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7
地点:上海 外滩 中山东路
都说外滩的精华在于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Exotic
building clusters in the Bund of
Shanghai)的外滩建筑群,是百年上海的影子,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象征。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前后跨度大约历经半个世纪,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
从福州路口到了外滩后,突然有了个念头,我能把这些建筑都拍全么?以前也有这想法,但都处于朦胧状态,并未将此作为明确的目标。此刻,盛夏早上的6点,站在福州路口,看着空旷的外滩,几无游客和市民,这个念头突然冒了出来。此时不做,更待何时?
于是,拔脚走人:事先并未做功课,也不知外滩建筑群的范畴。先往南走,一路拍到外滩SOHO,感觉往南没有什么老建筑了,再回首北上,一直走到外白渡桥的南堍。期间还走到马路对面,拍了各座大楼的全景。如此,把面向东面的外滩新老建筑,应该是拍全了。
回来查了资料才知,我这一路从新开河到外白渡桥,单程大约1.5公里,一个来回就是3公里,耗了1个半小时。算上拍照的时间,还是有些紧,很多大楼的细节未及顾及。但还算幸运,对照资料,面向中山东路的老建筑无一漏网都拍到了。在网上查了不少资料,除了大楼本身铭牌上的介绍,还补充了很多内容,不仅知晓了这些大楼的建造史和特点,还了解了它们的历史沿革,开了眼界,长了知识。
以下,就从南到北,从中山东二路到东一路,以门牌为序,从外滩SOHO始发,到外白渡桥终结。文字介绍和图片并举,算是个百科贴吧。
--------------------------------------------------------------------------------------------------------
外滩soho:位于中山东二路、新开河路路口。由德国GMP建筑事务所设计,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由四栋60米-135米的高层建筑错落排列而成,是一个集办公,商业和娱乐为一体的多元化国际街区。其经典的天际线设计力图与昔日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完美融合,既传承、发扬了外滩著名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也彰显了新外滩时尚繁华的商业活力,标志着从老外滩向新外滩的华丽转身。该项目于2015年9月21日盛大亮相。



-----
中山东二路22号:原为太古洋行。新瑞和洋行设计,建于1906年,属折衷主义风格,是外滩最早的欧陆式建筑,其清一色的红砖外墙也是外滩最耀眼的建筑之一。斥资2亿于2012年翻新改造重获新生,可谓是外滩万国建筑群中的最后一栋老建筑。目前是汇集全球高级定制品牌、时尚艺术盛宴及异国饕餮的顶级会所式商业中心:除了“中国新娘”婚纱旗舰店外,还有几家颇具特色的高档餐厅和酒吧。

-----
中山东二路15号:原为二十年代的两栋库房,几经辗转,21世纪纳入中国华融名下,改造成综合性办公楼,外立面保持了外滩核心区域的风格。目前进驻的用户以金融机构为主,有中国华融(上海)、平安银行上海分行、工商银行上海第一支行等。
-----
中山东二路9号:原为法国邮船公司。中法实业公司设计,法商营造实业公司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1936年竣工。现代派风格。形体简洁,顶部作台阶式造型;立面强调线条构图。入口高两层,大台阶,门洞框贴黑色磨光花岗石、外墙为水刷石饰面。现在是上海档案馆外滩新馆。
-----
中山东二路8号:外滩金延大楼,是一栋7层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外立面有花岗岩和大理石构成,镂花的廊柱和尖顶颇具特色。目前一楼及六楼为深圳发展银行外滩支行营业室及深圳银行上海分行,二至五楼则为国内外各大公司进驻。
-----
中山东一路1号:亚细亚大楼。建成于1916年,原名麦克波恩大楼。由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纵向三段式,1-2层和5-7层采用古希腊爱奥尼式双柱廊,入口处系大而深的圆形山花檐部,有巴洛克建筑风格。大楼外观兼有古典样式和新古典主义格调,也有人称此为折中主义风格。是当时外滩最高的一幢建筑,且又取得中山东路1号的门牌,故当时也有人称它为“外滩第一楼”。这里曾经是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在上海成立的办事处,上海解放后由上海市冶金设计院使用,一般也叫“冶金设计院大楼”,而年纪稍大的人仍习惯称它为“亚细亚大楼”。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至今。
-----
中山东一路2号:上海总会大楼。建成于1910年,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外滩著名的建筑,由英商马海洋行设计,英商聚兴营造厂建造。设计上仿效英国古典主义,也参照日本帝国大厦。建筑立面为横直线条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窗户形状变化多端,细部雕刻细腻优美,整座建筑带有巴洛克特征的折衷主义特色。这里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故而又称“东洋伦敦”。原址曾为中国百货公司华东区公司和使用。1956年改成国际海员俱乐部,1971年改名东风饭店,1982年肯特基快餐进入上海,第一家连锁店就开在二楼。目前使用单位是美国华尔道夫酒店。

-----
中山东一路4号:原为有利银行[英]。公和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承建,1916-1918年建造,是上海最早的钢框架结构建筑之一,钢材来自德国。折衷主义风格,立面作三段式处理,东北转角设巴洛克式塔亭。檐口、壁挂、券部等也采用巴洛克装饰。整幢建筑是以门为中心的轴对称图形,故而给人以平和的感受。建国后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曾租用该楼,1997年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公司通过外滩房屋置换买下产权,将之改建为高档餐厅和名牌店。

-----
中山东一路5号:原为日清大楼(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德和洋行[英]设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21-1925年建造,是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风格相结合的产物,外立面采用花岗岩。立面三段式划分,较简洁的古典装饰。由于当时资金不足,便与一个犹太人合资,各建三层。日主的下三层,外观装饰比较简约、明快,有强烈的日本近代风格;而上面三层装饰较讲究,有古典立柱和雕刻花饰,凹凸感强,带有浓郁的犹太风格。被人们称为“日犹式”。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政府接管了日清大楼,改为招商局办公大楼,解放后,由上海海运局使用。文革时曾改名为上海轮船公司。后来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入驻该楼。2006年被改造成高级餐厅,现在是集国际著名餐厅、酒吧为一身的顶级综合消费楼。

-----
中山东一路6号:原为中国通商银行(盛宣怀创办的国内首家商办银行)。马礼逊洋行[英]设计,砖木结构,1897年竣工,是外滩现存最老的建筑之一。哥特复兴式风格,是一幢假四层的哥特式建筑。立面原为青、红砖镶砌的清水墙,现外墙采用花岗石贴面,各层窗洞自上而下分别用尖券、平券、弧形券、半圆券,第四层为三角形尖顶,一大四小,立面构图清新。1956年,中国通商银行业务划入中国人民银行,这幢大楼交由长江轮船公司使用。因旁边的小路是元芳弄,所该大楼也曾被称为元芳大楼。现在进驻其中的多为高档餐饮,不过,从现场照片看,台湾的富邦华一银行即将进驻。
-----
中山东一路7号:原为大北电报公司(丹挪英、丹俄、英挪电报公司联合组成的大北电报公司1882年在此建立上海第一个电话交换所)。通和洋行[英]设计,砖混结构,1906-1907年建造。法国晚期文艺复兴式,注重统一、对称、稳重。立面三段式划分,装饰甚为讲究,每层都采用了古典风格的柱子,或用来承重,或只作为装饰。入口及两侧方穹顶采用巴洛克装饰,建筑艺术特征别具风格。抗战胜利后,中国通商银行购进此楼改为新通商银行大楼;解放后,由长江航运管理局使用;20世纪90年代,通过房屋置换,泰国盘谷银行获得大楼使用权,泰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也设在三楼内办公。
-----
中山东一路9号:原为轮船招商总局大楼,建于1901年,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强调水平线,仿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风格,每层有明显的腰线。东向外滩为主立面,以正大门为中轴线,两侧形成对称。底层为石砌外墙和拱形木门窗,大门两侧各有两扇罗马拱券形的落地长窗。二层、三层建有科林斯式的双柱廊。此楼可视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滩建筑的典型。19世纪远东最著名的美国资本企业旗昌洋行于1846年将总部迁至此地。1877年,旗昌轮船公司,连同在外滩9号的办公室大楼卖给1873年成立的受李鸿章保护的中国官商合办企业轮船招商局。1901年,盛宣怀投资了白银220万两,轮船招商局重建该楼。后来成为招商局上海分公司,现在进驻的是名牌店。
-----
中山东一路12号:原汇丰银行大楼。设计者是著名的英资建筑设计机构公和洋行。1921年5月开工,1923年6月建成,属新希腊建筑,被认为是中国近代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最高杰作。建筑为三横三纵。横向中间七层,两翼各为五层,比例为2:1:2;纵向三段式,除圆穹顶,三段比例为1:3:2,是标准的“三段式”,中规中矩的西方古典主义作品,除三段比例外,其中间底部三个罗马式拱门也合标准(门高为圆拱直径的两倍),中部采用科林斯式双柱廊,三段间强调水平线(上中段檐部、中下段腰线)。中部的圆穹顶则具有明显的罗马风格,在整座建筑中形象十分突出,因此,学者把这座建筑整体称为罗马复兴式建筑。汇丰大楼号称“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耗资800万两白银,建筑面积23415平方米,是远东最大的银行建筑,也是世界上第二大银行建筑,仅次于英国的苏格兰银行大楼。至今依然被公认为是外滩建筑群中最漂亮的建筑。二战爆发后被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占用,战争结束后汇丰迁回此楼。1955年,汇丰撤出上海,上海市政府进驻,改名“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副楼在1956年改为上海市档案馆。1997年,上海市政府撤出大楼,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通过置换购得该大楼的使用权。



-----
中山东一路13号:上海海关大楼,建于1927年,设计单位为公和洋行,英国新金记祥号建筑公司承建。大楼雄伟挺拔,总高度79.2米,曾是20世纪20年代上海外滩最高的建筑物,与雍容典雅的汇丰银行大楼齐肩并列,相得益彰,被形容为汇丰银行的“姊妹楼”。建筑风格为欧洲希腊古典式建筑和文艺复兴近代建筑相结合的折衷主义,外形以高耸的十层楼高哥特式钟楼为轴线,分为东西两部分。正面入口处大楼门楣由四根巨大的古希腊多立克式罗马花岗石圆柱支撑,柱身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中段强调垂直线,具哥特复兴式特点;上中段以水平檐部分割,檐下有齿饰,具文艺复兴式特点;八到十一层的塔楼又具有巴洛克建筑风格。大楼外立面的大钟为亚洲第一大钟,仿造英国议会大厦的大本钟制造,在英国造好后到上海组装,这座大钟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大钟之一(全球现存唯有的三座威斯敏斯特大钟之一)。

-----
中山东一路14号:原为交通银行,现为上海市总工会。鸿达洋行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承建,1947年建造,是上海解放前外滩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幢楼。该楼为外滩第二阶段建筑的典型代表,属近现代装饰艺术运动主义风格。主体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立面强调垂直线条构图,突出建筑的立体感,中轴对称,顶部加高两层作塔状造型,建筑物轮廓鲜明。装饰简洁,底层及入口用黑色大理石饰面。1951年,交通银行总行迁回北京,外滩14号则由上海市总工会进驻至今。


-----
中山东一路15号:原为华俄道胜银行(国内首家中外合资银行),1928年归中央银行后改称中央大楼。倍高洋行[德]倍克和宾午设计,项茂记洋行承建,混合结构,1901-1905年建造,是上海最早使用釉面砖贴面、电梯和卫生设备的建筑。两层到三层有两根高大的罗马爱奥尼式柱,底层入口处为四根塔司干式柱,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国民党中央银行、上海航天局先后在此办公。1994年4月,上海外汇交易中心通过置换进驻此楼,成为第一家通过置换进入外滩的金融机构。

-----
中山东一路16号:原为台湾银行[日]。德和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1926年竣工。整体上属于日本近代西洋建筑的风格,同时又广泛的吸取了世界各国建筑的长处。造型为简化的希腊神庙建筑式样。主立面有四根变形的古希腊科林斯式柱,2、3层上部饰简洁的线脚。台湾银行原为日商银行,是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之后,日本在台北开设的,1911年又在上海设立分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将台湾银行划归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所有。此楼现由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使用。

-----
中山东一路17号:原为字林西报大楼(英文字林西报[1850-1951]),是上海第一幢高层建筑。德和洋行设计,茂生洋行承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24年竣工,一部分由报社自用,其他出租,最主要的承租人是处于创业阶段的美资友邦人寿保险公司。此楼是近现代主义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建筑,纵向三段式。立面一层中间饰多立克式柱,立面中部简洁,檐下饰八位男性石雕像承托,上部设多立克式双柱柱廊,屋顶两侧有一对巴洛克式塔亭。1951年3月,字林西报停刊,大楼被接管。1996年,友邦人寿保险公司重返这座大楼,定名为友邦大厦。现正信银行也进驻在此。


-----
中山东一路18号:原为麦加利银行(香港渣打银行),建于1923年。公和洋行设计,柯尔公司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1922年竣工。希腊复兴古典主义风格。立面三段式划分,底部基座为花岗岩砌筑,水平凹槽线条;中部设一对通贯三层的爱奥尼式巨柱,柱头很标准,柱身没做齿槽,两侧一对窗楣为希腊式檐饰;上部有两道简洁的檐口线脚。为使建筑具有高度感,现顶楼加了三角形屋顶。1955年,渣打银行迁出后,由上海市房管局接管这座大楼,改名为春江大楼,曾由中波轮船公司等使用。2002年,台资企业上海珩意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接手大楼的修复改建工程,将其打造成为国际知名时装、珠宝、名表、美食、娱乐、艺术中心。与外滩三号和外滩六号一起,并称上海三大顶级消费场所。

-----
中山东一路19号:和平饭店南楼,原为汇中饭店大楼,1854年建造,是上海最豪华的旅馆。六层,砖木混合结构。具有典型的文艺复兴风格。除底层立面用花岗石敷贴外,其他五层立面为白色清水砖,用红砖勾勒腰线和窗、柱框线,顶部建有两座不同样式的巴洛克式凉亭。汇中饭店是上海现存最古老饭店之一,这里原为中央饭店,1903年中央饭店产权被英商汇中洋行收买后,改组为汇中饭店。1906年翻新,由英资玛礼逊洋行设计,王发记营造厂承建。翻新时,旧中国第一次在建筑物内安装电梯。1911年,上海各界人士曾在此庆贺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1947年,华商大庆公司购得饭店产权,继续经营,1952年停业。1965年改为和平饭店南楼再度开放,现为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
-----
中山东一路20号:和平饭店北楼,原为华懋饭店大楼。建于1929年,公和洋行设计。此楼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出现的第一幢完全意义上的近现代建筑,属芝加哥学派哥特式建筑。由犹太商人沙逊出资建造,故又名“沙逊大厦”。大楼主体10层,局部13层,高77米,是当时远东地区第一高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被誉为“远东第一楼”。外形简洁明朗,立面以垂直线条处理,以花岗石贴面,腰线、檐部饰有花纹雕刻,东部金字塔式方锥形屋顶高达19米,配以绿色,渗透出古朴典雅之气。华懋饭店曾是上海滩最豪华的旅馆,1927年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就是在老华懋饭店的高级宴会厅“汇中厅”举行的订婚仪式。1945年12月,美国特使马歇尔将军来华,到上海也是下榻于此。这里还曾接待过司徒雷登和卓别林。1952年,上海市政府接管该楼,1956年改名为和平饭店。1965年外滩19号原汇中饭店并入后,分别称为和平饭店北楼和南楼。1992年世界饭店组织将和平饭店列为世界著名饭店,国内仅此一家获此殊荣。该楼现在还有多家金融机构入驻。




-----
中山东一路23号:现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建成于1937年,是外滩众多建筑中唯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也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主体17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楼外墙以平整的金山石镶贴,强调垂直线条和几何图案装饰。在西方建筑构架基础上大量采用中国建筑传统风格,如四方攒尖顶盖绿色琉璃瓦、檐部以中国古建筑斗拱装饰、栏杆和窗格的传统装饰、外立面的镂空窗框、入口处的高台阶等等,是中国元素糅合西方元素成功的近代摩天大楼。1941年,中国银行大楼成为汪精卫伪储备银行的营业场所,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归中央银行使用,直到1946年元旦,中国银行才迁入办公。


-----
中山东一路24号:原为横滨正金银行。公和洋行设计,柯尔公司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1923-1924年建造。新古典主义风格,主体六层,立面为三段式,中部设一对通贯四层的爱奥尼式巨柱;底部立面粗缝石砌,中、上部细缝;二层左右侧设阳台;中上部间檐口挑出;顶部女儿墙古希腊式装饰。局部采用日本的武士及菩萨雕像作为装饰。1945年后,该楼改作中央银行行址,大楼也易名为中央大楼。1949年后又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办公楼。1956年上海市纺织工业局迁入大楼办公。现为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

-----
中山东一路26号:原为扬子大楼(扬子水火保险公司,美商旗昌洋行1863年创办)。公和洋行设计,1918-1920年建造。新古典主义风格。主体七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纵向三段式,中上部间檐口凹凸,檐下饰有花环花卉石雕。立面分段比例同两侧建筑相协调。底层为平梁式入口;2层半圆形券窗;3-5层饰通贯壁柱,5层拱窗中部石柱分割;6层中部为爱奥尼式双柱柱廊;7层为罗马式交叉栏杆。1957年7月起由房管部门接管,现使用单位为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

-----
中山东一路27号:原为怡和洋行(1832年创办于广州,是英国最早进入中国的贸易商行)。马海洋行思九生设计,华商裕昌泰洋行承建,建成于1922年。复古主义派的建筑风格。主体原为五层,后来先后加建两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平面呈凹字形,西面凹进,朝东立面呈三段样式。3-5层中部和东北部分别有4根和2根科林斯式立柱;1-2层门窗为一体式半圆拱券,立面以粗狂大块花岗石贴面;东北部侧门采用文艺复兴式典型的小尺度构件,如罗马多立克式小柱子、小檐部和小半圆拱形窗等。1955年由上海市外贸局使用。现楼内有劳力士专卖店、罗斯福公馆等商家。


-----
中山东一路28号:原格林邮船大楼。公和洋行设计,建成于1922年。主体七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纵向三段式,属英国新古典文艺复兴风格。东入口处2根爱奥尼式柱,半圆形拱券雕饰。该楼阳台自成一体,东立面4、5层中间挑出阳台,南立面3、4层两侧和中间挑出封闭式阳台,东立面2层、6层均有阳台。7层上建有退台式塔楼。1868年,德资禅臣洋行购得这块土地,建造其在上海的第二幢楼房。一战中,德国战败,该地被英资怡泰公司(格林邮船公司)收购,随即改建为7层大楼,又名蓝烟囱轮船公司大楼、怡泰大楼。建国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文广集团曾先后在此办公。现在是央行上海清算所。



-----
中山东一路29号:原为东方汇理银行。通和洋行设计,华商怀盛营造厂施工,1914年建成使用。是外滩万国建筑群中唯一一幢由法国人出资建造的大楼,总高21.6,米,但只有三层,平均层高达7米以上,是外滩建筑中平均层高之首。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风格为带有法国情调的巴洛克古典主义建筑风格,雕刻精美。建筑外墙用长方形石块叠砌,勾勒出平整的线条,显得匀称与厚实。纵向三段式,立面丰富,有2-3层的两根爱奥尼式大立柱,门廊的爱奥尼式小立柱和窗户的柱式装饰,窗楣有半圆拱形、扁拱形、平直形,2层阳台和女儿墙为罗马式瓶式栏杆,正门是巴洛克式门廊,深穹顶,断山花装饰。解放后,东方汇理停业。1956年,大楼被上海市房管局接管,改名为东方大楼,曾由上海市公安局交通处使用。现为光大银行上海分行。
-----
外白渡桥,此行终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