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沙丘城遗址(节选自《云峰灵光》)
(2014-11-23 19:48:07)
标签:
文化 |
商代沙丘城遗址
商沙丘城遗址西南距莱州市区10公里。
来到平里店镇石柱栏姜家村西南,放眼望去,除了散落的村庄便是无际的原野。一方农田连着一方农田,春绿秋黄。既没有什么奇山大川,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人文景观。游人到此,却需要一点耐心。你可以静静地缓步而行,到靠近村庄的地方转一转,说不定已经踏在了一段古城墙的旧址上。可不要以为只是一些夯实了的土墙基或者残砖碎石,其实,它比北京八达岭长城垛口上的砖还要早着1000多年。
商部落王契传至10代孙相土时,势力向东发展到了整个渤海,畜牧业最为发达。沙丘这地方处在东海边陲,人烟稀少而水草丰茂,自然而然地就被圈成了牧马场。后来,马户逐渐的多了起来,马贩子们也开始在这里云集。纣承袭了部落王后,下令在沙丘平地筑台,建起了一座周长约3公里的城堡,沙丘的后边也就缀上了一个“城”字。潮起潮落,君王们走马灯似地不断变更着,直到春秋时期,沙丘城归进了齐国的领地,却还是牧马人和马的家园。但是,不久以后,沙丘这个名字却叫响了。因为,来自秦国的九方皋从这里相走了一匹千里马。“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农夫出身的相马专家在相马时表现出来的这种观察事物注重本质的精神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后来被战国的列御寇详详细细地录入了《列子》。再后来,又被汉朝的淮南王刘安和他的门客写进了《淮南鸿烈》一书,成了千古传颂的经典。
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已经很难体会到马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了。在古代,农耕所需畜力自不必说,马之重要,在于它是交通和通讯工具,还在于它的军事价值。像当今世界许多有钱有势的人爱好名车一样,春秋时期各国的君主大都爱马,秦穆公就是其中的一位,不但饲养着从各地精选来的宝马,还宦养着像伯乐这样的相马专家。
有一天,秦穆公对伯乐说,先生的年岁高了,子孙中有善相马的吗?伯乐回答说,骏马可以从它的形象体貌上观察出来。千里马的素质在形貌上的表现比较模糊,看不出有什么特征,这种马超世绝尘,速度之快连足迹都难以寻觅和查验。臣的子孙辈们才智低下,他们能识骏马,却识不出千里马。臣有位一起担过柴禾蔬菜的朋友,叫九方皋,相马的眼力不在臣以下,大王您不想见见他吗?
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他去找千里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了,向穆公禀报说,千里马找着了,在齐国的沙丘。穆公问道,是什么样子的马?九方皋回答说,黄色的骒马。穆公派人到沙丘带马,马没牵回来的时候,信使先报了信儿回来,说是一匹黑色的儿马。
穆公当然很不高兴,把伯乐召来批评说,先生错了,先生给我荐来的这个叫九方皋的相马人,不是瞎子便是白痴,他连马的颜色和公母都辨不清,又怎能知道马的优劣呢?伯乐听罢,颇为感叹,说,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这正是他高出臣不止千万倍的表现啊!九方皋这样观察事物,是一般人不具备的独特的灵性,他追求马的内在素质而不顾及其外相;注意需要注意的,不在意不必注意的;观察必须观察的,而忽略那些不必观察的。只有像九方皋这样去相马,才能使真正的千里马显世领风啊。
马牵回来了,果然是一匹出类拔萃的千里马。
大约过了1350多年,唐朝出了个“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不知从谁那儿听说或是从什么典籍上发现了有关九方皋和沙丘文字,突然心血来潮,决定到沙丘一游。诗人李白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了莱州府治辖的沙丘城。城堡倒还有一座城堡,可是,由于安史之乱,连年战争造成了民间百姓的极度贫困,城里城外到处都是破败的景象,站在沙丘城下举目四野,哪里还能见得着马群驰骋的影子?夜深了,下榻在马车店里的诗人一边饮着薯干酿造的烧酒,一边听着窗外的瑟瑟秋风,联想到朝廷腐败,蕃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现实,正当一腔悲愤无处发泄,忽然记起了远在成都的杜甫。于是,他立刻研墨泡笔,铺开纸张,以《沙丘城下寄杜甫》为题,向远方的挚友倾诉了淤积在胸中的苦闷之情。歌曰: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李白离开沙丘约800年之后,明朝一位叫孙镇的诗人也慕名而至。这时候,城堡已经不存在了,沙丘又恢复了沙丘的自然貌相。面对着荒沙水泊和丛生的野草,一首充满了无限感慨之情的《沙丘怀古》诗便脱口而出:
神马一千里,不独渥洼池。
尘沙埋龙鳞,世眼多见遗。
岂不及飞黄,天寒常苦饥。
惨淡无光晶,酸悲鸣向谁?
秦公怀远志,求马於天涯。
伯乐再拜言,齐中诚有之。
遂命九方皋,日夜以东驰。
来至沙丘城,牝黄何权奇?
青丝为络头,黄金为衔羁。
暮宿君下厩,朝登君丹墀。
秦公长太息,何为牡而骊。
不在牝与牡,所贵得天机。
良材蒙宠顾,一旦天下知。
寄谢周天子,八骏安能追?
孙镇同样是现实主义的诗人,虽然口称要“寄谢周天子”,实际上完全撇开了时局,只论相马这件事,对九方皋极尽颂扬之词。“不在牝与牡,所得贵天机”一句,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九方皋的崇拜与敬仰。今天,无论你是企业家、社会学家、政治家,还是普通百姓,如果能到沙丘故城的遗址前站一站,看一看,想一想,必定会有所感受。启示之深,或许是一般旅游景观和繁华闹市所不能及的。
节选自《云峰灵光》2001年稿
《莱州文史》选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