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双特】3.云冈时代-创造经典
标签:
苏州吴中博物馆经典与范式平城时代创造经典瞎白话 |
分类: 博物熠然 |

-------------------------------------------------------------------------------------------------------------

第一单元:平城时代
定都平城的398年-494年,是北魏的“平城时代”。这一时段,北魏征后燕、攻南朝、败大夏、破柔然、克北燕、降北凉,基本统一了北方。政治制度上,从迁都之初道武帝拓跋珪推行一系列仿效中原制度的措施起,到文明太后冯氏推行太和改制运动,为北魏全面汉化奠定基础止,北魏政权完成了从部落联盟制度到基本封建化的进程,平城也借助北魏政权成长的契机而获得了跃进式的发展。作为新兴王朝的京师,平城迅速汇聚西北到凉州、东南至江淮、东北至大兴安岭的百万人口,传统的农耕文明渗透入西域文明和游牧文化的活力,从而创造出多民族交流的、融会贯通的北魏“平城时代”。





第二单元:创造经典
北魏和平初年(460年),来自凉州的沙门统昙曜在武州山川主持开凿昙曜五窟,成为云冈石窟的滥觞。自文成帝至孝明帝,从和平初年(460年)到正光五年(524年),云冈石窟在北魏一朝营造构建60余年、60余年中,云冈石窟逐渐脱离古印度和中亚佛教造像的影响,融入中国的艺术特点,体现出佛教造像从“像法西来”而逐步本土化的演变过程。
宿白先生根据云冈石窟的历史年代和艺术源流,考证云冈石窟出现的代表性特征,提出“云冈模式”的概念。在此概念下,宿白将云冈石窟分为三期。第一期自公元460年至公元470年,代表石窟为云冈石窟群中部西侧的第16-20窟,即“昙曜五窟”,是五世纪中期平城僧俗工匠在云冈创作出的新模式;第二期开凿时间约在471年-494年间,代表性窟室为窟群中部东侧的第7、8窟,第9、10窟和第11、12、13窟,以及开凿在东部的第1、2窟和第3窟等,这一阶段的石窟风格迅速汉化,雕刻造型工丽精巧;第三期开始时间为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迁洛前后,终于正光五年(524年),主要集中在第20窟以西的西部地区,第一期、第二期石窟的窟室内、窟口两侧也有此期补凿的小龛,这一阶段的石窟窟室式样急剧变化,装饰出现不少新式样,个体造像更为清秀。
1-新样式--“云冈模式”的开始
第一期的昙曜五窟,皆为皇室开凿,均为椭圆平面穹窿顶的窟形,佛像造型粗犷雄浑。椭圆平面穹窿顶的窟形,在中亚、新疆、甘肃地区皆无先例。考证云冈源流,结合大同等地北魏墓葬中的随葬明器与壁画,可推测这种形制的窟形应是鲜卑拓跋根据本民族传统居室穹庐而创制的新型洞窟形制,可称为“云冈模式”的开始。昙曜五窟的佛像面容,有仿效北魏帝王的形貌的可能,其服饰及雕刻手法,既有古印度地区的犍陀罗风格,又具笈多秣菟罗造像样式特征。
2-从穹庐到殿堂
公元471年-494年,为北魏孝文帝时期。这一时期,北魏最高统治集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巩固统一的北魏国家和安抚以汉族为主的广大民众。原来以拓跋鲜卑为规制的政治构架难以再继续维持,为了长久治安,必须进行彻底的“汉化”改革。在此背景下,北魏的习俗、礼仪等方面逐渐汉化,与之相关的造型艺术呈现出新的面貌。这一阶段的云冈石窟,除皇室外,官吏和上层僧尼也参与开凿,穹庐形貌的窟形改变为模拟汉族式样的仿木构建筑,造像故事题材增多,佛像面容清秀,服饰宽博飘垂,具有汉式“褒衣博带”的特征,整体显示出与第一期石窟明显不同的艺术风格。
3-迁都洛阳之后的云冈石窟
太和十四年(490年)文明太后逝世,只过了三年,孝文帝就借口伐齐,统领百万大军南下,实际是开启了迁都洛阳的行程。太和十九年(495年),北魏官僚机构尽迁洛阳,平城从此失去都城的地位。当北魏的政治中心迁离平城之后,随着皇室显贵的离去,热闹了30余年,主要由北魏皇室主持的云冈石窟大规模凿建工程渐趋沉寂,继续开凿的均为一些中小型洞窟,整体造像面容更趋清秀。但是,直到孝昌初年因六镇起义平城荒废为止,云冈还有小规模的开窟活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