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阊门附近,一个目的就是离山塘街比较近,方便去那多走走。其实,虽然是近在咫尺,这三天里也就去了两次。第一次是到的当天晚上,为了晚饭顺便晃了一下;第二次么,走的稍微多些,是第三天的早上,从东头的山塘桥一直走到了白姆桥附近。是日早晨,天光不错,冬日的晨光打在七里山塘街上,温暖宜人。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某种程度上说,山塘是苏州的一张名片。
唐代宝历年间,公元825年,诗人刺史白居易到了苏州主政,看到去虎丘只能水路,且河道淤塞,于是在河塘旁筑堤,方便行人去虎丘。东起阊门的渡僧桥,西到虎丘望山桥,长约七里,称“七里山塘”。为此,百姓很是感激,叫白堤或白公堤。杭州的白堤现在依然是个景点,但苏州的白堤大约从明代开始,变成了商业街,因虎丘山前的塘,这堤就被称之为山塘,有了商业以后就叫做山塘街。到清代末年,白堤名就渐渐无人知晓了。
山塘街以半塘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以市肆胜,半塘以西,河面开阔,颇有乡村气息。古时的山塘街是苏州一个四方货物集散的批发中心,苏州“山海所产之珍奇,外国所通之货贝,四方往来,千万里之商贾,骈肩辐辏”(沈寓《治苏》),“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明清时期外地商人和本地商人、士绅的活跃,促进了山塘街的繁荣,可谓“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清代诗人赵翼咏道“承平光景风流地,灯火山塘旧酒楼。”
2002年6月,苏州启动了“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性修复工程”,渡僧桥至新民桥一段,所有的居民迁走,修复改造。整治改造后的山塘,姑苏水巷风貌又如画卷般展示在人们面前,虽非原味,但也是差可宽慰了…
这天早晨在山塘街行走,也可以分两段,这头一段就是新民桥以东,“全新”的山塘街,地新、屋新、店新、景新,“赤刮拉搭”,漂漂亮亮,整整齐齐,新的连早上八点多都还没开门,因为,没有游客。也许,但愿,这是YQ期间的特殊之处吧。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