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概述
(2013-10-07 09:26:31)
标签:
儒家道家佛家文化 |
分类: 杂文 |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概述
(内容摘录网络,小林整理)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儒家指由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儒家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二、分述
(一)儒家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
•
•
•
•
•
•
•
•
“道”到底是指什么呢?从文字学的意义上来说,道即是我们所说的道路。而道家作为一个思想文化流派,其核心范畴“道”,显然不是这种文字学上的意义所能解释的。一般说来,道家的“道”具有下列几方面的意义: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㈡道自然而无为。㈢道无形而实存。㈣道具有普遍性,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讲的是做人的哲学,为什么这么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我们的智慧,赋予了我们“参赞天地之化育”的能力。但凡盛世景象,当权者无一不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功成、名遂、身退,天下之道也,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道家的《道德经》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可以说这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的一神论及创世论不谋而合。神这一观念往往被人们人格化。基督教认为:神既有人格的一面,也更有超人格的一面,神并非有限的人格所能限定,他是无限的。所以,《圣经·约翰福音》指出“道就是神”,可以理解为,它肯定了道家的道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是同一位造物者。上帝(道)是唯一的,不可能在中国有一位,在西方有另一位。基督教认为天使和人的灵魂都不是神,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他们是被造者。道家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所以有道家和道教
道教把许多古代圣人当作神崇敬,并且向往人能够长生不老。这种在人当中寻找神的思想和追求永生的思想是有价值的,但只有耶稣才是神借着童女怀孕降生成为人,他既是神,又是人。他通过受难,流血,复活,拯救人类,也证明了他的神性。人相信他,就可以得救,得永生,与神和好,成为神的儿女。其他任何人都只是人而不是神,是被造者,而不是造物者。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救世主。《道德经》第78章指出:“是以圣人云:受国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三)佛教
佛教创立于古印度,汉朝时期开始传入中国,隋唐时期昌盛。成长为中国国教,并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释伽牟尼(前563——前483))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代。
早期的佛教,又称小乘教,主张学习戒、定、“三学”,以期达到自我解脱、证得罗汉果。
后来出现大乘教,主张兼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既求自我解脱,又能 “普渡众生”,以期证得菩萨果乃至佛果。因此,大乘教要求菩萨行者必须立普渡众生之愿,发大慈大悲之心,认为“众生平等”,“一切众生是我父母”……
佛教的基本教义1.苦(包括苦苦、坏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和爱离别苦) 2.空(无常、无我)
(1) 苦苦──包括四个型态的苦的现象,那是人人都知道的:生、老、病、死。以现在人的知识判断,婴儿初生之时,尚无知觉意识的作用,应该是不知道苦或不苦的,所以这个生字,是指出生这个事实而言,由于生而为人,便因他有了身体而注定了必将会病、会老、会死的前程。有的人未老即死,或者终其身不知病为何物,但他不能不死。所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原因即在对于死亡所感到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痛苦所致。年轻的人,体魄特别强壮的人,比较不容易接受宗教信仰,原因即在于他们对 于苦的感受不太强烈。
(2) 坏苦──有人反对佛教主张的「人生在世,有受皆苦」的说法,他们认为,人生虽有痛苦的遭遇,但也同样有欢乐的场合,譬如「久旱逢甘霖,他乡遇 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乃是人生的赏心乐事。对于这一点,佛教并未忽略,佛教却想进一步地为你指出:天下没有不谢的花朵,人间亦无不散的筵席。若从世间相的生起、完成、变异而复归于消失的这个事实来考察,虽有偶然的美景良辰,它的结局则终归于消失。所以有些人在没有成功之前,吃尽千辛万苦,到达成功之际,又会患得患失,尚未引退之前,便已忧虑到,退休之后的下一步应该如何走法的问题。总之,世相是经常变迁的,不可能让你抓住一样使你觉得绝对可靠的东西。
(3) 求不得苦──我们常常听到人们,在受到挫折之时,会以「天下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这句话来宽慰他们自己。生在世间,不可能一无所求,最基本的,是求食物、求衣著、求异性。其次若有余力,则求名望、求财富、求权势。一个人的能力越大,他的欲望也越高。有些人不为他们自己求任何东西,却又不能不为他人的利益而求。事实上,有求必应的,在世间上是不多的,当在你求得之先,必已付出了相等的代价。
(4) 怨憎会苦──在人世间,往往是好景不常,而又冤家路窄的事很多,你所喜欢的事物,很难保全不变,你所厌恶的事物,又偏偏常常在你的生活中出现。
(5) 爱别离苦──不论是父母骨肉、夫妻眷属、亲密的朋友,生离和死别,乃是最能使人断肠的苦事。有的人,你爱得他好苦,他却并不爱你;有的人虽然相爱,却有不得不分离的情况发生;有的人虽然终身相守,却不能避免死亡的有先有后。
以上五种苦相,即是我们的人间相,因为我们的身心,是过去世的行为留下来的结果,佛教称之为苦因与苦果。如不及时中止,因果的循环,便无了期。中止苦因的方法,便是修行,此到下一次再讲。
佛教被称为空门,故在香港,有些赌钱的人,就怕早上在街头遇到尼姑,他们迷信,空门中的光头,会使他们输得既空又光。其实,佛教的空,根本不是那个意思。如果不懂佛教所讲「因缘」二字的道理,你就无法懂得佛教所讲的「空」是什么意思。所谓「因缘」,是指世间事物的形成和毁灭,均有它的因素,佛教称这种因素为「因」,又将这种因素与因素之间所发生的关系,称为「缘」。正由于一切的事物和现象,无一不是集合了许多的因素而完成的,如把各种因素分解开来,任何一种特定事物和现象,均不可能存在。佛教,要人去除烦恼的方法,首先使你明白世间的事物,无一不是暂时由各种不同的因素集合而成的幻象,这些幻象,使你幻觉它们的存在,其实,除了因素,并没有事物,因素在变,事物也在不断变化。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致于对称心的事物起贪心,对不满的事物起怨恨了。可见,佛教所讲的「空」字,并不是一切都没有的意思,而是要你在努力促成其事之后,不要把它摆在心里,那是去除烦恼的最好方法。因此,由「空」的意义的说明,也必须了解,它会告诉我们如下的两种意义:
(1) 无常──一切事物的现象,既都是暂时的各种因素的聚和散的活动,只要因素的位置和形状有变动,事物的聚和散的活动,也就跟著变动,佛教把这种聚散活动的相状,分为「生、住、异、灭」的四种形态。这四种形态,从来不停留,所以是无常而不永恒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