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苏州】12.姑苏初品--苏博之吴地遗珍

标签:
苏州初品苏州博物馆吴地遗珍瞎白话 |
分类: 品读苏州【21-24】 |

--------------------------------------------------------------------------------------------------
晨光熹微:史前陶器 玉器
苏州,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集中分布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绵延不绝数千年,成熟的稻作农业,先进的制陶、冶玉工艺,尤其是发达的“玉礼器”体系,始终是中国文明进程中极为光彩夺目的亮丽风景。
争伯春秋:春秋青铜器 玉器
大国争霸是春秋时期的时代主旋律,吴国的逐鹿中原、北上争霸、黄池会盟以及吴越争霸,为波澜壮阔的春秋舞台谱写了动人的历史篇章。吴国的青铜兵器享誉海内,而其精美的玉器及精湛的青铜礼器制作亦为世人所青睐,真山吴王墓、严山窖藏出土的吴国王室玉器,虎丘春秋慕出土的提梁盉、鼎和何山东周墓出土的楚途盉等一批文物,代表了吴国玉器及青铜器制作的杰出成就。




锦绣江南:自汉迄唐陶、瓷、金、铜器
至西汉武帝时(前140-前87),拥有盐、铜之饶、三江五湖之利的苏州,已是“江东一都会”,成为东南的政治、经济中心。西晋末,北方士族纷纷南迁,苏州得到了又一次大开发。《陈书·宣帝纪》用“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来描写六朝时吴地的农田景象,而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的进步。蚕桑业、丝织业、冶炼业、造船业、制瓷业等迅速崛起,领衔于时。其中的青瓷生产,尤称代表。至隋唐,随着江南运河的开通,苏州成为东南沿海沟通内外的水陆要冲,在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南移的过程中,渐为全国财货集散、转运和信息交流的一个中心。这从出土的唐三彩等北方陶瓷器上,可得其中消息。






都会流韵:元娘娘墓
明王锡爵墓随葬品
唐宋以降的苏州,经济地位日益上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与“苏湖熟,天下足”的古谚语,在《马可·波罗游记》中,都有具体的反映。及至明清,城乡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城市工商业的持续繁荣,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化的极度昌盛,苏州已发展为全国著名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有“东南一都会”之称。元末张士诚母曹氏墓(俗称元娘娘墓)及明晚期王锡爵墓出土文物如冠服、首饰、佩饰、刺绣、明器家具等随葬品,既反映了当时先进的工艺技术水平,又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有所折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