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周云评论
周云评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49,652
  • 关注人气:6,4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治城市病需社会建设的药方

(2011-12-13 10:30:24)
标签:

乐业

《羊城晚报》

城市病

高楼大厦

保障性住房

杂谈

分类: 2011一心一意

  身居城市,却越来越感觉到城市的陌生和疏远,这不是大隐隐于市的超脱,而是城市越来越不宜居使然。每当看到熟悉和亲切的老建筑荡然无存,代之以雄伟却又冷冰冰的高楼大厦;每当踯躅于宏大体育场馆之外,却因昂贵的收费望而却步;每当面对滚滚人潮,却无处觅得一二知己倾心交谈,总会产生何处是家园的感慨。是啊,城市越来越变成一个谋生的场所,而不是安身立命的家园。人们开始追问:这到底是属于谁的城市?当越来越多的人如此诘问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个城市生病了。

  对于这些城市病,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有十分精到的概括和批评。近日,他在全省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工作会议上,对当前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概括了三点:建筑洋了,特色没了:有的城市把扩大规模摆在首位,却忽视了人文社会和生态环境,忽视了城市内涵的东西,结果造成了视觉污染、特色缺失;城市大了,空间小了:楼越建越高,但蚁族和蜗居族却越来越多,城市活动空间也越来越少;人口多了,交往少了:现代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

  其实关于城市病根由的答案,就在人们关于城市是谁的城市的问题中。也就是说,在近些年的城市发展中,政府高度主导,资本强力参与,市民集体失语,造就了今天城市之种种怪现状。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升斗小民,没有人会太在意城市有多少风格或洋或古的所谓“标志性建筑”,而更关注城市历史风貌的传承。因为只有在这种传承中,市民才能找到归属感,才会对城市产生深深的认同。但他们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无力参与,于是城市建设就变成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游戏。大拆大建中,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荡然无存,于是“建筑洋了,特色没了”。而市民居住、体育、娱乐空间日益逼仄,则是拜政府与资本“共谋”所赐。土地,只有变成高楼大厦,才能够令政府和资本的利益最大化。而土地变身绿地、场馆、保障性住房的方案,对于市民是最大的利好,却因为政府和资本无利可图而往往被束之高阁。于是“城市大了,空间小了”。而“人口多了,交往少了”,则与市民的“碎片化生存”不无关系。除了谋生的单位,越来越多的市民已经不属于任何形式的“组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出于共同的利益、兴趣等动因。没有富于凝聚力的纽带与平台,市民又能通过何途径实现与他人的交往呢?正如汪洋书记所说:“城市人口缺乏必要组织和活动安排。”

  医治这些城市病,社会建设应该是一味对症的药剂。社会建设,首先意味着城市发展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重心的转移。城市发展,不再是为了追求枯燥无味的GDP数据,追求“高大全”的城市形象,而是要建立良性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乐业、利生、安心,各有所获,各得其乐。城市的发展,就是为了让市民的平常生活充满安乐。而社会建设的成败,又系于社会参与。也就是说,市民和社会组织必须参与社会建设。具体就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而言,市民要有参与权、监督权和话事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建设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的正确方向,当下城市发展的种种弊病,方可以消除于无形。

 

本文发表于2011年12月9日《羊城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