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品”的重头戏就是狮子林了,因天气着实炎热,刻意选了早晨,一来可能凉快些,二来么游人应该也会少一些,三来么,则是考虑光线了。第三天早上几乎是刚开门时就第一时间进园了,即使这样,晃悠到9点多出园,已是汗流浃背,有些中暑的感觉了。
众所周知,狮子林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同时还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00年11月,在澳大利亚凯恩斯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狮子林等五处园林被正式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在的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5亩,林内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错落有致。苏州的四大园林中,拙政园的造园规模和构思,很像24节气中的立春,春风拂拂、春水漫漫,一派春融,娴静;留园,则是夏姿,水榭绿荫,对应漏窗,幽静;沧浪亭,可谓秋思,寂静,气息高古,大隐隐于市;狮子林是个石园,在审美上接近冬天硬朗的风声,就是冷静了。从行程的合理性出发,四个园子中,依次去了留园、沧浪亭、拙政园,狮子林是来的最晚的,正值酷暑,当然丝毫没有“冷静”的感觉。
狮子林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起初为寺院园林。史载,元末名僧天如禅师惟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得法于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狮子林”。天如禅师谢世以后,弟子散去,寺园逐渐荒芜。之后,林园几经兴衰变化,寺、园、宅分而又合。明洪武六年(1373年),倪瓒途经苏州,曾参与造园,并题诗作画(绘有《狮子林图》)。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明姓和尚托钵化缘于长安,重建狮子林圣恩寺、佛殿,再现兴旺景象。至康熙年间,寺、园分开,后为黄熙之父、衡州知府黄兴祖买下,取名“涉园”。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黄熙高中状元,精修府第,重整庭院,因园内有五棵松树,取名“五松园”,历代画作都对园中古松有所描绘,苍松翠柏由此也成为狮子林景观的重要传承。至清光绪中叶黄氏家道衰败,园已倾圯,唯假山依旧。狮子林的最后一任园主乃上海颜料巨商贝仁元,也是贝聿铭的叔祖父,1917年他从民政总长李钟钰手中以九千九百银圆买下园子后,花银圆八十万元和九年时间大举修缮,花木、池塘、建筑依次恢复,修复过程中对园子也作了一些改建,增加了一些民国初年上海滩洋气的建筑和建材,并冠以“狮子林”旧名,狮子林一时冠盖苏城,再次获得生机,但随之佛教气息也渐渐淡了。解放后,贝氏后人将园捐献给国家,苏州园林管理处接管整修后,于1954年对公众开放。
作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狮子林是现存唯一一座建于14世纪元代的园林,历史悠久,是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寺庙园林。佛经中如来说法比喻为狮子吼,故而这座由佛门子弟建造的园林有了这名称,虽然全园不见一个禅字,但禅意的感觉却无处不在,传达最直观的载体便是一个个厅堂名,如指柏轩、立雪堂、问梅阁等;精巧的假山则是狮子林最大特色了,苏州园林“园”多“林”少,只有狮子林当的起这个“林”字,假山怪石多的成"林",“林”是山林,也是“丛林”、“禅林”,是佛在人间的净土。园内有着国内尚存最大、最复杂的古代假山群,有假山王国之称,狮子林的假山水旱群峰占地1.73亩,东部假山位于高地,称“旱假山”;西部假山临水而垒,称“水假山”。整座假山三面环水,拔地而出、玲珑俊秀、高低错落,连绵起伏,有21个洞口,分上、中、下三层,游人任选一个洞口进去,都能经过不同的路径,玩遍整座假山,山路盘旋曲折,设计穷思极想,巧妙天下无双。难怪有人说,狮子林的假山主要不是优美,而是好玩,有趣,这种审美气质也是苏州园林中独一无二的。清朝的皇帝也是这么以为的,乾隆六次南巡,从第二次开始,先后五次亲临,为狮子林写了十首诗,赞狮子林“一树一峰入画意,几湾几曲远尘心”,还题“真趣”匾。并在北京长春园、承德避暑山庄按照狮子林的样子各仿建了一座,可见他对这座园林的喜爱,所谓:相看两不厌,唯有狮子林。
狮子林的建筑可分祠堂、住宅与庭园三部分,现园子的入口原是贝氏宗祠,有硬山厅堂二进。住宅区以燕誉堂为代表,是全园的主厅,建筑高敞宏丽,堂内陈设雍容华贵。主花园内荷花厅、真趣亭傍水而筑,木装修雕刻精美。石舫是混凝土结构,形态小巧,体量适宜。题图的九狮峰用若干块太湖石镶嵌接叠而成,却看不出斧凿痕迹,浑然天成,是众多湖石峰的代表之一。心机用到这样的化境,太湖石真是了不得。传说乾隆当年在观赏这座巨型太湖石时看到了九头狮子,故名。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