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日心得2022.6.24

(2022-06-24 00:50:01)
标签:

读经心得

分类: 每日心得

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庄严。如说修行,汝自当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

法藏比丘已经发愿了(已发无上正觉之心),接下来他的导师世间自在王佛告诉他三个“汝”,“汝自思惟”、“汝自当知”、“汝应自摄”。那么我们会“思惟”,也就是会“善思惟”了吗?,我们已“当知”,也就是能“入佛知见”了吗?我们能“自摄”,也就是开始修“具足行愿”了吗?

这品经文中,讲师徒二人之间的一问一答。我们真想成佛吗?那么法藏比丘的每一问,都是在代我们,世间自在王佛的每一答,都是在对我们作答。

法藏白言:思议宏深,非我境界。惟愿如来应正遍知,广演诸佛无量妙刹。若我得闻,如是等法,思惟修习,誓满所愿。

这是法藏比丘在此经中的第三次开口讲话。法藏比丘是未来的“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他在因地的一言一行,都在为我们做示范。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品经文中用的都是“惟”,而非“维”。世法常思维(思辨),佛法是微妙法,故常“思惟”,善思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用的“思”,也是“思惟”的意思。“思惟”即是专注于“一”,即是放下万缘,心无旁骛,提起观照。观是内观当下的起心动念,照是外照唯心所现之一切万法。

为什么很多人修行很刻苦,但就是进步很慢,就是因为这个心不清净,总是乱糟糟的。他不会观,观不到每个当下的起心动念处,更不明了“一切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我今天听老法师讲《大经科注2014》(359集)说到,为什么有些人,他一参禅入定就能开悟,而有些人入定十天半个月(定功很厉害),出定之后还是没有开悟?答案是,前者心中没有所知障和烦恼障,是放下万缘之后入定,因定生慧;而后者心中所知障和烦恼障太多,心里就是放不下啊!什么是“慧”?从字义上就能看出来,那个“心”上有一把“笤帚”,是告诉我们那个“心”是清净无染的心,清净无染的心生慧,智慧福德“双‘丰’收”。我们学佛的方向,不是奔着“定”去的(焦芽败种),而是奔着“慧”去的(得无碍慧)。

我们生活在世间,还有哪些东西还没有放下,我们自己要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否则一口气没有上来,真的就会耽误我们此生“了生死,出三界,往生极乐净土”的大事的。

“看破”与“放下”哪个更重要?对于我们这些净土学人,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同修们来讲,放下比看破重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便是放不下,又能怎样?那些放不下的人、事、物终究都将归于无,都是一场空,毕竟空。

那么三个“汝”也是空吗?这个问题问得好!上面说的是世间一切万法,都是一场空,这三个“汝”是帮助我们放下世间一切万法的“法药”,当我们已经把世间一切万法都彻底放下了,这“法药”也就可以放下了,是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