称为生命之柱大教堂。这座教堂就在古城里,也山顶上的季瓦里可谓是遥相呼应。
生命之柱主教座堂是格鲁吉亚东正教最神圣、最具历史意义的教堂之一,始建于公元4世纪,是格鲁吉亚境内最古老的教堂,也是格鲁吉亚第二大教堂(仅次于第比利斯的圣三一教堂)。1994年,姆茨赫塔古城(含生命之柱教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格鲁吉亚语“Svetitskhoveli”意为“赋予生命的柱子”,直接关联其核心传说:教堂因埋葬耶稣受难时的血衣而成为“生命与救赎”的象征:据格鲁吉亚东正教传统,耶稣受难后,一位名为埃利亚斯(Elias)的犹太裔格鲁吉亚商人从耶路撒冷带回耶稣的血衣。他的妹妹西多尼亚(Sidonia)触摸血衣时因极度虔诚而去世,血衣与西多尼亚一同被埋葬。后来,坟墓上长出一棵巨大的雪松,树干被用来建造教堂的支柱。
公元4世纪,格鲁吉亚国王米里安三世(Mirian
III)在圣尼诺的引领下皈依基督教,下令在血衣埋葬地建造教堂。现存建筑为11世纪重建),由格鲁吉亚建筑师阿苏基茨(Arsukidze)设计,融合了拜占庭穹顶技术与格鲁吉亚石砌工艺,成为中世纪东欧宗教建筑的典范。历史上教堂历经多次损毁与重建(如16世纪波斯入侵、18世纪奥斯曼帝国威胁),但始终保持其宗教核心地位。19世纪,沙俄统治时期曾试图将其改为东正教大教堂,但未能改变其在格鲁吉亚人心中的神圣地位。
生命之柱教堂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世纪格鲁吉亚与拜占庭的融合:十字圆顶式(希腊十字加中央穹顶),穹顶由12根石柱支撑,象征耶稣的12门徒;墙面采用砂岩与大理石拼接,表面刻有复杂的几何纹饰与圣经故事浮雕;教堂西立面为正门,门楣上刻有“Svetitskhoveli”字样,两侧有天使浮雕;北立面的断臂浮雕是其标志性元素,传说建筑师阿苏基茨因设计过于完美,被国王砍去手臂以防止其再建超越之作,浮雕中的右手握着角规,象征其建筑才华;教堂内部以湿壁画与圣像画为核心,13世纪的壁画覆盖了穹顶与墙面,人物衣褶间的金色线条历经八百年仍熠熠生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中世纪东欧宗教艺术的巅峰之作”。
生命之柱教堂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格鲁吉亚民族精神的象征:公元337年,格鲁吉亚国王米里安三世在此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教堂成为格鲁吉亚基督教化的起点。此后,历代国王均在此举行加冕、受洗等仪式,王室成员的陵墓也位于教堂内;因“耶稣血衣”的传说,教堂是格鲁吉亚东正教徒最重要的朝圣地点之一,每年主显节、圣尼诺节等节日,成千上万的信徒从全国各地赶来,手持蜡烛参加弥撒,氛围庄严神圣。
生命之柱教堂是格鲁吉亚的“精神心脏”,它不仅承载着耶稣血衣的传说与千年的建筑智慧,更见证了格鲁吉亚民族的信仰与文化传承。正如格鲁吉亚谚语所说:“生命之柱不倒,信仰不灭。”这座教堂不仅是姆茨赫塔的地标,更是格鲁吉亚民族精神的永恒象征。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