阊门,始建于春秋时期,苏州城八门之一,位于城西北,向西就是虎丘方向。“阊”是通天气之意,又因吴欲灭楚,该门方位朝对楚国,故亦名破楚门。在清代乾隆年间的《姑苏繁华图》中可以看出,阊门内城门临阊门大街(今西中市),上有城楼,类似盘门城楼。外城门靠吊桥,瓮城为长方形,瓮城内另有套城,并还有南、北两个童梓门。南童梓门通今南新路,北童梓门通北码头。春秋时吴王阖闾任命楚国逃亡来的伍子胥主持建造新吴都,伍子胥“象天法地、相土尝水”,用当时最先进的建城思想建造了一座中国最大的城池—阖闾大城,城门八座,阊门为首门,因古代文化中将天宫的天门叫阊阖之门,就取此意。 现在的阊门城门是在本世纪初恢复的,恢复的其实是苏州人的某种历史情节。
多次姑苏打卡,阊门也进出多次,但一直没有刻意摄入镜头。只是当园林走了差不多后,才萌发了“搜集”苏州城门的念想。这一次,就各个角度都拍了一些,包括夜景。遗憾的是,阊门城楼目前并未对公众开放,不能登楼“回忆”这阊门曾经的繁华景象。
“金阊门,银胥门”,苏州城门中,最有名的便是阊门,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从苏州开始的,而且阊门就是起笔处:“这东南有个姑苏城,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可见阊门是古代苏州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明代画家唐寅曾有一首《阊门即事》的七律诗,也描绘了阊门的繁华兴盛:“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阊门附近,河流交叉,从西面寒山寺方向来的上津河,一条进城的河,一条通往虎丘的山塘河,再加上护城河的两端,五条河汇聚阊门,也被叫作“五龙会阊”;明初“洪武赶散”,将苏南人口大规模迁徙至苏北,这些移民都是在阊门集中,在码头坐船北上的,如今,苏州阊门成为“中国十大寻根圣地”之一,中国寻根问祖的“八大朝宗圣地”之一,是“苏北人心中的寻根圣地”。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