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溪访古】3.陶瓷博物馆-均釉陶器

标签:
宜兴陶瓷博物馆宜均发展瞎白话 |
分类: 博物熠然 |

------------------------------------------------------------------------------------------------------------

--------------------------------
蔚兴:宜兴均釉陶器是在古代釉陶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宋代以来,由于受原料制约、各地名窑的勃兴以及战争等因素的影响,智慧的宜兴人弃瓷兴陶,开发利用当地南山、黄龙山的陶土资源,用当地原料配制的釉水,经过无数陶工的努力,制成多姿多彩的高温上釉陶器,最终成为我国陶瓷艺术领域的一朵奇葩--宜兴均釉陶器。






------------------------------
跻峰:清代早中期,宜兴均釉陶器又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不仅受到老百姓的喜爱,更得到皇宫贵族的青睐。清宫收藏的宜兴均釉陶器一般由造办处出样,命地方烧制后再呈贡皇宫。清乾隆、嘉庆年间,葛明祥、葛源祥兄弟在“欧窑”的基础上,创烧了“葛窑”。当时的宜兴均釉陶器,被大量出口至日本和东南亚诸国,而其中的灰蓝釉制品,尤其为日本人所珍爱。




盛隆:民国初年,宜兴陶瓷行业已形成了六大体系,“按其产品质地分为粗、溪、黑、黄、砂、紫砂六大类行业。”“六个行业,各有行规,不是同行,不得烧窑。”所产制品,各有不同。民国早期,宜兴均釉陶器的形制与釉彩也更为丰富,各大窑户开设陶器商店,并在海外设立分店,宜兴均釉陶器与紫砂一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出口至日本、东南亚以及欧洲各国,并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得荣誉,提高了宜兴陶瓷的国家声誉。





--------------------------------
园林建筑陶:宜兴均釉陶器在弘扬发展传统工艺中,不断在造型上加以创新,除了传统的缸坛盆罐等,还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创新研发了许多适应室内外陈设的“宜均”制品,其中的陶台陶凳、龙亭、龙柱、栏杆、花窗、果壳箱等园林建筑陶可谓独树一帜、这些产品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沉稳内敛的釉色与四时景物相得益彰,赏用皆优,成为宜兴陶瓷的一大特色。

--------------------------
传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宜兴均釉陶器行业由分产联销过渡到联产联销,实现了所有制的转变,建立了丁山西庄陶业生产合作社。1963年恢复出口,组织创作设计人员研制符合国内外消费者需求的新品种,并参加国际性展销会,产品远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后一篇:【荆溪访古】4.陶瓷博物馆-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