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章感悟
(2015-09-06 18:47:00)
标签:
育儿 |
分类: 道德经学习 |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道德经的道章里老子一直在从各个角度传达他对道的感受。在第四章里老子从道的功用这一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下道家智慧的历害之处,道的功用是如此的高妙,让我们对道的理解更加落在实处。不过没有明师的点拨,还是无法明白短短的几个字如何能传达出这么丰富的信息。
一、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盅(zhōng)本义是没有把的杯子,道就好像一个空杯子,还有一种平淡、空灵的状态。这个杯子还很好用,这个用一方面是怎么装也装不满,一方面是怎么倒也倒不完。因为这个道是可以去感知的,但是要表达给别人明白可就很费劲了,这里老子直接采用使用上的特点,将道的神奇功用展现给我们,这样容易以心感心,传达出老子心中的感觉。
我感受这个“道”的运用太神奇了,怎么也装不满,这里有何等洪大的空间,有无限的提升空间,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有无限的提升境界,越加深入与道越相合。合道,得道之后,可以变化无穷,怎么用也用不完,这又是何等的富足。就象内家拳的学习,以有形有招入,体道合道,以无形无招出。一人化千人,一招化万招,如果做不到则是没有体会到武之道。在新教育上也是如此,新教育是用心的教育,明白教育基本之道,只能去帮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如何教其心,育其身呢?有引导,又不能成为限制强制,以顺孩子天性随机而动。孩子做什么事入神时,就让他做吧,转一圈再来回来,如果审视原定计划并没有什么问题,而且是有必要的,可以接着再来。这样也算是顺孩子天性而行吧。努力想做到的是顺孩子的发展规律,加以助力,而不是因计划阻挡了孩子的自然发展。还要不去提供消弱孩子能力的帮助。明基本教育之道,以心化种种之法,不会化就努力感悟。教育有阴有阳,有要求、引导、妥协、放开、坚持、承担后果,自我审视等随机而行。不急、不燥接受现实,心存感恩,润物花开,层层递进。金融之道,也是如此,明了金融之道,就像有一张银行卡,怎么刷也刷不完。要想有这个功用,必须要明了金融的本质,以及人体所需要的生存的本质。体道悟道能有这么好的效果和功用,可以幸福、富足自己的人生,难道还能视之不见吗?
“渊呵,似万物之宗。”渊就是深,很深,“道”是很深奥,深不可测的一种状态,他是所有万物的祖宗,万物产生的源头一样。“湛兮,似或存。”湛跟渊是一样的,也是深,深湛的意思,也是深的意思。好象有,又好象没有,一种若有若无的状态。最后一句话,“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他是谁产生的,但是他的存在,好象是一切事物的祖先。“象帝之先”,他好象是在天地之前就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他是一切是事物的开始。虽然不知是誰之子,不知到是谁产生他的,但说起来仿佛产生一切之前,他就存在。
上面这些都是在描述道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实在微妙,确实用语言难以表达。可惜不能象深夜加油站里的苏格拉底用思维传感,这样可能更准确传达出老子的感受。但是在打坐入定寂兮渺兮的瞬间是可以去感受这种生命本质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可以夸越时间和空间的,难怪古之修道之人讲究打坐入静。在这种状态下,人更能够释放无形的触感,去感知天地万物更多的信息。我们大家被局限在当时当下太久五官也是处于麻木之中,实在难以感受到更多的信息,但往往失明之人可以听见更多,也是因为只能更加专注于听觉所促成的。但内家高手或修练高人却能达到更敏锐,不是一般人可比。
二、道家智慧现实中的功用。
之前老子讲了这一大堆玄之又玄,让我们能感知多少算多少,但不是拿来做摆设的,一定会在实际的现实中帮助我们生活幸福。所以又换了一种说法描述,道实是在高妙,可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还是在描述道的功用,他可以无形幻化达成这些状态。清一老师讲过“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是术的运用不应放在道章而应该放到德章里,但是我看到德章里写的是“知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一个是和其光,一个是知其光,仔细感受一下,表达的意思并不一样。和其光,道可以用在庙堂之上,显耀之地,也可以用在市井之内尘世之中,可以挫掉其锐利之处,也可以解决争纷。而“知其光”,道怎么去知谁呢?只有学道之人,去知。所以德章里才写的是“知其光,同其尘”。道太难言说了,德章前几章都是从各个侧面,描述道的状态,以便传达出道的整体状态,而从道可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种功能性角度的描述放在道章里也是合理的,可以让我们对道有了更加直观的印象。
不过清一老师一直都在提示我们,道德经里处处都在体现,阴阳合一的智慧。“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不但是状态的描述,同样也是一种历害的术用,在这里通过老师的讲解,看到道家智慧有如依天之利露出一角。不管是国事还是小事,只有先挫其锐,才能坐下来拿出方案解其纷,大家退一步和其光——晓之以理,同其尘——动之以利,互相妥协合作最后解决问题。但是如何能挫锐,如何拿出解决方案,如何妥协合作,这都是需要磨练的本事,我估计在德章里还会展开说明。
解说里老师在不断的提示阴阳合一,无分别心, 让我眼前有了一个图象,太极图的阴阳鱼并不是黑白如此明显分界的,互相也在融合综合,黑白也是混合在一起的,而且任何一个点又是一个阴阳的平衡之处。整体是一个平衡之态,不断运转转化。往上阴阳一起可以归于无极寂静,归于物质的本真。往下则不断分崩离析,不断分裂和演化,最后四大风化。本身事物那有如此黑白分明的界限,你认为的可恨之处,也许是别人认为的可爱之处。你今天认为的可爱之处,变化时间后,明天你可能认为不那么可爱,都是所处角度位置的不同所至。我们以求实的心态,不断知行合一向上转化,最后返回真正的自我(成为最好的我),是不是就人生圆满了呢?
三、两点个人所悟
一直有人说学道德经,要先学德章,再学道章。学道德经的目的,就是真正悟道得道吧,这个最终目的大家应该没有意见。是先学德章,再悟道。还是一开始就学道章直接去悟,随后再学德章两相参照最后达到悟道,两条道路其实我觉得都可以。但是有一点德章讲的是道家智慧的具体用法和术类的东西,如果不在道上用,很可能害人害已,在道上怎么用都没事。就像一个走道还不稳的小孩拿一把依天剑乱舞,这不让人捏一把冷汗吗?也许学道章一开始,你并不能明了宇宙、人生终极之道。至少了解了常识之道,能够明了眼下的所行之道,能走道稳些了,这样走偏的机率可能会小些。
陈丹青在新加坡做演讲时,提到一个担忧,大意是学习传统文化和汉字虽然可以保留祖宗的文化但可能不能与世界接轨国家逐渐落后,全盘接受西方文明可能成为强国但传统文化丢失,又成了一个没有心灵归依的人。在学习真正的道家智慧中,感到这根本不是问题,真正的道家文化是求真求实、灵动变化的,有着无限的变化和可能性,完全没有陈规陋习,迂腐之气。他是“和其光,同其尘”的,可以用于各种阶层和环境。他是“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超越时空可以用于古代也可以用于现代的。所以学习真正的道家文化我们才能迅速提升能力,才可能跻身世界精英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