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些影友一直在问我什么时候出新电影,当然这应该是指的带有凌弘影视色彩的电影。
刚刚获奖的两部微电影《情牵油海比翼飞》和《青春的诺言》的编剧、导演、主摄和后期制作都是我一个人,这无疑也是属于“野墨作品”之列的了。只是这两部电影是为单位参加油田青年微电影大赛量身定做的,并没有走野墨以往影片中固有的冷幽默风格,而是在主旋律正剧的特点上做了有益的尝试。
现在手里筹拍的新影片有三个,而且是三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能驾驭多种多样的风格,正是野墨多年实践的功底所在。有些人可能是把微电影当做生意在做,我是真正把电影当作生命中的文化在做。为此,我的方向就是把电影拍得越来越有电影感,越来越靠近院线的风格,而不是追着蝇头小利做利润的奴隶。从我想拍电影的那一天起,我就一直梦想拍出一部标准长度的电影,而不是现在让许多人跃跃欲试的微电影。这个想法一直不曾改变。目前我已拍出来
22
部凌弘影视拥有版权的原创电影(不包括版权归客户的婚礼微电影),其中三分之一是30分钟以上的,包括2009年被本地媒体广泛宣传报导的《惹事儿的巧克力》,这是我当年想逐步把电影往长拍所做的第一次努力。
2013年下半年给单位拍的两部电影其实也不是微电影,因为《情牵油海比翼飞》和《青春的诺言》的完整版分别是31分钟和27分钟,仅仅是因为大赛要求提交作品长度不能超过15分钟,所以,就又分别剪出了不超15分钟的精剪版。
“编导摄做”一部30分钟的电影,我已经很有经验,现在潜在的想法是向第二阶段努力,就是努力拍一部45-60分钟的电影。但是问题又出现了,就是目前业余演员的理解、感悟和表现能力,还有耐心,有点儿驾驭不了这么丰富多变的内容。拍30分钟题材的影片就经常出现演职人员跟不上点儿的情况。业余演员队伍在表演学习上的不太上进的现状减缓了我拍出“标准长度电影”的进程。
有人马上会说,你找专业演员来给你演。这话没错,问题是专业演员要片酬,我没钱,想找人投点儿小资,大庆有钱人好像又不热衷这个。这就是文化氛围问题了。
从我本身来看,也深知,要想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技术的跟进是必须的。为此,我一方面开始着手关键设备的升级和丰富,一方面果断放弃一些通用技术,及时学习和跟进主流的专业后期技术。实话说,这方面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我希望能有人帮我分担一下,只是喜欢学习肯花精力的人好像也不多。
《视而不见》这个剧本从构思到进入拍摄起动,用了两年的时间,借我拍的两部微电影双双获奖进入黑龙江青年微电影大赛这个契机,我一直希望《视而不见》能拍出全新的风格和制作水平的提升,成为凌弘影视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为此,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寻找性价比好又能进入主流创作的设备,另一方面,就是从剧本、导演手法、摄像控制、布光技术、专业领域的后期合成等方面,重新铺排了一下思路,开始着手改革。同时,我还反复要求热衷表演的会员,要把表演当作一门言行控制和内心体验的技术,而不仅仅是艺术。那种依赖本色表演的想法其实是一种偷懒,也很难找到成功的感受。
有了这个思路,我不会再像拍《寻找幸福》那样,在演员台词还不熟的情况下就匆忙拍出来。今后要努力把握关键的环节,在剧组设立初步的奖惩机制,避免完全是以“玩”儿的心态来演戏,促使凌弘影视的电影作品向着进一步的成熟迈近。
加载中,请稍候......