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到震旦博物馆,看了一个半小时多,期间几乎脚步没停。相机也没停。加上上午在浦江边也是马不停蹄地走了几公里,看完青花瓷后脚几乎都挪不动了,差点放弃楼层最高的“佛教造像”展。后来想想既然已经到门口了,就再坚持一下吧,没有什么特别的展览也许也就没有下一次了。于是,最后坚持了一下,还是到“造像”馆了晃了一圈。大概也许这里是震旦博物馆的最高一层吧,窗外的视线很好,隔江看了眼浦西,小坐了会。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东汉时佛教从印度传来,在中国发展隆盛,一路朝着汉化的方向前进,经过两千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渗入社会各个角落,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外来宗教。宗教艺术的作品,是用图像说明宗教教义,佛教丰富的典籍史料,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及素材。
“佛教造像”是基于教义内容和仪式供养需要所进行的带有宗教情感的艺术创作活动。原始佛教时期又被称为“无像时期”,佛教造像仅使用象征性图案暗示佛陀存在。直至贵霜王朝两大佛教艺术中心——犍陀罗与秣菟罗的诞生,用于供养礼拜的佛陀造像才得以出现、普及。两汉之交,佛教造像随佛教由古印度传入中国早期受印度犍陀罗、西域地区影响,此后逐渐与本土传统融合,衍生出具有鲜明时代地域风格与中国文化艺术内涵的中国佛教造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一环。之后历代皆有创新,北朝的秀骨清像,隋唐的丰圆雄健,宋朝的雍容大度,明代的端严自在,各具特色。
馆藏佛教造像主要为佛教艺术初期的犍陀罗造像与北魏、隋唐等时期的本土化造像,清晰勾勒出中国佛教造像在本土化进程中所展现出的不同风格特征与美学观点。
-----------------------------------------------------------------------------------------------------------
临走,回望了眼震旦博物馆的内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