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路萦回九龙脊 水光翻动五湖天
——苏东坡的无锡旅情
无锡自古物华天宝,钟灵毓秀,江南第一山的苍翠,天下第二泉的灵秀,阳羡雪芽的清香,赢得无数文人雅士的青睐。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三临无锡,对无锡美景赞叹不已,流连忘返,并于晚年卜居宜兴。
嘉祐二年(1057年)正月,苏东坡进士及第,与他同年及第有宜兴的蒋颍叔(之奇)和单锡(后成为其外甥女婿),在琼林宴上苏东坡从他们的介绍中,了解到了无锡优美的风光,他被江南的秀丽风景迷住了。在酒酣之后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鸡黍之约”,可从苏东坡的《次韵蒋颖叔》中看出:“琼林花草问前语,罨画溪山指后期。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并在诗后写到“蒋诗,记及第时琼林宴,坐中所言,且约同卜居阳羡”,然而,苏东坡此时年轻气盛、踌躇满志、有着“至君尧舜”的理想,正想大展宏图,并无归隐山林之意。但苏东坡已对二泉仰慕已久,情有独钟,在《至秀州赠钱端公安道兼既寄其弟惠山山人》中写道“毗陵高山锡为骨,陆子遗味泉冰齿。”常州古称毗陵,北宋时无锡属常州管辖,故云。
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苏东坡出任杭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以诗向当时的无锡知县焦千之索取惠山泉水:“故人怜我病,蒻笼寄新馥。欠伸北窗下,昼睡美方熟。精品厌凡泉,愿子致一斛。”(《求焦千之惠山泉诗》)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受转运使之命赴常、润、苏、秀等州赈饥救灾,次年(1074年)五月到锡,完成赈灾任务后,他应好友蒋之奇、单锡等的邀请,畅游惠山及宜兴。苏东坡登上惠山极目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心情倍感舒畅,随即挥毫写下了《惠山谒钱道人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踏遍江南南岸上,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二泉景区内还有据此诗意写的楹联:“试第二泉,且对明亭暗窦;携小团月,分尝山茗溪茶。”
其中“小团月”是指北宋极为珍贵的贡茶“龙凤团茶”,分“大龙团”和“小龙团”。但笔者更加欣赏颈联,建议有关部门请书法名家制成楹联,悬挂在锡惠名胜区正门两侧,以飨游客。东坡曾漫步在无锡乡间小道,看到了美丽的田园风光“分畦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牙。”(《无锡道中赋水车》)“惠山泉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群山苍翠、溪水清澈的美景,简朴淳厚的民风,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优美的田园风光中。苏东坡依稀想到了无锡正是他将来躬耕退隐的归宿,便与蒋颍叔同赴宜兴勘察田地。
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东坡改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在湖期间因怀念惠山,遂邀秦少游等故地重游,在《游惠山》的序中有如下描述:“余昔为钱塘倅,往来无锡,未尝不至惠山。既去五年,复为湖州,与高邮秦太虚杭僧参寥同至,览唐处士王武陵宝群、朱宿所赋诗,爱其语清简,萧然有出尘之姿,追用其韵,各赋三首”。东坡此时已过不惑之年,双鬓已染秋霜,“梦里五年过,觉来双鬓苍。还将尘世足,一步漪澜堂”。漪澜堂始建于宋代,原名真赏亭,明英宗时重建,取东坡诗意改名漪澜堂,沿用至今。这次冒雨游惠山,虽然不能极目远眺,但如黛的山峦在细雨中朦朦胧胧又别具风味,“薄云不遮山,疏雨不湿人。萧萧松径滑,策策芒鞋新”。为了驱散身上的寒气,便在竹炉山房用二泉水烹茶,品茶参道,共叙友谊。“敲火发山泉,烹茶避林樾。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紫盏即紫砂壶,配上二泉水当然是色味俱佳,若有阳羡雪芽,那就更绝了。东坡又想起了宜兴“山秀芙蓉,溪明罨画”(《临江仙》)的美景,又想起了卜居宜兴的“鸡黍之约”,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几个月后,但他却因一桩千古冤案“乌台诗案”身陷囹圄,后经朝野重臣多方营救,终释放出狱,谪贬黄州。谪居黄州期间生活比较凄苦,不时回想起在无锡的美好时光。在苏东坡与秦少游、腾达道等人的书信中,曾屡次提到买田宜兴,颐养天年之计,从其词作中也可见一斑,“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菩萨蛮》),“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浣溪沙》)苏东坡在宜兴买田的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大约在1074~1084年之间。
元丰七年(1084年)三月,苏东坡奉命移居汝州,八月抵达金陵,数谒王安石,然后过江继续北上。十月在赴汝州途中写下了千古名贴《楚颂帖》:“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王逸少云:‘我卒当乐死。’殆非虚言。吾性好种植,能手自接果木,好栽橘,阳羡在洞庭上,柑橘栽之易得,当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屈原作橘颂,吾园若成,当作一亭,名之曰‘楚颂’。元丰七年十月二日轼书。”经过这次政治上打击和仕途挫折后,苏东坡已萌生归隐之意。“归去来兮,吾归何处?”故乡眉山又太远了,既无田产,也无亲人;汝州离开封太近了,不能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都不是理想的终老之地。随后就想到了无锡宜兴,那里有单锡、蒋之奇,滕达道等亲友,而且风景如画、气候宜人、民风淳朴、又有田产。翌年(1085年)正月苏轼上表,乞居常州,在《乞常州居住表》写道:“今虽已至泗州,而赀用罄竭,去汝尚远,难于陆行。无屋可居,无田可食,二十余口,不知所归,饥寒之忧,近在朝夕。与其强颜忍耻,干求于众人;不若归命投诚,控告于君父。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许于常州居住”。宋神宗对其上表处理得很及时,但在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北宋,接到诏旨已是二月,船已到南都(今河南商丘),于是他立即调转船头南下常州,欣喜若狂,随即写填《满庭芳》一首“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清溪”指宜兴荆溪,“嵯峨”指宜兴君山,“无底”写溪之深,“千仞”状山之高,两相辉映写出宜兴山河的壮美。
元丰八年(1085年)五月二十二日苏东坡率全家抵达常州贬所,几天后,便携全家卜居宜兴。在宜期间,效仿陶渊明退隐田园,躬耕自给,品茶饮酒、设计茶壶、吟诗赋词、讲学授道、探亲访友忙得不亦乐乎。“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东坡非常讲究品茶,有“饮茶三绝”论,即茶美、水美、壶美,觉得惟无锡三美俱并。“雪芽为我求阳羡;
乳水君应饷惠泉。”(《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云》)此联由曾可述所篆制成楹联悬挂在漪澜堂前,名茶、名泉、名联、名胜可谓相得益彰。苏东坡发现当时宜兴的紫砂壶缺乏人文气息,就亲手设计了一款提梁式紫砂壶,上题“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铭文。后人将这种款式的紫砂壶称之为“东坡壶”或“东坡提梁壶”。茶余饭后东坡登上峰峦如黛的独山,远眺太湖,遥想道故乡的峨眉山,觉得眼前的这座山有点似曾相识,由衷地发出“此山似蜀”的感叹。宜兴人为了纪念他就将独山改为蜀山,并在其讲学处建造了“似蜀堂”,
明天顺年间宜兴籍工部侍郎沈晖请县令重建,改名“东坡书院”,2002年,丁蜀镇政府重新修缮东坡书院。现存
“讲堂”、“似蜀堂”、“东坡买田处”三块匾额。苏东坡在宜兴时,曾到其学生邵民瞻家中做客,并取其《满庭芳》词中“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之意,亲题“天远堂”匾额。还亲手种植西府海棠一株,这株海棠虽经历了920余年风雨,每年四月花开时节,海棠吐丝,繁花似锦,甚莳是壮观。现已辟为“海棠园”,有布衣草圣林散之所题
“海棠无恙”之匾。苏东坡在宜期间的生活,无疑是其生命中最闲适的时光。好景不常,这年六月朝廷又起用苏东坡,并委以重任。壮志未酬的他只能无奈告别宜兴,启程赴任去了。
苏东坡的仕途仍然是充满坎坷,几经沉浮,起先比较平安地做了六七年京官和地方官,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后,灾祸便接二连三地降到苏东坡身上。他连连被贬,从定州(今河北正定)到英州(今广东英德),再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又到儋州(今海南儋州)愈贬愈远愈荒凉。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渐起复苏东坡等元祐诸臣。十一月得旨复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允许他在外州军任便居住。绍圣元年(1094)年三月在汝州与子由别,子由分俸七千给苏迈,东坡谴“迈将家大半就食阳羡”;六月在当涂,又谴苏迨将本人及苏过两房,归宜兴从迈为居;独携幼子过与侍妾朝云赴岭南。绍圣二年(1095年)谪贬惠州期间,东坡寄有诗云:“寄语阳羡儿,并语长头弟,门户各努力,先期毕租税”(《正月二十四日与儿子过赖仙芝玉原秀才僧昙颖行全道士和宗一同游罗浮道院及栖禅精舍过作诗和其韵寄迈迨》)绍圣四年(1097年)苏迈知韶州仁化县,将自己和苏过两房家眷搬至惠州,苏迨一家仍留居于宜兴。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二月徽宗听政,新党得势,元祐诸臣又遭排击,苏东坡决定到宜兴居住,六月十五日到常州。但在金陵时东坡不幸染病,抵达常州后病情加剧,不便继续赶路,终未到宜兴寓所。七月二十八日,病逝于常州城内顾塘桥畔孙氏馆(即今藤花馆,在常州市延陵西路前北岸85-90号)。一代文豪苏东坡已走了900多年了,留给无锡的不仅是天远堂前仍然飘香的海棠,更重要的是留给我们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据统计东坡一生写下了许多与无锡相关的作品,其中含:诗46首、词4首、书信20封、表4篇、帖2幅,共计76篇。让我们用东坡壶沏一杯阳羡雪芽,在茶香与书香中仔细品味东坡作品的韵味吧!笔者赋诗一首,以悼苏子:“东坡从此逝,二泉失良朋。惟有蜀海棠,依旧笑春风”。
参考文献:
邓立勋编校,《苏东坡全集》,黄山书社出版发行,1997年1月1版;
王思宇主编,《苏轼词赏析集》,巴蜀书社出版发行,1996年8月2版;
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1986年1月2版。
后记:突然想起今天是东坡的逝世纪念日,拿一篇10多年的旧文出来充数纪念一下,那时还未沉迷于网络,尚能静下来看书,又极迷东坡,故有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