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2024-08-18 16:41:01)
标签:

上海

遇见博物馆

梵高

年史

瞎白话

分类: 博物熠然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这次在遇见博物馆与高迪的展同时的还有一个“遇见梵高--沉浸光影艺术展”,虽然布展中没有梵高的原作,但光影沉浸秀还是第一次看,何况,能系统明了直观地了解梵高这一生,也是很不错的,个人觉得花些钱也值得。首先,仔细了解一下梵高的生平。
    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英国艺术史学家肯尼斯·克拉克称他为“十九世纪两个天才艺术家”之一。其耀眼的艺术成就、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让他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家。他深深影响了20世纪西方艺术的发展,尤其是野兽主义、表现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在年仅37岁的生命中,短短十年的艺术生涯,他创作了大批量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超越时代,充满着激情的力量和极具个人特色的表现手法。相较于印象派绘画中的沉稳宁静,梵高如金色太阳般强烈的色彩与感情,开启了一扇新的艺术之门。梵高关注真实的生活,同情贫穷的劳动者,他用简练的线条和跳跃的色彩为描绘的对象注入灵魂。在日本浮世绘艺术的影响下,他进行了色彩与构图的自我变革。在孤独求索的艺术之路上,他已然为野兽主义、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开了先河。
--------------------------------------------------------------------------------------------------------------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第一单元:无人不晓的艺术天才
1853年,文森特·梵高出生在荷兰一个普通的新教牧师家庭,宗教赋予了他大量的思想,弟弟提奥则成为其一生的支持者。从镇上的寄宿学校毕业后,梵高在古比尔公司的一家画廊就职,在这里他发现了自己对绘画异乎寻常的敏锐度和鉴赏力。
1882年,梵高来到荷兰西南部海岸的海牙跟着表哥毛威学习水彩和油画;翌年,他与模特西恩搬到荷兰北部,当地的农民与土地萦绕了他很久,与他们的接触和交往促使他于1885年完成了首幅标志性作品《吃土豆的人》。1886年,难以维持生计的梵高来到法国巴黎与提奥一起生活,并结识了毕沙罗、德加、修拉、塞尚等之后留名艺术史的大师。在这里梵高博采众长,甚至吸收了漂洋过海来到欧洲的日本浮世绘风格,开启自我艺术变革,色彩由早期的灰暗变得明亮。
1888年,梵高来到法国南部气候宜人、风景秀美的阿尔勒,在这里他没日没夜地创作。他梦想在租来的“黄房子”建立画家之家,并邀请高更到来,但两个月后两人便因创作理念不和而分道扬镳。梵高的精神状态也因此每况愈下,并于1889年进入圣雷米疗养院,他在院中依然坚持创作。
1890年,梵高的六幅作品在提奥的极力推荐下在布鲁塞尔的“二十人展览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他却于同年七月,在巴黎南部的奥维尔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
第二单元:沉浸·梵高的世界
序章:成为画家
我的父亲是一位严苛的新教牧师,我的母亲则是一位控制欲极强的人,我和家人在荷兰过者安静祥和的生活,但是他们的性格或多或少地影响并渗透了我的绘画。刚开始,我画的人物脸上没有太多表情与笑容,他们的眼神后面总有一些空寂。我看到人们都在工作,但不管是在织布机旁还是在田地里,他们似乎都不带情绪,眼前所做仿佛只是一项任务。
随着一道黑暗中燃烧的烛光,不断翻页的圣经,之后,你们会跟我一起,看到我的第一幅巨作。一盏孤灯下,土豆散发一缕轻烟,五个农民的脸庞渐渐浮现,她们围在桌前吃着简陋的土豆主食。当我画的时候,我的眼前浮现出这32年我所见的数百张面孔,经历的数钱个瞬间。我与这些特殊的模特们--乡村的农民朋友,成为了伙伴,逐渐拉近了距离。我需要琢磨,如何表现他们身上淳朴的气息,体会他们之间的感情,作品完成后,我第一次有了成为画家的感觉。

01 荷兰时期:
荷兰时期的梵高作品延续着荷兰画的传统,对农民画题材情有独钟。深色调的背景,大地色系的厚重用来表现农民生活背负的艰辛,代表作品有《吃土豆的人》《女人头像》《有三个瓶子和陶器的静物画》等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02 巴黎时期:
巴黎的热情:1886年,梵高来到巴黎,巴黎永远改变了他,他不再画荷兰的低垂天空和幽闭建筑。他竭力研究色彩,对不同色彩,如蓝与橙黄、红与绿、黄与紫这些色彩之间的组合进行对比试验。
1886年,我来到了巴黎,这里永远改变了我。我不再画荷兰的低垂天空和幽闭建筑。巴黎,美丽开放,它向我许诺了崭新、明朗的梦想。
巴黎跟我成长的世界迥然不同,过去我要忍受着宗教与工作的桎梏。走在这里,我的眼睛总能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在巴黎,我的用色仍然有些柔和,我还在小心的试探,我在经历一个过渡,我要从过去走到未来。虽然我在这里画下了一些不同于在祖国时画过的作品,但是,这时天空的蓝和建筑物的黄,仍然与我后来在阿尔勒所画的想去甚远,在那里,我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风格与色彩。
在巴黎的那些年,我遇到了许多艺术家,并从观察他们的绘画和生活中收获颇多。抵达巴黎后不久,我就兴奋地写信给安特卫普的一位朋友:“我在这里进步飞快,我会以极大的热情在这里继续学习”。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日本的启发:巴黎教会了梵高如何更巧妙地运用色彩,日本则大大增进了梵高在绘画方面的造诣。1887年的秋天。他创作了几幅日式风格明显的画作。“日本趣味”的尝试对他在色彩运用方面大有裨益,他第一次大面积使用明亮的纯色。
如果说巴黎教会了我如何更巧妙地运用色彩,那么日本则大大增进了我在绘画方面的造诣。1868年,江户时代落下了帷幕,日本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各式各样的日本器具大量涌入巴黎,其中一种被称为“浮世绘”的装饰工艺品和彩色印刷品尤为受欢迎。
1887年的秋天,我创作了几幅日式风格明显的画作。“日本趣味”的尝试对我在色彩运用方面大有裨益,我第一次大面积使用了明亮的纯色。《日本趣味:花魁》这样的作品看起来或许与我其他风格更浓厚的作品大相径庭,但你只要仔细观察它们,就能从中发现它们是《黄房子》、《鸢尾花》和《星月夜》的雏形。我丝毫不想掩饰自己对浮世绘风格的喜爱,在与弟弟的信中,我告诉他:“那些人说我们是光的画家,这是对我们的不了解,说我们喜欢浮世绘是对我们的看不起,浮世绘是我们的信仰。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自画像:尽管梵高在职业生涯的早期为他人画了许多肖像,但在搬到巴黎之前,他没有尝试过任何自画像。这幅画也是梵高在巴黎最大胆的色彩实验之一。
这顶毛毡帽让我看上去像行走巴黎街道上的一位绅士。
1887-1888年的冬天,我完成了这幅戴毛毡帽的自画像,这时我在巴黎已经待了将近两年。从画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研究了点彩派画家的技术,并以我以自己的方式应用了它。我将笔触摆成不同的方向,在沿着头部轮廓的地方形成了一圈光环。1886年至1888年间,我给自己画了27幅自画像,这一幅是我在巴黎最大胆的色彩实验之一。
毛毡帽也帮助了我以后彻夜在奥维尔的户外作画,那时,为了能够彻夜作画,我把蜡烛固定在帽檐上,我还要忍受着或炎热或难耐或风吹雨打的天气,每天来到瓦兹河畔的麦田,这里有各种恼人的昆虫:苍蝇、蝉、黄蜂等。它们在眩目云层之下绕着我飞舞,发出的巨大声响,几近使我失聪......我只有在与提奥的信中诉说这种艰难:“当时我从一块画布上挑出近400只苍蝇。”不得不说,这些昆虫始终萦绕在我最后时刻的想象中。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03 阿勒泰时期:
1888年2月,梵高离开繁华的巴黎,搬到了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小镇阿尔勒,阿尔勒是梵高的艺术生涯中最为璀璨的时期,创作了大约200幅油画,大量代表作问世,每一幅都浸透着他鲜明的个性情感。
我感觉自己的余生都将在这里度过。邻近的那些小村庄风景优美,夏季的几个月里,我会探访偏远之处,并且总能发现令我惊叹的美景。从1888年2月至1889年5月,我在阿尔勒创作了不少被后人称为旷世之作的画。
5月,我在这里租下了一栋配有4个房间的小屋,小屋通身粉刷着明黄色,就跟阿尔勒的许多房子一样。我把它称为“黄房子”,准备组建“画家之家”--我期待着能在这里与高更并肩作战,他跟我一样希望摆脱印象派的窠臼。
我告诉弟弟提奥:“阳光照耀下,这些黄色房屋和无与伦比的纯净蓝天连成一片,这太震撼了。”这里的任何东西都是如此令人震撼:那些桌子,椅子,墙上的画,还有床,斑驳的地板,大部分都留在了我的画中,我激动地想要把黄房子里的所有细节都为后世保留下来。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黎明与新生--法国著名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追求自然真实的现实主义绘画风格影响了很多艺术家,我很喜欢米勒绘画中的淳朴,在我绘画之初就开始模仿米勒喜爱的题材。
在普罗旺斯小镇阿尔勒生活期间,我创作了大约200幅油画,我抛弃了早年生活中的压抑和黑白灰的单调,走向一个色彩大胆,明亮丰富的世界。你们之后可以感受,肆意的色彩或许能让你为之目眩,甚至让你以为可以触摸到麦田,拥抱云彩,看到刺眼的阳光。你也会发现,那些劳动者不再似过去弯腰驼背,愁云惨淡,他们在劳作中昂首挺胸,哼着小曲,蓬勃饱满。太阳落山,当金灿的夕阳在天空逐步变换,埋藏在我内心深处的激情在短时间内转变为深紫色的梦幻云霞。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黄色:幸福的感觉--1888年,为了迎接高更来阿尔勒,我画了一系列傲立在瓶中的向日葵,每幅画饱含着希望、期待以及承诺。
向日葵象征了我对高更的感情,我也告诉了弟弟提奥:“我打算用一组画来装饰工作室,诚挚期待高更与我同住于此,没有什么比大朵大朵的向日葵更为合适。”为了效仿我喜爱的日本浮世绘作者互赠自画像的习惯,我把这幅赠与高更的自画像命名为《日本和尚》。可惜,因为对艺术的不同见解,我和他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打斗。我居然用剃刀割掉自己的左耳,高更被吓着了,他“逃”回了巴黎。我在医院休养了很长时间,不仅为养伤,还因为医生认为我的精神开始出现异常。在这个时刻,我意识到我如果想要理解何以至此,我必须回到开始的时候,是什么促使我创造出这样的幸福,又摧毁了幸福。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夜色:咖啡馆--我来到了咖啡馆。这是我在阿尔勒时期最著名的画作之一,这是火车站一家咖啡馆厅的内部。在19世纪80年代,燃气灯已经传播到法国各省,我在这幅画中把这些新的人工照明刻画下来。
“夜间咖啡馆”的主题被大多数画家处理成欢乐的场所。我认为夜晚比白天更充满生气蓬勃的色彩,但是,我似乎更感兴趣那些停留在咖啡馆里的人,一群无处可去的,像我一般“不太快乐的人”。他们或孤零的散落在房间,或懒散的饮酒,些许哀伤的形象令我触动。我用倾斜的视角,红和绿、紫和蓝之间的颜色对比,“创造”了这间独特的夜间咖啡馆。当我饱受失眠的煎熬时,我会在通宵营业的咖啡馆里待到深夜。在这里我可以得到一些陪伴,哪怕只是和周围的人随便说几句话。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04 圣雷米时期和奥维尔时期:
伴随着强烈的激情,混乱的记忆,梵高开始意识到他已经不适合再呆在阿尔勒了。1889年5月8日,他自愿住进了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圣雷米疗养院。梵高在疗养院接受治疗时,他的心思并没有离开画画,而是在广阔的花园中发现新的研究对象,将想象画面赋予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的形体。
圣雷米疗养院--这是一座始建于12世纪的建筑,最初为一座有着美丽庭院的奥古斯丁修道院,在19世纪被改建为精神病疗养院。最开始,我被限制在紧邻的庇护所内,我就描绘在房间里看到的世界,常青藤覆盖的树木、丁香花和花园的鸢尾。后来,我被允许去疗养院的管辖区外画画,我画橄榄树和柏树。透过敞开的栅栏,我还可以看到一片封闭的麦田,这些都是我在圣雷米时许多风景画作的主题。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泥土和色彩--在疗养院的头几个月,我画下了或许是一生中最漂亮的作品,例如这幅习作《鸢尾花》。虽然我在疗养院接受治疗,但是我的心思并没有离开画画,我在广阔的花园中,不断发现新的研究对象。在对鸢尾花和花园细节的刻画中,我采用了日本木版印刷绘画的技法,类似于饰带的装饰性特写。鸢尾花为草本植物,五月开花,法国人视为国花,象征自由与光明。对我来说,画鸢尾花主要是为了研究色彩,我在尝试实现强烈的色彩对比。通过在黄色背景下放置紫色花朵,使装饰形式更加突出。遗憾的是,画中的鸢尾花最初是紫色的,但随着红色颜料的褪色,它们变成了蓝色。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奥维尔小镇--1890年5月21日,我从疗养院出院,途径巴黎,稍事休息,住在奥维尔,一边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和监护,一边进行创作。加歇医生采用了新的治疗方法,对我的精神状态颇为奏效。奥维尔是当地最主要的教堂,这是一栋12-13世纪建成的融合了罗马式与哥特式的风格的建筑,我把庄重的教堂置于画布中央,延伸出来的V字形路使画面看起来更宽广,在阴沉的蓝天下,教堂看上去结实沉稳。此时的我表面上很平静,但在心底却有各种复杂的情感,精神上的病痛使我感到恐惧,无助。但是我仍有画画的冲动,或许我的心底并没有完全绝望,仍有希望。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在美景中凝神--音画慢慢接近尾声,最后你们会停留在我的两幅画前。第一幅是《罗纳河上的昼夜》,画于188年9月的阿尔勒。这是一首我用色彩创作的交响乐,我用大片的黄色和绿色凸显出醒目的蓝色,让人望眼欲穿也无以得见那河流的尽头、土地的疆界以及天空的边缘。
与之相比较的另一幅是《星月夜》,这是我在1889年6月,住进圣雷米的9个月后画的。人们说这里的主色调的蓝色漩涡为“梵高蓝”,硕大的螺旋星辰熠熠生辉,照亮了夜空,星星的存在感也大大增强。在最后的时期,我想用粗犷果敢的笔触涂抹那些星辰。
从荷兰,法国巴黎,阿尔勒到圣雷米,我的一生曲折起伏,只因我着迷那些色彩和主题。当你们看到那些梦幻旖旎的画,或许无法想象画家为此耗费的心血。加歇医生他说的很对,我的眼神只有两件事:人性和艺术。对我来说,艺术重于一切,我将在艺术中得到永生。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第三单元:回望·传奇的艺术之路
英国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曾说:“艺术史学的基本技能:依据风格提供的证据确定年代、地点,如果可能的话,还有名称的能力。”艺术作品往往带有时代与环境的印记,梵高艺术作品风格的变化也有着这样的特征。艺术史学者一般将他的风格分为四个阶段:荷兰时期、巴黎时期、阿尔勒时期与圣雷米和奥维尔时期。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艺术探索:荷兰时期
“我想要明白地表现出这些在灯光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伸进盘子里的同一双手去锄地的。因此这幅画所叙述的是体力劳动,说明他们是诚实地挣到他们的实物的。”--《亲爱的提奥》文森特·梵高
荷兰时期的梵高作品延续着荷兰画的传统,对农民画题材情有独钟。深色调的背景、大地色系的厚重,用来表现农民生活中所背负的艰辛。这个时期梵高的代表作品有《吃土豆的人》《女人头像》《有三个瓶子和陶器的静物画》等。为了表达真实的农民,梵高画了几十幅农民肖像的习作,他甚至乐于挑选手感粗糙的带有某种特定花纹的纺织品来作画,因为光滑整洁违背了农民的真实性。为了表达事物的本质,梵高认为可以完全不必在意作品是否完美再现了对象,一些透视的错误或颜色的不真实都是可以忽略的。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艺术变革:巴黎时期
“未来的画家将是前所未有的善于运用色彩的画家。”--《亲爱的提奥》文森特·梵高
巴黎时期,梵高竭力研究色彩,对不同色彩,如蓝与橙黄、红与绿、黄与紫这些色彩之间的组合进行对比试验;从暗色变暖色到夸张,静物画成了色彩练习最好的平台。1887年的静物画系列作品,已经初具梵高个人风格了。我们可以看出醒目、清新的色调逐渐取代了早期作品的暗淡。梵高以流畅的线条和薄薄的油彩,画面通透,轮廓清晰,可见光线从盛着水的玻璃瓶中发射的图景。与绿色的前景相对应的是红色的背景。梵高似乎对这静物画很满意,并在画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艺术璀璨:阿尔勒时期
“它具有最强烈的溢出感、活力感以及攻击般的激烈情感的特征,但却不曾有任何显示其脱离平衡状的地方。”--《亲爱的提奥》文森特·梵高
阿尔勒是梵高艺术生涯中最为璀璨的时期,大量代表作问世,每一幅都浸透着他鲜明的个性情感。在阿尔勒,梵高已经对色彩驾轻就熟,找到了比印象派更为纯粹的色彩。他有意识的回归到自己认识印象派以前的美学理念,但颜色的使用却愈发任性。例如再次关注到农民身上时,他的作品已不复过去的黯淡,反而带着耀眼强烈的光。高更的到来为梵高阿尔勒时期的创作添上了第二个高潮。他们一起作画,相互影响。阿尔勒时期,梵高最大的成就正是为后人所熟知的《向日葵》。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艺术绝唱:圣雷米和奥维尔时期
“我脑里老是想着丝柏,它具有类似埃及的方尖石碑的线条与比例的美,它的绿色具有一种崇高的性质。”--《亲爱的提奥》文森特·梵高
在圣雷米疗养院,梵高依然执着地画着。《星月夜》正是这一时期呈现想象画面的画作。弧线变成了天空中的漩涡,山体、前景的丝柏都被弯曲的线条勾勒出了夜色下的空间感。线条与色彩完美的融合,不仅是梵高作画的痕迹,更是他情感的宣泄。他坦诚的说这是一幅想象的画作,有着不可思议的神秘性。我们可以从《静物·黄色背景前的花瓶与鸢尾花》和《加歇医生像》等画作中看出,梵高将想象画面赋予了真实的形体,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的形体。艺术是表现现实生活还是表现绝对自由的矛盾冲突,在梵高的创作中被生活化的画面和富有寓意的、强烈个人情感的色彩与线条所缓和。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二度遇见】2.遇见梵高-梵高的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